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秋
【摘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好小学语文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优化
在小学语文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没有真正将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优化课堂教学。
一、优化课堂教学,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关键,因为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更愿意投入学习。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同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在遇到问题时,师生、生生可以一起进行探究和讨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大家讨论探究下得出问题的答案,更容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发言,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敢于大胆发言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对于学生讨论以后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负责解答。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二、优化课堂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要想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必须要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需要经历感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对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就是从认识文字到运用文字的过程。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经历五个阶段:感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品评性阅读、积极性阅读和运用性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把握好这几个阶段,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真正学到知识,实现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从而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要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的教师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进行备课,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学生的思路总是跟着教师的想法走,使得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反而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相背离的。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必须要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看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去尽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四、优化课堂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训练性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学理解、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上。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语文训练是重要的手段。为了凸显语文的训练性,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是逐步树立语文训练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中,要想突出语文训练性,应该发挥学生的运动员精神。对于一些阅读题目,教师进行了适当的示范以后,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要让学生之间进行探究和讨论,实在讨论不出确定的结果,可以向老师请教。运用这样的学习模式,才能够逐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
二是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语文阅读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的篇数,这就是小学生语文积累阅读的目标。只有有了充分的语言积累,才能逐渐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让学生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都有充分的机会去阅读,多背诵,多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扩大学生的语言储备量。
三是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进行全方位训练。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特点是有差别的,在语文训练中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有话说,有思考的意识,只有所有的学生“动”起来,才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教学,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多总结、多创新,以新课改为指导,逐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