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西南山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6-12-13 06:01王汝芬徐丽颖朱岩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对策

王汝芬?徐丽颖?朱岩

【摘 要】 本文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调查分析了开化县的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现状及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提出了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加快困难家庭脱贫的对策建议:要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业;发展生态绿色特色农业;发展生态特色工业;加快浙西南省际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步伐;构筑能源保障网;完善水利设施网;培养文化素质高、懂技术、善经营、视野开阔的现代农民;优化提升人口集聚平台。

【关键词】 浙江开化县;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对策

一、开化县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的源头,与皖、赣两省交界,县域总面积2231平方公里,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占土地面积的74%,坡度小于6度的平原和缓丘仅占11%,河溪湖泊占15%。土地以林业用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0.7%。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有怀玉山、白际山、千里岗3条山脉环绕,有千米以上高山46座,最高山峰白石尖海拔1453.7米。主要河流有马金溪、池淮溪等。常年平均气温16.4℃,昼夜温差平均为10.5℃,年平均降雨量1814毫米,无霜期252天。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101.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3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40.22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49.06亿元,增长10.6%,其中增长最快的分别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6%,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3.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1.5%,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8.0%。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九景衢铁路开化段工程的全部征迁任务,主体工程全面开工;杭新景高速公路开化段工程、苏庄至古田山公路改建工程、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建设有序推进;S317(17省道)螺蛳湾段整治工程、西里线景观提升工程、公路绿化彩化工程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年末境内公路里程1520.66公里,其中境内高速公路49.7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路况好,弯道少。4G网络全覆盖。

图1 2006—2015全县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35.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48万人,乡村人口26.51万人。全年出生人数3458人,出生率为9.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3‰,比上年下降1.21个千分点。全县中小学校在校生34125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461人、初中在校学生9039人、小学在校学生18521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068人、特殊学校36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巩固率100%,升学率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巩固率100%,升学率97.74%。根据我们对开化县6个自然村的抽样调查,文化程度分布大致为:文盲半文盲(小学没有毕业,仅读2-3年)占10.7%,小学学历占18.9%,初中学历占24.1%,高中学历占20.3%(包括职高、中专、中技),大专学历占20%,大学学历占6.7%。呈现出年纪越轻,学历越高的特点。文盲与半文盲的80%以上出现在女48岁,男50岁以上的年龄段。说明开化县的文化教育历史欠账较多,近几年来开化县实现了初中入学率为100%,巩固率100%,升学率97.74%。

二、开化县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1、开化县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数字的基本调查分析

据对开化县9个镇、9个乡、30个行政村调查统计,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到4万元,大多数家庭一般有5到6口人,有2到3个劳动力,这样家庭年平均收入在6到10万元,我们实地调查的收入比乡镇统计数据要高。分析认为乡镇上报数据偏低的原因在于担心上报数据过高得不到省上扶贫资金及其它方面的优惠政策。具体收入构成如下:第一,农业收入占20%,主要从事特色种养殖业,如发展蚕桑和食用菌等。第二,企业务工收入占70%。其中生产有机硅、电光源等的电子厂占30%。生产细木工板、建筑模板、竹胶板、竹炭、高中档家具、根雕等竹木加工企业占30%。服装加工占16%。小商品来料加工占17%。绿茶深加工、糖醇、无公害农产品、饮用水开发等新型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占7%。第三,自己开店办厂占10%。主要集中在经营农家乐、开饭店、开淘宝店、小商品经营、跑运输等。

2、当前影响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根据我们对开化县城关镇、华埠镇、马金镇、苏庄镇及林山乡、长虹乡的39个村的实地调研,浙西南内陆山区部分农民家庭收入较低的原因有,土地面积小、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一些地区几乎没有农田水利建设,靠天吃饭,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低,思想保守落后等。但我们深入调查后认为,除了极少数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影响仍然居住在山上,自然条件是制约其家庭收入的关键要素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交通、通信、电力等要素是制约欠发达乡镇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如林山乡、长虹乡地处开化县偏远山区,由于开化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路况好,弯道少,4G网络全覆盖,当地发展特色农业,这两个山区乡一些农民家庭收入甚至超过了地处县城的城关镇、华埠镇。在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家庭收入。即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低,收入越低。当前影响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1)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与精品,缺乏深加工精加工技术,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浙西南内陆山区多数分布于中低山粮茶竹产区,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三大作物”为主,这些都属于低价低附加值产品,解决自身温饱可以,不能增加家庭收入。同时,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要高于粮棉油的涨幅,灌溉用水用电的相对增加,也加大了成本。造成农民种田的投入增加而收入减少,部分农田即使撂荒也不愿意种粮。

