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管弦乐声音概念及其实践运用
——以电影《骇客帝国II》的音乐创作为例

2016-12-13 08:07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管弦乐音乐创作声源

陈 明

(上海音乐学院 研究部,上海 200031)



·作曲技术理论·

新管弦乐声音概念及其实践运用
——以电影《骇客帝国II》的音乐创作为例

陈 明

(上海音乐学院 研究部,上海 200031)

新世纪以来,电影音乐的创作在观念、技法以及音色音响运用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进步。文章通过“新管弦乐声音”概念的阐释,较为详尽地分析它在电影《骇客帝国II》中的运用,尝试为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提供些许借鉴。另外,文章也论述了“新管弦乐声音”产生与“声音概念”变化之间的关联。

新管弦乐声音;声音概念;合成电子声音

自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之后,电影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配乐也从原来的随机选曲编配到现在专业性、针对性的音乐创作。进入21世纪,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音乐制作软件趋于成熟、大量优质音源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人们对声音的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上各种科幻、魔幻、惊悚等题材内容的影片大量出现,使得电影制作对声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电影音乐创作在声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期许。笔者经过对部分欧美电影音乐的创作进行观察和梳理后,尝试针对“新管弦乐声音”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期对电影音乐创作提供些许借鉴。

一、新管弦乐声音

电影诞生之初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无声电影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声音成为电影自身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音乐一开始就是以西方管弦乐及其编制内的,譬如钢琴、小提琴、铜管、木管乐器等声音为主,20世纪30年代以后,融入了爵士乐、流行乐的风格,50年代出现了电子合成的声音,这些一直影响至今。纵观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尽管电子合成声音或其他声音对音乐创作的影响较大,但迄今为止,西方管弦乐及其编制中的乐器声音,仍然是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以来,在以西方管弦乐及其编制内的乐器声音为主的创作时,电影音乐创作者越来越注重声音的开发和创造。在观看一些欧美国家制作的影片时,常常感到电影的管弦乐声音与平常听到的音乐会管弦乐声音不一样。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这些电影音乐主要以合成电子声音、通过音频技术处理的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以及西方管弦乐声音构成。这三种声音以单一的、二合一的、三合一的形式有效地运用在影片中。经过较为广泛深入地观察和梳理,在电影音乐创作范畴内,笔者提出“新管弦乐声音”的概念——这种声音是在西方管弦乐音色音响基础之上,以现代电子技术,将合成电子声音、通过音频技术处理的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等新的音色音响要素加入而组成。它们可以作各种结合与交融,包括横向连接、纵向叠置、多层交织等等,运用到电影音乐织体构成中。

所谓合成电子声音(或称合成电子音色)泛指通过电子合成手段产生出的声音。这种声音既可以是乐音,也可以是噪音;既可以合成出从未有过的声音,也可以通过合成技术模拟出某种乐器的声音。从1920年出现的泰勒明琴(Theremin)到现在还经常使用的ROLAND/FANTOM系列以及雅马哈、KORG等世界著名品牌的合成器所发出的模拟声音为电影音乐创作和制作提供了巨大的声音宝库,为影片声音实现原来所无法实现的可能,极大地促进了电影音乐的发展,同时也被观众所知并接受。合成电子声音一开始就与电影音乐创作结下不解之缘,试想如果没有泰勒明琴(Theremin)这种乐器发出的合成电子声音,1951年罗伯特·怀思导演的科幻影片《地球停转之日》将如何配乐,电影的表现力毫无疑问会逊色不少。因此,合成电子声音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音响色彩,为作曲家提供更多的音色选择,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而通过音频技术处理的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这里主要指经过声音处理和混音产生出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运用效果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主要有混响、压缩、限幅、滤波、频率均衡、失真、调制、移相等,最后的母带处理也会带来不一样的声音。要用哪些效果器是根据需要产生出怎样的声音而定。一个声源经过这些效果器处理后,声音将发生改变,有些声音仅仅是美化或音质的提升,如亮一点、通透一点、力度大一点等,有些声音经效果器处理后就面目全非了,听起来与原声源没有任何关联。本文中讨论的“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是指改变幅度大的那种声音,美化或提升音质的声音不在讨论范围。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改变幅度大的声音,另一个是发挥音乐作用的音效(这种音效也是有别于原声源的),即音乐化的音效。

