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下乡运动”(下)

2016-12-13 10:46
中国发展观察 2016年23期
关键词:华人华侨村官驻村

刘 奇

迎接新“下乡运动”(下)

刘 奇

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

六、归国华人华侨

海外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人数已达6000多万,与法国的总人口(6620万)不相上下。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有12个,超过六千万的也只有23个,6000多万华人华侨,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据统计,华商在中国投资的企业数量占中国外资企业的70%以上,投资资金数量占中国引进外资的60%以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海外华商回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制造业领域,对中国高科技、互联网、IT、现代服务业以及艺术领域,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还不是很多,但已经开始逐渐形成气候。最为知名的是泰籍华人创办的正大集团对中国农业的投资。正大集团自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投资中国农业,目前,除西藏、青海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办有农业多个领域的企业。央视正大综艺节目更是影响了一代人。

海外华人华侨当年大多是从农村走出去的,今天他们回归故土,一是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传统中华文化陶冶出中国人的“落叶归根”“慎终追远”“富贵还乡”等传统观念,侨民飘蓬万里,还是心系故里故国,这是炎黄子孙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个性。二是祖国的崛起。不少华人华侨大都是在祖国处于弱势时代走出去谋生的,今天,祖国的强大使他们倍受鼓舞,国外环境稍有不顺,念家思乡是必然的。三是看准了中国农村农业这个巨大市场潜力。最新统计表明,投资中国农业的外资有2/3处于平和盈利状态,高于全国外资企业平均获利水平。四是报效祖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有为国服务、回国创业强烈激情和意愿的华人华侨通过各种渠道回国创业。

鼓励华人华侨返乡定居或投资,应突出对他们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尤其对回乡投资者务必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细化投资方式、投资待遇、投资导向、扶持政策和规范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生活便利、权益保障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让他们放心、安心、舒心地生活和创业。

七、到乡村旅游的群体

2014年中国到乡村旅游的是12亿人次,到2015年底已猛增到22亿人次。这是一个主动给农民农村送钱的庞大消费群体,它的形成一是由于人们收入的提高,二是休闲时间的增多,三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四是交通通讯的发达,五是城市病的加剧,六是盛世乡愁的呼唤。游人在乡村找到了返璞归真的乐趣,生活的融入、生产的参与、生态的享受、生命的体验使他们倍感亲切、激情勃发。他们带起了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中国在世界上最大的战略储备就是有一个九亿人生活的农村市场。他们激活了农村的闲散资源,农民的零碎闲暇时间、老弱病残闲散劳动力、闲置的农房、闲置的自然风光,就连那些闲置的古树老宅、断桥残碑、风土民俗、戏曲杂艺等都因他们的到来而产生效益,他们推进了三产融合,游人要游,还要吃喝拉撒睡,同时还要购买特色农产品。以三产带动二产转型升级、进而拉动一产发展,这是农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需要做好做强做足的大文章,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第一次是离土不离乡的大办乡镇企业,第二次是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务工经商。抓住

这次既不离土又不离乡的旅游开发,是农民增富、农业增效、农村增美、政府增收的好机遇。

虽然这个群体在乡村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但他们承载的各种信息、技术、资本、项目等却是一个开发不尽的巨大宝藏,潜力不可估量。

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一面应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理念;实行标准限制,提升服务水平;提升产品内涵,打造特色品牌。另一面应有意识捕捉游客带来的各类信息,然后顺藤摸瓜,深挖信息价值,为己所用;还应注重发展“回头客”,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从长计议,开发游客的潜在价值。

八、大学生村官

中央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部署始于2008年,此后大学生村官的计划和实际规模都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底,全国约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其中农林牧渔类专业占6.4%。按照目前趋势,到2020年应有40万左右大学生村官在岗。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身先士卒、带头创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取得了喜人成果。《2015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22700多名大学生村官创业,共创办创业项目近17000个,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4300多个,为农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2万多个。

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农村当村官,一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驱动,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有许多大学生到村任职是为了在基层历练自己,通过创业创新,改变农村和实现自我价值。这类人比较安心。二是过渡性的选择。他们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比如,报考研究生加10分、报考公务员或者行政事业编制优先录用政策、解决京外生源北京户口等。这类大学生村官一旦有好的工作机会,就可能离开村官岗位。根据调查,报考大学生村官的有71.51%只是暂时选择,而这一群体往往面临着二次就业的压力。

这是一支最有活力、最有生机、最具创新能力的乡村发展生力军。因此,在控制大学生村官数量,提高大学生村官质量的同时,应该想方设法实现好大学生村官的落地政策,让他们能够在广大的农村扎根下来,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带动农民创新和创业,积极参与农村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后喻文化”时代,现代文明的传导重任,历史地落在年轻一代肩上,用好他们,农村农业的发展才有希望。

