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信用一体化的优势、难点和思路

2016-12-13 07:20梁万泉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京津冀信用协同

■梁万泉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信用一体化的优势、难点和思路

■梁万泉

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区域信用一体化的必要性和优势,对可能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剖析,同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信用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京津冀 信用 思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是面向未来打造首都经济圈,实现京津冀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全面发展、带动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建立顶层设计下的京津冀区域信用一体化,可以促进资源要素快速流动,为区域内产业转移和对接提供外部支撑,同时具有品牌和示范效应,最终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目标。区域信用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信用的联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关于区域信用体系建设问题集中在从县域、市域、省域范围入手,探讨该区域的信用体系发展问题。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京津冀两市一省的发展模式都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在顶层设计下,建立区域信用体系成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京津冀区域信用一体化的实践方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2013年5月,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分别签署了经济合作协议,河北省金融办与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也签署了京冀区域金融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信用体系建设等九个方面开展金融合作。2015年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签署《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宣布三地开启信用制度顶层设计、共享机制、奖惩联动机制等方面的合作,以此促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北京产业转移、三地电信免漫游、环保同治等工程的顺利实施,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远景。因此,对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作一个比较全面地梳理并进行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衡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冀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信用一体化的必要性和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是面向未来打造首都经济圈,实现京津冀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全面发展、带动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第一,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又要求区域信用一体化。区域信用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使本地区形成资金“洼地”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信用环境的改善。因此,区域信用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依存统一关系。

第二,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流,在特定区域内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构建起基于平等关系顶层设计的利益协调机制,缺乏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需要良好的支撑条件,建立一个由政府扶持和市场结合的区域信用体系成为必然。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跨行政边界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信用体系支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转移,很多企业在跨省跨市的经济合作交易中区域信用一体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多个部门与多个行业共同协调完成,因此还要协调好各部门与各行业的关系,建立起良好的区域信用体系,有利于京津冀的资源流动和整合,有助于快速提高京津冀的经济效率,加快金融、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在区域内的快速合理流动。

第三,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对京津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我国政策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也逐渐加快脚步,而这些都离不开信用体系的构建。目前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正在趋于转型期,产业结构以及发展环境都需要进行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的转移和对接,发展新兴产业是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步骤。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相应要求该区域基础建设水平大体一致,对信用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电子商务中的线上的商品交易对信用体系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第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是京津冀打造信用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需要。区域信用体系对于京津冀的品牌打造和区域竞争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与此同时,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示范作用。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可以体现出以下三个优势:

第一,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是最容易实施的一体化方案,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和央行,政府层面容易协调,所以顶层设计协调显得尤为必要,政府的力量很容易推动方案的实施。

第二,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是最见成效的一体化。目前京津冀两市一省的省级信用体系建设都已经在开展过程中,建立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则是三地信用体系的整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中,与产业转移和对接以及金融一体化等相比较,是能够迅速取得成效和效果的一体化进程。

第三,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最基础的一体化,是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基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前提。以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点,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保驾护航。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信用一体化的主要难点分析

第一,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的经济和金融生态环境差距较大,京津冀区域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北京、天津的综合实力较强,河北综合实力较弱,差距较大。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通常采用戈德史密斯和麦金农提出来的指标进行衡量。通常人们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金融化程度。由于中国的金融资产主要在银行,国内学术界在计算金融相关比率时,一般采用银行的存贷款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计算。可用公式表示为:TFIR=(S+L)/GDP

其中,TFIR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地区银行存款,L代表地区银行贷款,GDP为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由以上公式,我们计算近五年的金融相关率如表1:

表1 京津冀近五年上关率

资料来源:根据2011-2015年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中的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两市一省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分别处于高、中、低3个不同的档次,信用指标也处于高中低3个不同的层次,因此,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信用合作比较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差异化较大的区域建立顶层设计的合作机制,是要突破的一大难题。

第二,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发展起步较慢,一些数据获取相对有些困难,有些数据不够新、最新资料比较零散,有些资料无法全部印证现实的情况;此外,国内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刚起步,区域协同发展与信用体系结合起来研究的国内还较少,成为京津冀系统发展下信用一体化的又一难题。

第三,区域信用协调没有源动力。在京津冀地区,没有明显的区域信用体系分布,区域合作的最大障碍在于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因此在建设区域信用体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顶层设计,还要创新出切实可行的协调机制配合。

第四,信用体系指标体系存在难点。一方面,信用评价体系指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融信用指标,对这些指标的获取和统计都需要人民银行的获取,但是人民银行由于大区行的限制,北京与天津、河北分别隶属北京分行营业部和天津分行,三地分别属于不同的大区人民银行,从而也会造成金融信用信息合作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一些信用指标体系存在量化难的问题。例如信用文化等,难以量化,唯一的渠道是借助专家打分法进行判断。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信用一体化主要思路

