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荣
(温州医科大学 社科部,浙江 温州 325035)
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郑卫荣
(温州医科大学 社科部,浙江 温州 325035)
在全球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探索研究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实验的数据显示,该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对教学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价的便利性、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优势,同时也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网络教学平台硬软件条件与课程教学设计、突显思政课课程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
在全球教育教学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度融合”的观点:即“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1]。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提法,“全面深度融合观”的特点在于“要求信息技术深度渗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求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2]。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一直面临着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的使命。这一使命的核心任务是建成并维护大学生对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的良好认同,确立并发展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一使命的完成也常常遭受来自国外形势与国内社会环境、大学生个体心理与成长等多方面因素的挑战。尤其是在信息化环境中,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与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维度等特征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借鉴“全面深度融合观”的理念并探索其实施路径,对于进一步改革思政课的教育模式,优化其课堂教学结构,提升其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整合的趋势要求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3]。由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整个“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最核心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此成为了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并进而推进教学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综合影响,慕课(MOOC)、翻转课堂(Flipped Teaching)、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适时教学(Just in Time Teaching)等教学模式日益成为热门议题,其共性特点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除了在教育系统内部组织教学资源外,更强调利用信息化环境中优质的信息资源与服务支持来创设建构性教学情境、整合课内课外教学阶段、改造传统教学流程、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带动了教育教学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方位变革,为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崭新的指导理念。
(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价值观传导过程优化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的主阵地。对于思政课而言,在由学生、课堂、教师共同构成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导过程,并不是一个“子弹”与“靶子”的线性传播关系,而是一个“强震”与“共振”的多元变量关系,其中涉及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信息扁平化、学生分众化与问题需求个性化、师生图文阅读与视觉表达习惯多元化等诸多因素。因此,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持续性和稳固性,并不仅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权威性和学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传导过程本身的针对性、感受性和引领性[4]。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导过程中的多元变量的观照与统合,涉及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媒介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基于传统课堂授课制的强调知识传递、以教定学的知识传授模式,逐步让位于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强调问题中心、以学为主的整合探究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为优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用范式。
(三)国内外相关课程“翻转课堂”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从2000年美国学者M.J.Lage和G.J.Platt[5]首次明确提出“翻转课堂”概念,到2007年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翻转课堂实验[6],以及2009年Salman Khan创建非营利在线教学网站可汗学院(Khan Academy)[7],翻转课堂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理论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J.Wesley Baker[8]提出的包括课下在线教学和课上师生互动、深入协作的翻转课堂模型;J.Gerstein[9]构建的包括体验参与、概念探索、意义建构和展示应用四个阶段的环形翻转课堂模型。在高等教育领域,R.Talbert[10]结合“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总结了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和环节,阐释了翻转课堂的系统结构;Lage、Platt[11]关于“微观经济学”的翻转课堂教学、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有关翻转课堂实验等的结论都支持“翻转课堂效果优于传统课堂”的结论。与之相较,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仅有杨刚等[12]、秦炜炜[13]、何克抗[14]、龙宝新等[15]学者的引介和述评,以及曾贞[16]、张金磊等[17]、钟晓流等[18]、吴忠良等[19]、曾明星[20,21]等学者对本土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刘震等[22]、徐华伟[23]、徐蓉[24]、王黎[25]等少数学者围绕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实践探索;以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江南大学为代表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思政课“慕课”教学探索,都尝试通过融合在线课堂与传统课堂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展现出以问题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某些特质,积累宝贵的本土化经验。当然,辩证地看,有关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理论研究尤其是相关的学习理论取向、师生角色定位等研究较为薄弱,影响了翻转课堂在教育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二是在实践及策略研究中,针对思政课教学中班级规模较大与层次多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偏低、课外学习的效果检测等问题关注不够,影响了研究结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在支持环境研究中,有关信息技术硬件环境与网络学习资源与活动等软件环境建设制约着翻转课堂的推广,还需要进一步予以加强。
(一)教学模式设计
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网络传播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化教学设计,整体性地实现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教学、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传统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素材等多组教学要素的动态调整和优化组合。在综合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我们采用系统框架下的分解法与综合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要素见图1。