九、“三支”人才

“三支”人才是指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和支医工作的城市机关工作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从2006年起全国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工作,目前这一计划各省都在不断加强,如安徽自2016年起,每年定向招收2500名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支教。截至2015年全国累计选派27.6万人到农村基层开展支教、支农、支医,这一制度安排为农村基层一线补充了新鲜血液,培养了一批心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青年人才。

政府支持和鼓励他们到农村基层支农、支教和支医,一是乡村依然是当下最缺医少药的地方。农民要到大城市看病,且不说要花费巨额的开支,更令他们头痛的是,“奔波三千里,挂号三礼拜,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二是农村教育依然落后。义务教育免费和就近的两个基本特性没有真正体现。撤点并校实施十多年来,全国农村学校由59万所减少到27万所,农

村教育出现“村空、乡弱、城挤”局面,且形成恶性循环,学校越少越差,老师学生越向城市挤。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十分突出。笔者在吉林省龙井市调研发现,全市65个村只有一个村有一所小学,其余64个村的孩子都要到镇上或城里去租房读书。在镇上读书一年要多开支8000到10000元,在县城读书一年要多开支15000到20000元,这还不算家长务工陪读的工钱。应推广福建省永泰县的做法,全县78所农村学校,其中11个只有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他们的理念是,只要有一个学生,这个学校就不能撤。这是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义务。三是农村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具有这方面专长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到农村去帮助农民发展农业,才能真正出实力、用实招、见实效。

图/新华社

“三支”人才是农村和农业发展重要的知识宝库。因此,应大力推进“三支”事业。特别是应该通过技能培训、业务指导等公共服务,让“三支”人才成为培育农村人才的“酵母”。同时地方政府应与“三支”人员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三支”人员服务时间一般为一到二年,服务期满,即需撤回,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让服务者人走心不走,鼓励和支持服务期满“三支”人员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渠道,持续为农村提供帮助。

十、驻村扶贫干部

近年来,各地政府大力推行了以“驻村”为主要形式的扶贫开发帮扶措施。以安徽为例,全省针对3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动员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全省5002个单位派出10392人参加了单位包村。全国目前已派驻村帮扶干部54万人。

驻村干部在农村扶贫事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驻村扶贫干部拥有广泛的资源优势。他们有学历,有知识,有人脉。在贫困村建设中发挥着引导、示范、组织、联络作用。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的代表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贫困人口同样有能力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信息和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贫困的农民虽然经济贫困但是具有效率的。驻村扶贫干部如果能够不断注入现代元素,从增加知识、技能、经验和信息以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入手,就能激活贫困村和贫困户内生的发展潜力。

完善驻村帮扶,一是应尽快出台顶层设计,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驻村扶贫制度建设。二是应尽快厘清基础工作,贯彻落实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原则,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克服贫困人口识别中存在的“人情观”“家庭观”和“模糊观”现象,将真正的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做到底子清、情况准,真正实现贫困对象识别精准,为驻村扶贫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应尽快完善扶贫开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手段和监管责任,做到有人监管、有法监管和有序监管。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重农思想”贯穿中国历朝历代,重视农业、以农为本,是在以农养政、以农养国、以农养城背景下的安邦之策。但是,历朝历代重农思想的核心就在于重业而不重人,农民反而成为被剥夺最重的对象。这种重业不重人的积弊直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才算真正结束。今天我们要加长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关键就在于重业更要重人,重业必先重人。没有经营主体农民的现代化,农业就不可能现代化起来,再先进的技术、设备,再一流的理念、管理,没有现代化的承接主体进行操作,都毫无价值。

“新下乡运动”中的十大群体,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将成为扎根农村的新一代职业化农民,如部分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部分大学生村官、部分海归华人华侨等。二是只做一个时期的停留,主要是为三农搞服务,如“三支”人员、驻村扶贫干部、部分大学生村官等。三是到农村生活,如第一代农民工、城市离退休人员、新三届大中专毕业生、部分华人华侨。不论哪类群体,他们都承载着推进三农发展的各类资源。农业需要现代化职业农民,首先需要在农村培育产生现代化职业农民的氛围和土壤,各类为农服务人才的开发利用便首当其冲。

“新下乡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资源大输送,各类人才集聚农村,各方力量发力农业,各种方式致富农民,其规模之浩大,涵盖之广泛,行动之自觉,史无前例,世无先例。可以预言,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再造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开发利用好这笔宝贵财富,应是三农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华人华侨村官驻村
唱村官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绽放在东赢的侨界之花——记在日侨团优秀侨领、日本北九州华人华侨协会事务局局长孙娟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来访江苏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