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视角下我国校园贷平台规范发展的机制设计

2016-12-13 05:02郑春梅贾珊珊
对外经贸 2016年9期

郑春梅 贾珊珊

摘 要:近几年我国校园贷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个别大学生因无力还款而跳楼自杀等社会悲剧。通过构建校园贷平台与大学生、平台与各高校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对不诚信平台和不监管高校的惩罚力度可以在短期和长期影响平台和高校的行为策略选择。在此基础上,从短期、长期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规制校园贷平台的发展。

关键词:校园贷平台;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机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09-0120-04

[作者简介]郑春梅(1963-),女,山西长治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宏观经济;贾珊珊(1992-),女,山西阳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2016年北方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活动资助项目。

一、引言

早在2013年,大学生消费信贷就进入探索期,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迎来各大电商及资本布局,主要模式是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贷款或小额现金贷款,收取分期手续费或利息盈利,诸多校园贷平台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月息低到099%、最高可借50000、5秒可到账”等多条诱人信息向大学生们扑面而来。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5万大学生,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了一半。易观智库2016年1月报告提出,按照2015年2600多万名在校生的基础、每人每年分期消费5000元估算,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如此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商户纷纷在校园信贷市场上“跑马圈地”。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规范机制,这一处于“野蛮生长”的行业在当下也存在诸多运营风险,造成了诸如学生无力还款而跳楼自杀的社会悲剧。为此,有必要结合校园贷平台的特殊性加快构建相应的规范机制,以促进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国校园借贷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期费用不透明,网贷成为变相高利贷

网贷平台往往会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但实际上网贷并非如广告宣称的如此“低息”,有些平台的年利率已超36%。不仅如此,还款一旦逾期,随之而来的“利滚利”更是惊人,如“名校贷”会收取未还金额的05%/天作为违约金,“趣分期”则要收取贷款金额的1%/天。除此之外有的平台还收取一定的押金和咨询服务费,学生不仅要一直承担这部分费用的利息,而且一旦逾期,咨询费就无法收回。许多网贷平台为了吸引学生往往只宣传和夸大分期产品的低门槛,却弱化其高利息、高违约金、高服务费的分期费用,这无疑是将大学生推向高利贷深渊。

(二)大学生还款积极性不高,平台逾期还款率高

大学生群体具有旺盛的购买力和与之不匹配的资金来源,简单来说,他们敢花又没钱花,资金大多主要来自父母。贷款一旦逾期,不但借款前所交的押金无法收回,随之而来的利息更是高的惊人。当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在校生遇到这一情况首先会想到努力还款,但当发现还款速度远不及利息增长速度便会产生“破罐破摔”的心态——继续贷款,拒绝还款。加之如今国内的校园贷平台对借款人身份审核不严,导致一个人可以同时在十几个平台上借款,这使得平台的违约率和逾期还款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三)征信体系不完善,平台征信数据缺失

大数据是互联网的主要优势,但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在借贷前无从获得校园贷平台的信用记录,只能根据各平台打出的低息广告“摸着石头过河”。一些平台是“名为低利息,实为高利贷”的骗子平台,大学生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背上“连环贷”,给自己及家庭带来经济损失。

三、模型构建及分析

(一) 借贷平台与大学生之间的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1不完美信息对校园借贷行业造成的影响

根据所有博弈方是否对自己选择前的博弈过程完全了解,动态博弈可分成“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校园借贷市场中校园贷平台与借款人之间的博弈属于典型的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为了吸引更多的借款人,众多校园贷平台打出各种“低息”网贷宣传,但其实这些对外宣称的低利率与实际还款产生的利息并没有关系。大学生由于缺乏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无法发现其中的奥秘,因此在选择借贷平台时无法分辨出哪些是真正“低息”的平台、哪些是“高利贷”平台,不少学生陷入平台设计好的陷阱,这样首先会对学生及其家庭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严重者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其次,高利息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法按时还款,导致平台承担较高的逾期还款率和违约率;最后,可能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 “高利贷”平台凭借其天花乱坠的广告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最终使真正低息的平台退出市场,而一些劣质平台却不断为大学生贷款,影响校园借贷市场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平台欺骗借款人的行为就无法避免,久而久之,“打低息广告,收高额利息”就会成为市场中的常态,给更多的大学生压上还款重担。

2博弈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在信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校园贷平台在与大学生博弈的过程中如果被发现存在欺诈行为,大学生会及时将该信息反馈给信用管理部门,该平台的信用评级就会下降,影响在该平台上进行贷款的大学生数量,相当于信用管理部门给此类平台的一种惩罚措施。与此同时,如果借款人不按时还款,信用管理部门也会记录下该情况,从而影响借款人之后的贷款利率或额度,这也是信用管理部门用来惩罚不诚信借款人的一种措施。但由于我国征信体系还不完善,对不守信的行为可能无法及时记录下来从而也无法对该行为做出惩罚,因此设不守信者被信用管理部门惩罚的概率为θ,罚金为v。同时假设如果双方都守信(即平台宣传真实利率,大学生借款后可以按时还款),则双方都得到收益α;如果有一方不守信,守信者会损失β,不守信者会收益у①;加上信用管理部门对不守信者的惩罚,不守信者的收益为у-θv。其中平台以p和1-p的概率选择“欺骗借款人”和“不欺骗借款人”。图1中的博弈树为不完善信用体系下的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此博弈虽是不完美信息博弈,借款人并不能判断平台是否在欺骗他们,但借款人知道平台欺骗他们时被罚的概率θ以及罚金v,进而可以估计出平台不诚信的概率。当借款人还款的收益大于不还款的收益时,即α-(α+β)p> y-θv,也就是平台欺骗他们的概率p<α-y+θvα+β时,借款人作为理性人会选择按时还款。

