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芳
[摘 要]多媒体信息化技术为现代化教育插上了绚丽的翅膀,它使传统的教学课堂变得有趣、活泼、生动,能够帮助教师充分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为学生带来了更加优质的课堂,为教师带来了更加便捷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地把语文课堂和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整个教学过程锦上添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 科学 多媒体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18
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多次运用来看,它能使学生和教师摆脱传统的脱离实物的空洞课堂,让学生更容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如果不计方式方法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话,也会带来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经常使用幕布显示PPT内容会使学生视力疲劳,每次都用动画、flash刺激学生的感官会使课堂惊喜度下降,所以说,一节课是否是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按照课堂教学需求来决定,并非每节课都要用。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型需要学会扬长避短。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把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情境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大程度地为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提高氛围,多媒体独有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形象的展现形式,可以帮助教师更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和声效体验获得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的感受,从而增加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和领悟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感,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例,《鸿门宴》,对于这一历史典故,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情景还原,还可以找来电影《鸿门宴》的原声带如楚歌、暗度陈仓、大刺杀、赴宴等插曲,在学生对话时根据内容进行播放,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
二、丰富教学素材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这是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全部课件,这样的一节课单调、无趣、抽象。此时如果教师恰当地把多媒体的优势带进课堂中,利用无限的网络空间,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多找一些相关素材,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丰富讲课内容,就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
例如,《荷塘月色》,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学生读过这一句后不会对夜晚的荷塘有更多的遐想;“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学生对于作者这样对月光的描写也不会有更多的感悟。
这样的教学内容就需要融入一些多媒体元素来改进一下,教师可找一些关于夜晚的荷塘、月光等视频短片,讲这篇文章之前让学生观看一遍,讲完之后再让学生观看一遍,两次不同时间观看的心得体会一定会有很大差别,对于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之间的转换而起伏会有深层次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这也是目前新课标明确指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知欲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刺激。多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声形并茂,图文兼具的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盎然的兴趣,愿意自主地去思考、感悟、创新,形成主动化的求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故都的秋》,“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国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学生在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对于其中的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完全是陌生的,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提前在网络上搜索一些这些地方的秀美图片,在上课之前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一一讲解这些地方的典故、域名,让学生对这些地方充满好奇,有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就会像饥渴的枝丫久旱逢甘露一样,集中精力认真的吸收教师所讲到的每一个知识点,甚至会在课下自发地去关注相关的内容。
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趣、辽阔的知识海洋,同时,还可以响应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培养起学生的创新和自主能力。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