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陈根琴
摘 要 分析当前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423”型校企联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4阶段不断线”的培养体系,强调校企“双主体”模式,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目标,合力构建校企互动合作育人机制,为“423”型校企联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提供充分的保障。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423”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50-03
Abstract By analyzing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urrent paper proposed a new model called 423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quality talents training model. Throughthe training system of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4 stage continuous line, extrude the school enterprise double main mode, and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three win-win as the goal, constructing en-terpris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provide good operation mod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423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quality talents training model.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423 mode
1 前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决定”明确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对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受传统职教观念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互惠共赢机制缺失、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研究职业教育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途径,对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然而,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合作机制仍然存在欠缺,合作关系难以持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校企间利益关系难以平衡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同时也是双方资源再配置、利益再分配的过程[1]。学校是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公益性机构,而企业的“利益优先”决定了经济利润是它的最大关注点。校企双方在合作育人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观念差异,是双方难以建立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主要原因。因为未能建立起利益双方的长远利益协调机制,校企双方容易失去最初的热情,容易渐行渐远,最终形成校企合作始终停留在浅层次的局面。
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产教融合主要体现为三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
第一,专业对接产业条件受限。社会经济发展,企业不断优化转型,对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优化提出很高要求,需要学校形成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及时匹配产业的转型升级。而由于高校师资水平受限,资源匮乏,不足以使专业调整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难以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第二,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存在障碍。一方面,我国权威的职业标准尚未建立;另一方面,当前高职课程内容的编制仍然以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为依据,与企业岗位要求和工作生产过程存在矛盾。
第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难以畅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存在不同的客观规律,学校、企业作为学生培养的双主体,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因为企业生产的调整,容易出现培养阶段中断或错乱的情况。
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管理机制缺失 校企合作是一种跨越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3],结构合理、运行顺畅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是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学校内部缺乏专门的有体系的院系二级对接管理机构及人员,同时缺乏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难以调动二级系部的活力,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在系部层面得到落实。另一方面,企业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内部管理制度围绕生产建设及资金回报率为中心,对长期培养学生的热情度不高。因此,校企间要建立互融互通的衔接机制,形成常规化、制度化和持续优化的制度体系。
3 “423”型校企联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为了解决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构建了“423”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高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模式内涵 “423”型校企联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专业认知、联合培养、企业实训、顶岗实习4个阶段构成“校企联合4阶段不断线”培养过程,“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并重的2项培养内容,以及“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3种能力培养目标。
1)“校企联合4阶段不断线”培养过程。课题组打破传统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大胆探索校企互动联合办学机制,建立由专业认知、联合培养、企业实训、顶岗实习4个阶段构成的“校企合作不断线”培养过程。同时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重新排列,第一学年专业认知阶段即引入1~2门专业基础课,由企业专家担任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专业,并前往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习;第二学年以联合培养为主,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主要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第三学年上学期,学生前往企业开展学习实训,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就业方向,企业教师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最后一学期,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就业意向开展顶岗实习。
2)一体两翼,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并重的2项培养内容。职业素养是职校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引入企业思维,从“6Q”(EQ—情商、IQ—智商、AQ—逆商、HQ—健商、FQ—财商、CQ—职商)的角度制订职业素养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及各类活动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同时将企业岗位要求分解后,对接专业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技能。
3)“3种能力”目标。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课题组提出3种职能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即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指个人的独立学习能力、文字及语言运用能力、判断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指个人的职业技能、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指团队协作、人际交往、个人职业道德、心理承受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等内容。
模式主要特征及优势
1)培养过程突出“双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校企联合4阶段不断线”培养过程强调了“双主体”的理念,将企业运行与教学有机结合,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项目领导小组,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定向培养和专业共建,建立校企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缩短员工入职培训时间,降低员工适应性培训成本,为企业带来溢出效应。同时,通过“引企入校”,企业在校内投资建立全真实训基地,联合组建“工作室”和“专业性公司”等途径,有效地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汇聚,合力打造学校的龙头专业和品牌专业。
2)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及企业岗位需求的培养内容。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质的规定,“423”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内容构建上,突出职业素养及岗位技能,积极吸纳企业意见,从“6Q”角度设计职业素养培养方案,促进学生“成人”;将各岗位关键技能划分单元,设计课程内容,促进学生“成才”。
3)以生为本,强调能力本位,重视工作过程导向。“423”模式明确以生为本、能力本位和重视工作过程导向的价值理念。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下,制定三大能力目标,即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既符合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
4)改革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423”模式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合理安排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专业认知、联合培养、企业实训、顶岗实习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企业师资参与,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及生产过程。
二是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将企业项目直接引入校内,课程教学与项目实施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4 “423”型校企联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及保障机制
运行保障机构的建立 “423”型校企联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组织机构。
第一个层面是决策指挥机构,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形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师资、教学和培训等提供咨询和指导。
第二个层面是具体执行机构,由专业带头人、系领导和企业专家组成,开展教学、实习就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和教材建设等。
两个层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校企合作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
保障制度建设 学校方面形成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鼓励二级系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对接,支持教师“走出去”,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和承担横向课题研究。
企业方面重视校企合作中的溢出效应,意识到产学研共同体的建立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合作,企业能够收获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同时可以共享到学校提供的技术服务,联合高校教师共同申报项目,解决一些制约性难题,有利于双方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应从学院式的封闭教育模式转变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开放教育模式[4]。学校应构建开放性管理体系,适应校企合作深化的需要;企业应重视溢出效应,将参与校企合作内化为自身需求,提高企业的主体意识和主动适应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王炎斌.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生态位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2).
[2]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3]沈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基于“5321”模式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5(7).
[4]马树超,范唯,郭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