3博弈模型的分析

首先,当惩罚概率θ越大或者罚金v越高,α-y+θvα+β的值越大,此时借款人选择按时还款的可能性更大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平台的逾期还款率和违约率;其次,在信用体制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借款人可以在借款前通过信用机构了解借贷平台的信用状况,将其受骗概率降到最低;第三,平台知道借款人会通过信用管理部门了解自己的信用记录,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平台往往会重视自己的信用积分,不会轻易欺骗借款人。因此,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信用机制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贷款平台,除此之外,适当提高对不诚信平台的惩罚几率及强度,还可以有效规制平台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并激励学生按时还款,规范校园贷产业的发展。

(二) 借贷平台与高校监管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2016年4月,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提出银监会、教育部应与各高校内部尽快联系起来,实行各部门联合治理校园贷平台。那么监管主体的明确是否会减少平台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呢?本文通过建立借贷平台与高校监管部门③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平台欺骗学生的概率,并针对如何规制这种现象给出相应的建议。

1博弈模型的构建

平台与高校监管部门的博弈如下:当高校不监管时,如果平台通过欺骗大学生就可以获得高额收益V,高校就会受到教育部或银监会的处罚,出事学生的家长也会要求索赔,学校的声誉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会得到负效用-D;如果高校不监管同时平台不欺骗大学生的话,学校就会省去因为监管平台而花掉的成本C,即获得正效用C,平台由于不以“低息广告”欺骗大学生,与其他平台相比,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因此会得到一个较低的正效用K(K

容易说明该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就是平台选择“欺骗学生”概率的最佳水平,对应选择“不欺骗”的最佳概率为1-p*,C到-D的连线上每一点的纵坐标就是平台选择“欺骗”时,高校选择“监管”的期望得益C(1-p)+(-D)p。当平台“欺骗”的概率大于p*时,此时高校“不监管”的期望得益小于0,高校清楚这一情况,所以会选择“监管”,平台此时若坚持“欺骗”就一定会被查到、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对于平台而言,大于p*的“欺骗”策略是不可取的;相反,若平台“欺骗”概率小于p*,高校“不监管”的期望收益大于0,因此即使平台“欺骗”概率再高,只要不超过p*,高校就一直会选择“不监管”,因此平台“欺骗”的概率会尽可能大的接近p*,最终平台分别以p*和1-p*的概率选择“欺骗”和“不欺骗”;相对应的,高校会以q*和1-q*的概率选择“不监管”和“监管”(如图3)。

2博弈模型的分析

校园贷平台与高校的博弈类似小偷与守卫的博弈,揭示了一种“激励的悖论”。首先考虑加重对平台的惩罚时会出现的结果。对平台的惩罚加重会使得P增大,在图3中可反映为-P下移到-P′。如果高校监管策略的概率分布不变,此时平台“欺骗”的期望得益会变为负值,因此平台会停止“欺骗”。但在长期看来,平台减少“欺骗”会使高校更多地选择“不监管”,最终高校选择“不监管”的概率提高到q**,达到新的均衡,此时平台“欺骗”的期望得益又恢复到0,于是平台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因此,加重对平台“欺骗”的处罚只能在短期内抑制校园贷恶性事件,长期中并不能规制平台的不诚信行为,主要作用是使高校更多的选择“不监管”。

其次讨论加重对高校“不监管”的处罚会出现什么结果。加重对高校的处罚意味着在图2中-D下移至-D′。此时,如果平台“欺骗”的概率不变,那么高校“不监管”的期望得益变为负值,高校此时肯定会选择“监管”。高校“监管”会降低平台“欺骗”的概率,直至p*降低到p**,此时高校又会选择新的混合策略。换句话讲,加重对高校“不监管”的处罚在短期内会使高校更加“尽职”地监管校园贷平台的发展,并在长期内达到降低平台“欺骗”概率的终极目标。

四、促进我国校园贷平台规范发展的建议

第一,从短期来看,加大对不诚信平台的惩罚概率及惩罚力度。由于近期已发生多起大学生因无力还款而跳楼、女大学生被“裸条”威胁等恶性事件,尽快控制住平台的“暴力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但由于校园贷平台在发展前期一直处于无人监管状态,此时要想快速控制该现象的继续蔓延,信用管理部门就要提高对不诚信平台的惩罚概率及惩罚力度以在短期获得较好的规制效果。

第二,从长期来看,一方面应加快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大学生的信用消费需求极其旺盛,因此管理措施重点在于“疏”而不在“堵”,限制大学生在借贷平台上交易不符合我国“普惠金融”的宏观政策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因此完善征信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选择诚信的贷款平台,减少其受骗几率,同时也可以激励平台自我约束以提高自身信用积分;另一方面,鼓励高校配合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调动宣传、财务、网络、保卫等部门一起监管校园贷平台的发展,并对“不监管”的高校予以重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高校相关部门要关注本校的校园贷平台发展情况,各校的学生会等学生骨干队伍也应担负起“服务学生”的职责与义务,为本校同学筛选出安全规范的平台,各校也可以建立“信息联盟”,如共享各校园贷平台的实际利率、分享平台“黑名单”,避免校园贷悲剧的出现。

[注释]

①其中у>α,即不守信比守信的收益更大。

②由上文可知,当p

③校内监管部门指校内宣传、财务、网络、保卫等部门,提倡它们与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密切配合,共同规制校园贷平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新华网,2016-03-08.

[2]杨东.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异化及其规制[J].社会科学,2015(8):88-96.

[3]郭红敏.“校园贷”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吗?[J].民主与法治,2016(13):35-37.

[4]曹凝蓉.博弈视角下个人信用监督机制的构建[J].武汉金融,2015(10):8-10.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郭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