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2016-12-12 06:09蓝蔚青许长华孙晓红谢晶
科教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蓝蔚青+许长华+孙晓红+谢晶

摘 要 “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文通过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提出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采用专题授课、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以达到促进学生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 专业选修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0.045

Abstract Food resource circulation and ut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elective courses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t universities. Base on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for courses,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ode, adopting special lectures, making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reform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words Food resource circulation and utilization; major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民以食为天”,食物资源是指人类可食用、能提供营养素和热能的一切物质。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社会营养的物质基础。迄今为止,人类的食物资源仍然主要依靠自然界,借助阳光、土地与叶绿素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植物,养育出动物,使人类获得生存所必需的食物。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可耕地面积的缩减,食物资源日趋紧张,使食物资源问题同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近年来“三聚氰胺”、“含镉大米”、“瘦肉精”与“苏丹红”等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在我国的不断频发,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由原来的产品加工过程逐渐转至原料源头或原料的生产环节。①因此,保障食品原料的安全,是确保食品后续加工与流通环节安全的基础,是从农田到餐桌安全的起点。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我校逐步加大对本科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于2007年开设了“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该课程为2个学分与32个总学时。

“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含食品物流工程方向)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该课程主要对食品天然原料及资源的品种与产地、结构与理化性质、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加工与贮藏特性以及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必要的配料、辅料等要素集合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研究食品原料的生产流通基本知识,理化、营养特征和加工利用方法,增强对食品原料知识的正确理解,使食品的保藏、流通、烹调、加工等操作更加科学合理,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资源。纵观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旗帜”被高高举起。近年来,笔者经过多年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并对授课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1 根据课程授课需要,不定期调整与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基础。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与食品原料学、食品加工学、食品营养学与食品添加剂等多门学科联系紧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涉及到多门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因而目前暂无固定教材。针对于此,笔者近年来在对《食品原料学》、《食品资源与利用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工艺学》等多本专业书籍阅读的基础上,对各学科中与食品资源循环利用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置了课程教学改革计划。期间,对课程中的部分章节内容及时进行更新,适时补充食品资源发展的新动态与新知识,以达到适应教师讲课要求与学生专业需求的目的。同时,作为专业选修课,笔者在整理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充分了解与掌握选课学生关注的热点与兴趣所在,适当增加了食品新资源开发利用与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新闻案例等内容,使授课内容更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生产需要。

2 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在“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还适当引入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对分课堂”是指把课堂的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注重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②因此,笔者在授课期间主要围绕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市场调研与专题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更好培养其学习的自觉性。如讲课期间,笔者在第一堂课上首先提出“身边的新资源食品”或“食品资源与食品安全”的讨论专题,让学生在课外利用一周时间查阅文献资料,撰写读书笔记,然后在下一节课进行5~10分钟的小组讨论,继而由各组陈述各自观点,或利用课后开展“食品新资源市场调研”活动,让学生走进超市调查记录食品新资源的发展现状,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与知识面。

3 采用教师专题授课方式,更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知识点多且关联度不高,内容相对松散,因此通过教师专题授课方式将能更好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还能进一步拓展选课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因此,笔者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先后确定了“食品新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基因食品”、“海洋生物资源循环利用”与“植物资源循环利用”等专题内容,邀请食品相关学科背景、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为学生作专题授课,课程负责人随堂听课,并请学生对每位教师的专题授课情况作适当评价,以便根据其建议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4 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交流的积极性

“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原有的教学形式是教师采用电子幻灯片结合板书授课,学生对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的认识往往比较模糊。现有教育心理学资料显示,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大约15%,从视觉获得知识能记忆大约25%,但两者同时使用则能接受知识的65%。③多媒体教学形式直观、信息量大、感性效果强、专业表现力强。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可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愉悦、新颖的情境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还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特定情境中使观察、体验、思考、想象,情感和智慧、有意活动和无意活动共同进行,充分挖掘大脑潜能,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的目的。因此,授课期间,笔者通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网络流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部分短片资料,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探秘》与《每周质量报告》等,可使其在短时间对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过程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

5 全面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客观体现学生课堂的综合表现

以往,该课程的传统评价方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此法较难体现选课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因此,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在“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的考核方式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而非一卷定性。在成绩评定中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按日常出勤15%、课堂作业15%、互动交流10%、专题汇报20%与期末论文40%这五部分内容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强记枯燥的知识点转移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中来,从而促进其在专业知识上质的飞跃。

当前,在食品资源相对匮乏、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背景下,食品资源的循环与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适应适当发展的专门人才,是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立足点。通过几年来“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也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明显改善。然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实践摸索,才能促进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注释

① 张磊,柳红东.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2):78-81.

② 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③ 蓝蔚青,谢晶,李燕,等.花卉栽培与欣赏课程教学改革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9):38-41.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