图1 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图1,该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分为教学准备、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综合评价四个阶段。具体而言:(1)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完成教学设计工作,即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分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信息技术完成课程资源开发与网络发布等工作。(2)在知识传授阶段,学生根据学习导案,通过自主学习课件、观看视频、参与网络讨论、进行自测练习等方式,在课前完成对课程内容中的概念性、事实性等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3)在知识内化阶段,一方面通过课堂上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师生交流等方式,增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或应用问题探究,增强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达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的目的,为情感优化、态度培养和价值观形成创造基础。(4)在综合评价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汇报、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方式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对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表现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视角而言,该教学模式通过融合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优势,有效优化思政课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手段、师生关系等要素的整体设计,其显著特点表现为: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生进师退、生本师导”,促使教学由教师“预设性教学”到学生“生成性学习”的转变;在教学设计上,通过问题式导向,深化“课前预学—课中研讨—课后拓展”的教学逻辑,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实现教学时间的有效延长及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在教学流程上,融合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分阶段、混合式地设计“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综合评价”的教学流程,递进式地完成知识性、认知性教学目标;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更具有知识传授、思想交流、情感表达和价值观传递的优势;在师生关系上,建构合作式、建构性、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作为学习主角与知识建构者的角色回归。借助上述特点和优势,该教学模式建构了新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
(二)教学准备
构建网络教学情境和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首先,构建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的网络教学情境。选择以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其模块功能设计,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为重点,以“内容资源管理”(方便教师发布、管理、组织教学内容)、“在线交流”(提供师生、生生之间异步或同步的交流协作工具)、“考核管理”(具备测验、考试、调查等功能)和“系统管理”(提供系统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等四大功能为支撑的设计,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其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材体系转化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整合和提升既有课程资源,通过课程组教师分工协作,完成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制作、网络发布等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课程组教师集体备课,将教材体系转化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向学生提供以教学计划为单元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阅读资料、参考文献、单元练习、在线测试等)以及辅助性学习资料;(2)设计“学习导案”和重要知识点或学习内容的超级链接,提示学生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时间安排、学习方法、注意事项等信息,引导学生按要求开展自定步调的学习;(3)搜集、整理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共性、个性问题,强化以问题为中心的师生、学生之间的课堂和网络交互关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4)设计有针对性的应用问题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为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情感优化、态度培养和价值观形成创造条件。
(一)教学改革的实施
在全校范围内组建两个教学团队,开展面向2015级学生的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0个专题)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6个专题)专题教学。为测度和比较教学改革效果,分别设置实验组(采用新教学模式)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由15个专业(57个行政班1728名学生)组成;对照组则由12个专业(40个行政班1182名学生)组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为例,其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概括为“网上+网下、课内+课外、大班+小班”的灵活组合。具体而言:
(1)网上教学,即课外教学。课程教学团队在Blackboard平台上建立课程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资源”“互动反馈”三大版块。其中:“课程简介”板块主要介绍课程和教师信息、发布相关课程通告;“教学资源”板块以教学专题为单位,每个专题均设置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名人名言、文献参考、自我测试、正式测试等七个部分;“互动反馈”版块则通过设置Wiki(词条编辑)、讨论区、博客、日记等形式,引导学生围绕专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开放式讨论以及师生、生生互评。基于上述三大版块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学习导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并在规定的教学时间期限内完成正式测试、网络讨论等学习任务。教师通过网络数据统计、作业评阅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其成绩计分公式为:网络学习成绩=网络测试(70%)+网络讨论(15%)+wiki(15%)+博客、日记(附加分)。
(2)课堂教学,即网下教学。在组织形式上,课堂教学可以进一步分为中班教学和小班讨论两种形式。其中,中班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网络学习、自测考试、网络讨论等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同时以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出现的共性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集中讲授解惑,课堂互动还以面对面的交流来弥补网络情境中师生情感交流、价值观引导效果不佳的缺憾。小班讨论则强调在知识理解基础上的应用迁移和价值重构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尤其是其在小班讨论中所展现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作为对学生综合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结合前述网络学习成绩的计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成绩的计分公式为:课程总成绩=网络学习成绩(50%)+课堂表现(30%)+期末考试成绩(20%)。
(二)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结合教学改革实施效果及师生评价,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系统,思政课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和学生通过异地、错时交流以及全天候沟通的方式,将教学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现实情境延伸到网络虚拟环境,实现了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的全覆盖。
二是教学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的便利性。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访问网络学堂的时间监控学生学习状态,通过学生每周访问时间统计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和偏好,通过学生访问内容区的统计数据掌握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和资源的关注程度,通过测试题目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讨论区、博客、日记来分析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观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发现活跃分子和意见领袖,带动和引导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测试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分组学习、讨论、互评,增强沟通协作能力。这种双主体、动态、实时的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师生及时掌握教与学的状态、调整教与学的策略,有效提升教与学的质量与效果发挥了独特的功能。
三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访谈显示: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角色从传统课堂的主导者转化为现代课堂的引导者。课堂授课不必再拘泥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灵活机动地根据需要,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化、拓展,并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引导。此外,借助网络教学模式,部分教师还可以尝试根据自身教学或研究特长,针对不同基础、水平、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开展分层、分类的差异化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四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满意度。对实验组学生的访谈显示,网络教学平台在辅助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借助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扩充,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和对学习形式多样化的学习偏好,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认知转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觉性(表现为对网络学习成绩的频繁“刷分”)、课堂学习的实效性(表现为课堂出勤率、抬头率和点头率)也得到显著的提升。针对实验组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实验组(采用新教学模式)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为4.03,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3.72的分值。有关学生学习满意度的14个指标见图2。