(一)对京津冀区域信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进行设计、选择并进行度量

1.可量化的区域信用评价指标的选取

选取以2001-2015年两市一省相关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自京津冀省市统计年鉴、《区域金融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年鉴》等为主,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等网站公布的数据,借鉴已有区域信用环境及金融生态环境研究,并考虑已有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选取频度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从宏观外部信用环境和微观信用评价主体两方面出发,探讨构建社会信用环境指标为主体的区域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教育环境、信息环境等3个方面;微观信用主体环境包括政府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四个方面。旨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信用评价指标为核心的区域信用评价体系,主要考量的可量化的区域信用指标如表2:

2.区域信用体系定性指标选取

对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信用文化普及、失信企业和个人的制裁情况、政府层面信用建设的规章制度和信用社区建设等难以量化的评价指标,采用调查表,请专家打分,同时采取面对面专家访谈法,对这些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3.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对选取的信用评价指标的一般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全面客观的反映区域信用的状况、水平和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考察评价体系下的各个指标之间是否有很大的相关性,从而提供的重复信息为分析问题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影响了分析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确定了有效的评价指标之后,可以采用熵值法赋权对京津冀区域信用环境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首先计算计算评价指标的熵值,可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i=1,2,…m;j=1,2,…n;pij为i地区在第j个指标中的比重。第j项指标的熵值可表示为:

则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为:

如果用C代表信用水平,我们就可以对区域信用环境进行定量评估。第一步,确定基准指标X。基准指标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全省或全国的算术平均或实际平均水平;二是管理部门的规定要求;三是历史数据和积累;四是参考样本区域的同类评价指标。第二步,定量类因素评估。计算公式:,式中,变量xij表示i地区第j个子因素的实际指标,Xij表示i地区第j个变量指标的标准值。系数S为权重系数,且,从而可以对区域信用水平进行评价分级。

表2 可量化的区域信用指标

4.根据京津冀三地各自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和信用体系建设特点,并对两市一省的信用发展水平和成果用评价指标进行度量。

(二)政府顶层设计下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可采取三个渐进式步骤

第一步,由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组建区域信用体系领导小组,进行区域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可以更有效率,由三地政府推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关键步骤。第二步,顶层设计出利益协调机制,以保证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三地之间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地方利益纠纷,政府的角色是联合起来,调整利益冲突,使区域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下去。第三步,政府待到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成熟逐步退出,交由市场化运作。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是市场化趋势,政府在完成引导和推动之后,要逐渐退出,交由市场完成。

(三)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

具体来说就是三加一的框架模式,即三库三网一平台加上政府顶层设计的利益协调机制。三库三网分别是京津冀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信用网、京津冀个人信用数据库和信用网、京津冀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网,共同搭建京津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四)针对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差距、问题,根据顶层设计方案,使用四种合力推进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

即三地政府合力顶层设计、公共模式和市场构合力整合信用中介机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合力、传统信用和新型的互联网信用合力这四个方面,建立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的具体途径。

一是借助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东风,共同与三地政府就信用信息征集谈判,通过政府力量强制要求有关部门向公共信用平台报送各类信用信息,共同培育业务面向整个区域的现代化信用服务业,包括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公司。打破地方信用割据的局面,实现信用信息跨行政区域的共享。推动诚信系统一体化,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企业资信统一评级标准,以及跨地区的相互信用担保认定体系;建立跨区域失信惩戒机制。

二是京津冀现有的人民银行公共征信系统与京津冀市场化的信用管理机构加强合作,统一征信内容、征信渠道和征信标准,并制定行业信用信息互换费率,合力完成区域信用体系建设。

三是在两市一省已经建立起来的地方信用体系基础上,以区域信用建设为契机,三地的地方信用信用体系合成一体,构成大区域的征信系统,目前,天津征信系统覆盖面和使用面不断扩大,天津市将市农委、建委、规划局等行政管理中形成的企业和个人资质信息、行政奖励和处罚信息纳入了征信系统,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功能增强。北京与河北的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也各有其特色,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率先建立京津冀欠费、欠税、和不良信用信息等经济纠纷信息平台,建立京津冀地区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进而形成统一的区域信用体系。

四是京津冀两市一省已有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机构要形成合力,在信用管理机构业务日益综合化的背景下,信用管理机构既从事企业信用管理业务,也从事个人信用业务,三地的信用机构必然要经历兼并和重组的过程,同时还要积极与互联网信用公司合作,探索新型的信用管理业务模式。

参考资料

1.欧阳慧,刘保奎.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4(7).

2.戴小平,鹿长余.长三角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5).

3.郝嵘,关伟.地区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和思考[J].西部金融,2014(8).

责任编辑:陈秀丽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银行业务、资本市场和信用管理)

猜你喜欢
京津冀信用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