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艳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经验作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给学生活动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明白知识的产生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更加深刻。例如:在低年级运用教具学习“凑十法”,通过摆小棒制作,学生容易领会新知识,学起来也富有兴趣。再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中,采用投影演示“剪拼”的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而通过学具的“剪拼”,不但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通过自己摆弄得出的结果,印象也更深刻,记得也更牢。其次,数学教学中,还需要因材施教,不搞统一的要求,让学困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我们就能克服教学中的“短板原理”何乐而不为呢?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的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小学生往往不会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的重要性,而去好学它。他们常常因为数学老师冰冷的心,古板的脸,枯燥的语言,而放弃对数学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时刻想着微笑服务,课外注意与学生沟通,经常家访,走进学生群体,走进学生心灵,把师生的积极互动延伸到尽可能宽泛的领域,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树立自身的亲和力而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还可以了解到大量学生体验的信息,为课堂贴近学生发挥教学机智储备素材。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指导,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主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主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的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向数学家那样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探索,去创造数学知识。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课前预习,把自己不懂得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经弄懂的内容,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其次是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上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换条件,换问题训练学生。
四、重视单元小结和教材的复习工作
根据遗忘的规律,要把知识牢固掌握,必须对一个阶段的教学进行小结,系统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查漏补缺,及时补救。而期末复习工作,就不仅仅是题海战术,而应该循序地进行,上好每一节复习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书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活动,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前提条件,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体现教书的价值,也只有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树立起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取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