陈子强
【摘要】歌谣以其简明幽默、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节奏欢快的韵律,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深受小学低年级学生喜爱。歌谣的内容形式贴近生活,富有趣味,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歌谣作为教育教学的帮手,不仅使枯燥的学习环境变得有趣,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歌谣 低年级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记忆力 行为习惯
歌谣有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诙谐风趣等特点,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其具有的符号性和抽象性特征往往不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使得教学中出现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一些需要传授的知识改编为歌谣形式,不但寓教于乐,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歌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编一些旋律优美、节奏轻快、简单易记的歌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这样的儿歌:“你拍一,我拍一,常洗澡来常换衣;你拍二,我拍二,每天都要带手绢;你拍三,我拍三,不要随地乱吐痰;你拍四,我拍四,打死苍蝇和蚊子;你拍五,我拍五,消灭臭虫和老鼠;你拍六,我拍六,大搞卫生齐动手;你拍七,我拍七,千万别吃烂东西;你拍八,我拍八,每天洗脸又刷牙;你拍九,我拍九,饭前便后要洗手;你拍十,我拍十,公共卫生要保持。”这样的歌谣不仅内容形象直观,节奏感强,句词押韵,容易被学生接受,寓教于乐,并且在数学知识中蕴含着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可谓一歌双关。
又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对成倍数的运算掌握不熟练,这时可以利用歌谣《数蛤蟆》来帮助学生记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这其中可以设置思考问题,提问道:“五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趣味性十足的歌谣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娱乐中熟悉乘法的计算规律,这就使他们能很快地回答出:“五只蛤蟆五张嘴,十只眼睛二十条腿。”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发挥想象,在刚才的歌谣中创设接龙环节,前一个学生发问,后一个学生接龙回答,让学生在愉快与紧张的学习体验中,提高心算速度,提升思维能力。
二、歌谣有助于增强学生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中的记忆能力是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实现“双基”良好发展的保障。如何提高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能力成为当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教学内容改编为歌谣,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记忆效果。
比如,一年级学习《比较大小》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这首歌谣:“开口朝左大于号,尖角朝左小于号;口对大数尖对小,请你记住别忘掉。”这样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把握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外形特点,了解符号两边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也提高了对知识掌握学习的效率。
又如,在学习加法计算《凑十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记住拼凑规律,可以改编《凑十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并肩走,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难分离,五五五五一双手。”把数学知识说出来、唱出来,用歌谣总结概括,在形象生动的描述中,深记于心,让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悦。
三、歌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课堂纪律的好帮手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尤其为重,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不仅影响教师上课的顺利进行,也与周围同学形成互相干扰,致使学习效率下降。小孩子喜欢说、喜欢唱,要将日常行为习惯的提示和教育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中,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做最正确的事。
比如,上课前,听到铃声响,教室里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歌谣训练学生边说边做:“(师)123——(生)坐端正,(师)456——(生)我静心;(师)小嘴巴——(生)不说话,(师)大眼睛——(生)看老师。”或者也可以做做课前准备操:“(师)点点头,(生)伸伸腰,(合)我们来做课前操;(师)摇摇手,(生)动动脚,(合)勤加思考不骄傲;(师)你一言,(生)我一语,(合)胡乱发言可不妙;(师)耳要聪,(生)目要明,(合)文明守纪才叫好。”像这样富有节奏感的句子,让学生在与老师互动中感受配合的乐趣,同时也达到了整顿课堂纪律的目的。
歌谣让规范行为的言语变得有趣,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带来快乐,学生沉浸其中,不断自我规范,克服不良习惯,在教育与鼓舞中,享受“乐学”的滋味。
总之,把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歌谣带入课堂,让歌谣服务于教学管理,把知识变得易懂易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掌握知识的自信心。让歌谣成为数学教学的好助手,把课堂变成学生的开心乐土,让学生在放声述说中体会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