西方管弦乐声音主要指以西方管弦乐及其编制内的乐器所产生的声音,包括独奏、重奏、协奏以及全体乐队所发出的声音。由于大家对此项内容较为熟知,这里不做详细阐述。

二、新管弦乐声音在电影《骇客帝国II》中的运用

《骇客帝国II》(TheMatrixII)是2003年由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摄制发行的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片,导演: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和拉娜·沃卓斯基(Lana Wachowski),作曲:唐·戴维斯(Don Davis)。影片讲述了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尼奥对这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他结识了黑客崔妮蒂,并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墨菲斯告诉他,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个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奥是一位能够拯救人类的救世主。于是,三人踏上了抗争矩阵、拯救人类的救赎之路。

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剧情以及影片中出现的矩阵、程序、代码、计算机、人工智能、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穿梭等元素为新声音的运用甚至新声音的创造提供可能。影片音乐主要由西方管弦乐声音、合成电子声音以及通过音频技术处理的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构成。

(一)管弦乐声音与合成电子声音的交融

传统管弦乐音色加上合成电子音色产生出的新的声音感受,极大地丰富了声音表现,使声音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这是传统管弦乐声音或者单用合成电子声音所不能比拟的。通过这种结合,除了符合剧情的需要外也同画面一道共同推进剧情的发展,极大程度地提高影片的表现力。

在影片1分01至14秒处是管弦乐音色与合成电子音色结合的例子。影片的片头出现了反映互联网线路连接的画面,在原有的管弦乐声音上增加了电子音色,使得音乐和画面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由于电子音色的加入,也使得管弦乐出现了新的音响感觉。因为是片头音乐,这种音响的处理方式无疑成为整部影片的音乐音响基础,通过对整部电影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1小时54分21至28秒处,作曲家则用弦乐音色与合成电子声音相结合的手法处理。用弦乐音色做长音铺底起到踏板音的作用,弦乐的上方是电子音色的高低音快速跑动(类似于小琶音的效果),造成一种悬疑和小紧张的感觉,暗示着重要的事情快要发生。这种悬疑和小紧张的情绪制作得比较特别,给全剧音乐增加了色彩感。接下来的音乐由合成电子、弦乐、合唱三种音色叠置而成。弦乐的长音让人仿佛进入到了无边无际的宽广的宇宙之中,合成电子音色不时地提醒我们还处在网络世界,缓慢的类似于格里高利的合唱在诉说着什么呢……在这部以打斗、虚幻为主的影片中出现这种音乐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增加了音乐的色彩,变换了情绪,更重要的是与影片的情节结合得如此贴切和紧密。试想,如果用传统弦乐加合唱的写法而没有加入合成电子音色,能否表现出这种效果呢?答案很清楚,表现力将大打折扣,同时也没有音色的反差对比。

1小时16分47秒至17分38秒的快速打斗音乐,作曲家运用了管弦乐音色与电子鼓、电贝司等合成电子乐器音色相结合的方式来创作。模拟合成电子乐器——电子鼓和电贝司形成密集的节奏,时而独立演奏,时而与管弦乐配合,紧密扣紧画面推进剧情的发展。这种电子模拟乐器的声音在纯音色、复合音色、高中低声音频率等方面极好地补充了纯粹管弦乐声音的不足,使整体音乐在声场、动态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电子模拟乐器声音与管弦乐声音相得益彰,营造极具震撼的视听感受。

(二)管弦乐声音和通过音频技术处理的有别于原声源声音的结合

在影片开头的19秒至22秒之间,作曲家用高音弦乐的长音以及低音弦乐轻力度伴随渐强的快速音型化做衬底,类似用湿润的手摩擦玻璃杯或薄金属所发出的高频且不规律的快慢声音与弦乐音色并置,给观众呈现出晶莹剔透、极具空间感的音响效果。这类高频且不规律的快慢声音是典型的音乐化的音效声音,他跟表现物品或环境声音效的不同在于他的指向性不强,有点像某个声音但又不像,这类声音目前在影视音乐中越来越常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这段视频用了这种声音,手法虽然简单,却能很好地反映出网络空间的存在感,丰富了音响效果,为整段音乐增加色彩,间接地起到了很好的音乐连接作用。音乐音效化、音效音乐化现在越来越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得到普遍的运用,这几秒钟的声音就是典型“音效音乐化”的运用。

10分34至37秒是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与西方管弦乐声音横向连接的段落,画面是尼奥把网络警察打到墙上,然后反弹回来的过程。如图1“尼奥与网络警察的打斗”,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把前方的音乐和后面出现的玻璃杯打碎的音效声音无缝隙的连接起来。这个声音是把某个音源经过效果器的处理并取其高频的声音而得到的。通过这个声音的运用,不仅把管弦乐、环境音效声音过渡连接得如此自然,还把快速的零碎画面统一起来,是绝佳的音画结合效果。另外,也可把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看成是前方管弦乐声音的延续。这样,这两种声音就构成了一个声音整体。