图2 学生学习满意度指标测评
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在呈现出其独特优势和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改革中予以优化。
(一)关于协同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等配套改革问题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思政课网络教学在释放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同时,也给授课教师带来了附加的工作量。教师在注重课堂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引导性的同时,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测和网络互动,并及时批改学生Wiki、日志、博客等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对教学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其实质涉及教学团队(包括主讲教师团队和助教团队)建设、网络教学工作量折算等配套改革问题,这也是推进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
(二)关于改良网络教学技术设施和优化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问题
对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于课程网络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关网络教学技术设施的改良问题,主要集中于“排版与界面美化”(占比为18.9%)、“系统的人性化与稳定性”(占比为20.7%)和“技术优化,希望增加手机版”(占比为6.7%)等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有关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问题,主要集中于“延长网络学习开放时间”(占比为11.7%)、“适当减轻自主学习负担”(占比为16.4%)、“完善测试题库建设”(占比为18.1%)、“优化测试环节”(占比为17.7%)等四个方面。上述数据也指明了进一步优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三)关于突显思政课课程属性的问题
从课程属性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指向课程本身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因此,如何借助网络教学改造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体系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产主义信仰体系的递进式转化,渐次推进思政课对学生知识内化、情感培养、态度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认识并化解在线学习的自主性对思政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的冲击,以及片段化的网络学习可能会在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获得与信仰形成之间构成某种障碍?这是需要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予以思考和回应的。
(责任编辑:时锦雯)
[1]教育部.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2012:3.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2.
[3]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00.
[5]LAGE M J,PLATT G J.The Internet and the invertedclassroom[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000,31(1):11.
[6]BERGMANN J,SAMS A.How the Flipped Classroom Is Radically Transforming Learning[EB/OL].http://www.thedailyrif.eom/articles/how-the-flipped-classroom-is-radically-transforming-learning-536.php.
[7]何世忠,张渝江.再谈“可汗学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24-26.
[8]BAKER J W.The Classroom Flip: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R].Selected papersfrom the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Florida US:Florida CommunityCollege at Jacksonville,2000:9-17.
[9]GERSTEIN J.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A full picture[EB/OL].[2012-12-19].http://usergeneratededucation.wordpress.com/2011 /06 /13 /the-flipped-classroom-model-a-full-picture.
[10]TALLBERT R.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EB/OL].[2013-10-03].http://prezi.com/dzo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
[11]LAGE M J,PLATT G.J.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Economic Education, 2000,31(1) :30-43.
[12]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1-13
[13]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84-90.
[14]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15]龙宝新,孙峰.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间的异同与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93-98.
[16]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117.
[17]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18]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19]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126.
[20]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翻转课堂”教育场域:主体异质性、惯习冲击与价值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186-191.
[21]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等.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8.
[22]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7-20.
[23]徐华伟.试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S1):3-7.
[24]徐蓉.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5):58-62.
[25]王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应用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8):157-158.
The Explore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Flipped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ZHENG Wei-ro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00,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the flipped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o we structure the flipped teaching mod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ased on the blackboard platform.The data of the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 show flexibility and openness in the teaching organizing forms, the convenience of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and effect evaluation, the roles of inspiring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satisfaction to the course teaching. Meanwhile, it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stuff construction, optimize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ditions and curriculum design, and highlight the subject attribut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innovation; the flipped tea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G641
A
1671-9719(2016)11-0034-05
郑卫荣(1979-),男,浙江湖州人,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6-08-03
2016-09-09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jg201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