(2)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山区欠发达县(市、区)有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但多数县(市、区)山地丘陵面积高达70%以上,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生态较为脆弱,农业生产基础普遍较差。海拔高度的影响,产出相对较低。为了提高绝对产量,增加收入,农民一是过度开荒、过度砍伐,二是过度施用农药和化肥,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影响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长期稳定的收入。

(3)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面临人口和产业布局分散的制约。山区人口与适宜开发用地比较分散,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投入成本较高,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4)与沿海沿江地区相比投入不足。山区科技、教育、人才投入不足,生态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农林、旅游及特色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滞后,2015年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3%、64.4%、79.3%。

(5)恋乡恋土观念影响山区农民收入。在半年的实地调查中,我们切身感受到居住在浙西南大山深处的几户人家过着田园般的生活,维持温饱可以,但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和增加农民现金收入,这根本性地影响着居住在山上农民脱贫致富,甚至将极大地制约着浙西南山区农民奔小康的进程。地处偏远深山、高山显然难以提供适宜发展的良好环境。我们与农民的访谈中了解到,这些人继续选择在世代居住的高山、深山生活,除了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缺乏政府政策支持、文化程度低不好就业外,受恋乡恋土情节影响,不愿意离开世代居住的环境。

3、低收入农民现状调查

我们在调查中看到,散居在高山深山的低收入农民所居住的地区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商品经济不发达,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家庭普遍缺乏现金。特别是那些残疾人家庭、家庭老弱病残多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子女好逸恶劳的家庭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属于收入特别低的家庭。这部分农民家庭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农业生产收入,包括种粮、种植经济作物及采摘、砍伐竹木、林果等山货出售,基本以自给自食为主。平均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二是外出打工收入,这是居住在高山深山农民家庭最主要的现金来源。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年龄偏大、家庭缺乏强壮劳动力、文化程度太低等原因而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居住在高山深山的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要远远低于非山区农民打工收入。据我们调查,这部分家庭人员的打工年收入普遍在2万元左右。总体上看,残疾人家庭、老弱病残多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子女好逸恶劳的家庭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属于当地的贫困家庭,年收入在2到3万元左右,这类家庭出现入不敷出、因病返贫现象。

4、贫困原因调查分析

我们经过长达3个月,深入到高山深山贫困家庭实地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在以交通、通讯、电力为主要指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自然资源禀赋超越人力资本因素成为制约内陆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交通、通讯、电力的落后将长期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家庭收入低的山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交通不便,远离城镇等经济发展中心;耕地面积小且陡峭贫瘠,无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高效农业,更因交通不便无法于处于溪谷、接近城镇经济中心地区相竞争;可开发的经济资源多为毛竹、木材等资源,但由于交通不便,无法形成经济优势;交通、通讯、电力的落后使工业发展寸步难行,发展第三产业,交通不便谁来消费。在以交通、通讯、电力为主要指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自然资源禀赋变得影响力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成为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决定性指标。如我们选取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本条件相当的衢江区大州镇和开化县华埠镇多个家庭进行比较研究,前者人均年收入5到10万元,后者为3到4万元。两者的主要差距在于两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差距显著。在以交通、通讯、电力为主要指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指标超越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成为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决定性指标。

三、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加快困难家庭脱贫的对策建议

立足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发挥长三角和海西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优化人口布局,强化生态屏障建设,打造成为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三生并举”的绿色生态发展区。产业发展导向为:

1、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业

充分依托区域山水风光和特有的小气候、红色旅游、农业生态和乡村风情等特色资源,大力推进省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以优美的山水资源和乡村田园风光为特色,加快发展江郎山国家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千峡湖旅游综合体、景宁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以及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等一批山区旅游精品,精心打造以生态休闲养生为特色的高品质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如开化县中村乡、齐溪镇、何田乡根据浙江省职工休假政策的新变化,抓住商机,及时开发出山区的休闲、休养、度假旅游项目,及“农家乐”自助游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发展生态绿色特色农业

加快培育高山、丘陵无公害农业、盆地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珍稀菌类、精品果业、高山蔬菜、笋竹、中药材、茶叶、油茶、花卉苗木、珍贵林木等优势特色产品;大力推广洁水保水养鱼、稻田养鱼等生态养殖,积极发展冷水鱼、清水鱼、有机鱼等特色水产品;围绕特色农林渔产品,积极发展农副食品、竹木精深加工业,大力推进一批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种植与砍伐相结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避免吃子孙饭断子孙路,发展可持续性循环经济。栽种花卉、苗木、竹笋、板栗、萸肉、山核桃、茶叶等经济林。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树立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云和有机鱼、衢州柑橘、衢州不老神土鸡、常山胡柚、江山蜂业、开化龙井茶叶、庆元食用菌、遂昌高山蔬菜、景宁中药材、青田稻田养鱼等。

3、发展生态特色工业

大力发展以空气动力装备、高压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传感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以有机硅材料、氟硅复合材料、特种纤维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等,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衢州氟硅、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4、加快浙西南省际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步伐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认为浙西南山区经济的落后,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交通运输的落后,需要的货物运不进来,大量的产品运不出去。依托浙西南山区“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及该地区属于四省资源集聚区的优势,围绕粮食、特色农林产品、大宗生产物资等的集疏运,全面推进物流资源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加快推进一批省际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建设,打造辐射浙、闽、赣、皖四省的现代物流发展主平台。

5、构筑能源保障网

加快柯城、江山、龙游、常山等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实施金华燃机油改气项目,积极推进衢江、磐安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优化能源输送网络,加快建设以500千伏网架为骨干、220千伏和110千伏相配套的电力供应网络,加快推进甬绍金衢等成品油管线建设。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景宁大均水电开发建设,加快山区小水电扩能改造,如开化县龙潭、何田、中村、新联成功开发了小水电,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山区风电项目,推进国家金太阳工程和光电建筑一体等项目,实施开化、龙泉等生物质能发电和余能利用项目。

6、完善水利设施网

浙西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易爆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自然灾害,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求高,但受历史欠账、资金缺乏、修建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一些山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破旧不堪,远远落后于溪谷平原地区。因此要提高山区水资源保障能力,推进好溪水利枢纽、青田水利枢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切实改善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条件。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保障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推进病险水库和山塘配套加固建设,山区城镇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以上。

7、培养文化素质高、懂技术、善经营、视野开阔的现代农民

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投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技局、农技站合作,对农民进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农业实用新型技术、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乡村旅游、致富经验与案例等农村信息服务。积极引导、鼓励山区农民去国外、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经商、参观考察,开阔眼界、捕捉信息、引进技术。

8、优化提升人口集聚平台

浙西南的城市、城镇、溪谷山川等生态环境较好,适合人类发展与居住的地区应作为山区人口集聚的大平台,加快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县城作为推进山区人口集聚的主平台,中心镇作为推进山区人口集聚的新平台,中心村作为山区人口集聚的网络。形成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浙西南城市化发展新模式,居住在高山深山地区、大中型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口应该全部离土移民,积极创新搬迁安置模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强化配套住房建设,要保证移民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加强宣传,淡化农民的乡土观念,才能使异地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参考文献】

[1] 朱岩.浙江嘉兴农地流转试点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4)82-84.

[2] 朱岩,宫相容,汤钢等.城市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政策绩效调研[C].浙江省社科联.浙江民生报告(五).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77-82.

[3] 张兴华,王科跃.浙江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及贫困问题调查报告[J].浙江统计,2012.06.25.

[4] 朱显岳.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启示.浙江农业学报,2014.26(2)483-484.

【作者简介】

王汝芬,徐丽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贸易分院学生.

朱 岩(1965-)男,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对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