图1 尼奥与网络警察的打斗

1分23至29秒是片头结束时连接到钟的画面。这里,作曲家用了类似低音鼓的声音做改造,加强其力度同时通过EQ的调整把这个声音改造成不像鼓的声音,可能作曲家有意把这个声音的频率处理得接近钟的声音,因此听起来即不像鼓也不像大钟的声音。这种声音与管弦乐的低音大鼓以及乐队低声部的复合音色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乐队的音色表现力。这种声音的运用不仅符合剧情,同时还给观众更多的遐想——不寻常的故事马上就要开始了……

(三)管弦乐声音与合成电子声音、有别于原声源声音的结合

1小时17分39秒至20分10秒的是尼奥为了营救“制钥者”与敌人打斗的一场戏(见图2)。

图2 尼奥营救“制钥者”

一开始进来的是合成电子鼓的声音,接着管弦乐进入与合成电子鼓叠置产生二合一的声音。根据画面和情节的发展在1小时17分38秒出现的合成电子声音和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起到很好的连接作用。替代合成电子鼓的是合成电贝斯,与管弦乐叠置推动剧情继续向前发展。待到1小时18分56秒音乐做些停留,用类似合成电子音色的音效做前后连接,音乐再次回到合成电子鼓加管弦乐的配置中来,但这次增加了合成电贝司以加强节奏的律动,在音乐过程中也时不时地增加了一些“音乐化的音效”。运用这种处理而得到的新管弦乐声音与日常听到的管弦乐声音存在不同是合乎情理的。另外,笔者也发现,管弦乐的配器和演奏也很讲究,如大量的铜管滑奏、夸张的顿音、弦乐的极高音区演奏和滑奏、偶尔出现的弦乐或铜管的音块音响等等。这些声音更容易与合成电子声音或其他声音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管弦乐声音。

(四)合成电子声音与通过音频技术处理的有别于原声源声音的运用

在以新管弦乐声音为主的实践运用中,为了结合某种特定场景获得特殊的音色音响效果以及音画结合的需要,作曲家也采用了合成电子声音与通过音频技术处理的有别于原声源的声音相结合的音乐处理手法。这既可以丰富整部电影的音响色彩,同时也是对新管弦乐声音运用的有效补充。但严格地说,在以新管弦乐声音为主的电影音乐创作实践中, 这种声音必须在管弦乐声音基础之上作为特效音响运用而非独立存在使用。

例如,在1小时17分39至42秒处,作曲家运用合成电子声音与有别于原声源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这不到4秒且快速转换的画面。合成电子声音先从弱(P)到强(ff)的形态出现,推出一个强有力的有别于原声源声音。这两种声音先后出现并于最高点处并置。一系列的声音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非常自然且没有任何的突兀感。这类声音的处理极好地配合画面的进行,使画面和声音配合得天衣无缝。音画结合是电影作曲家需要着重关注的一项内容,正如姚国强教授所说“声音蒙太奇是与画面蒙太奇并列类似的一种蒙太奇手法,即以声音的最小可分时空为单位,进行声音与画面、声音与声音的各种形式和关系组合。”

图3 音画同步图[1]

图3是以蒙太奇方式出现的分镜头,而声音也是与画面同步的“声音蒙太奇”,他们之间是完全同步的。只有遵循这个原则才能有效避免画面与声音不符甚至凌乱的情况。

图4 声音过渡图

图4是1小时17分39至42秒的音画结合图。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从渐强的“合成电子声音”→“有别于原声源声音”与“合成电子声音”并置→“有别于原声源声音”的过程。画幅较多且转换很快,画面本身剪辑得非常流畅,如果不是用这种“合成电子声音与通过音频技术处理的有别于原声源声音的结合”方式处理,估计很难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即使同步了效果也很难达到现在的水准。

三、“新管弦乐声音”的产生与“声音概念”变化之间的关联

“新管弦乐声音”产生固然与科技的发展、电子合成技术的进步、管弦乐演奏技术的提高等综合因素分不开,但最为密切的关联是“声音概念”的变化。

在已查阅到的文献中,对“声音概念”从声音的听辨、声乐、哲学、语言学等多角度进行了描述,其中韩锺恩教授在他所著的《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中对“声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概括,它包含“由不同声音结构形成的声音概念”“由不同乐器类别形成的声音概念”“由不同音响发声形成的声音概念”,以及“西方音乐史中由不同乐器配置方式形成的声音概念”。韩锺恩认为“声音概念是一个有限的范畴”,同时也指出“声音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2]。显然,本文讨论的管弦乐声音属于“西方音乐史中由不同乐器配置方式形成的声音概念”范畴,这个声音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认识到“声音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了笔者多年的困惑。笔者在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实践过程中,一直有个问题困扰,那就是乐器音色选择的困难和犹豫。之前一直认为传统乐器音色的正统性,因此自然就会带有这种“声音概念”去选择声音,甚至包括在录音棚录音时对演奏员提出的音色要求也是按传统音色的所谓标准性来要求的。但事实是,有时整体声音的听感还不如电脑里的乐器音源声音,尤其是“真(真乐器演奏的声音)”“假(音源的声音)”声音叠加之后,这种差异更加明显。这种现象在其他作曲家或有些录音师的作品中也偶尔能听到。这个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就是由于“声音概念”没有改变而造成的。

电影事业的发展对声音的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电影自身的声音需求,从而导致在电影音乐创作中需要寻求新声音,而寻求新声音就需要改变“声音概念”。例如好莱坞电影中音乐大多用管弦乐团演奏,那么细心的听众就会发现,为电影音乐录音的乐团演奏出来的声音与其他在音乐厅演出的乐团所演奏出来的声音就存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固然有很多原因,如演奏方式不同,录音棚与现场演出的声场不同,等等,但笔者认为这种差异的核心是他们在声音概念上的区别所造成的。同理,其他乐器也一样,例如在教堂听到的管风琴声音与在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中的管风琴声音就不一样,本片的作曲汉斯·季默甚至还要求木管演奏家演奏出“电子合成器中模拟木管的声音”(以下简称“模拟木管声音”),使之与“模拟木管声音”混合,形成一种太空“气”的声音[3]。绝妙的是演奏员在“模拟木管声音”的声音概念下,演奏出了逼真的“模拟木管声音”。

科技的发展、电子合成技术的进步、音乐制作软件的更新、音源的大量应用、录音技术的提高等对声音概念的变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电脑音乐中的音源声音为例,仅仅管弦乐声音就有“好莱坞管弦乐”“维也纳管弦乐”“柏林弦乐”以及Spectrasonics公司出品的“Omnisphere弦乐”,等等,其中“Omnisphere弦乐”是电子合成声音,这些声音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造成这种声音差异的原因主要就是“声音概念”的不同。

由此可见,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由于“声音概念”的变化,使得管弦乐本身的声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差异,正是由于这种特色和差异使得管弦乐声音能更有效地与合成电子声音、通过音频技术处理的有别于原声源声音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管弦乐声音”。因此,“声音概念”的变化是“新管弦乐声音”产生的重要前提与核心,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四、结 语

通过新管弦乐声音概念及其在电影《骇客帝国II》中的运用研究,可以看出在电影音乐创作中,“新管弦乐声音”是需要我们着力关注的一个内容,这种声音不仅可以满足当下电影音乐创作的声音要求,同时也是电影音乐创作探索新的音色音响构成的一条路径,通过这类声音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影片的表现力,表达电影画面无法表现的意向、意境、意蕴。另外,笔者也认识到,“新管弦乐声音”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将随着管弦乐新演奏技法的挖掘、音频技术的进步、合成电子声音技术的提升等方面的发展而发展,以此丰富它自身的内涵与外延。本文提出新管弦乐声音概念并对其在电影《骇客帝国II》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电影音乐创作者关注这个现象,从而聚大家之力,共同促进电影音乐创作的发展。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新管弦乐声音”的产生与“声音概念”的变化存在紧密的关联,“声音概念”的变化是“新管弦乐声音”产生的重要前提与核心。电影音乐创作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发现和创造新声音的能力,而发现和创造新声音的关键是声音概念的改变。

[1]姚国强.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98-100.

[2]韩锺恩.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77-79.

[3]Stephen Fortner.HansZimmeronScoring“Interstellar”[EB/OL].[2015-05-03].http://www.keyboardmag.com/artists/1236/hans-zimmer-on-scoring-interstellar/51122.

【责任编辑:胡 娉】

2016-05-25

陈明(1971-),男,福建建阳人,上海音乐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曲。

10.3969/j.issn.1008-7389.2016.04.010

J617.6

A

1008-7389(2016)04-0101-06

猜你喜欢
管弦乐音乐创作声源
虚拟声源定位的等效源近场声全息算法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基于GCC-nearest时延估计的室内声源定位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运用内积相关性结合迭代相减识别两点声源
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
对管弦乐《玄梦》的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