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摘 要:关心、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是每个班主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
关键词:师爱;留守儿童;心灵;教育
“孝与悌,须继承,长与幼,骨肉亲……”彬彬有礼是一种善举,如一缕清风,打开你我的心灵之窗,传递着彼此的爱!用爱去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人间的温暖和社会大家庭浓浓的爱。
对于做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我认为彬彬有礼是每一次会心的微笑,每一次亲切的问候,每一天认真完成的工作,每一次不计回报的付出,每一次无私的奉献。
每当看到“留守儿童”这几个字,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面对这样一个相对现代的沉重话题,并回顾自己30余年的工作经历,“留守儿童”这个名词时常在心中盘旋,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到底有多少孤寂继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滋生、蔓延呢?到底有多少爱才能让身边的“留守儿童”走出孤寂,充满希望?为此,我多少次思考着、实践着,爱的欣慰也一次次在我心中升腾、回旋……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让我记忆犹新。
王×是我班的一个“留守儿童”,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王×的父母积极追求高水平的生活,想让孩子接受更高层的教育是他们一生的愿望,于是乎,他们双双随打工大军到外地去拼搏,留下9岁的王×与年逾六十的爷爷、奶奶在家。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王×的成长中缺少了父母的关注和呵护,加上爷爷、奶奶年老体弱,他们只知道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力关心学习,无法满足心理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的成长。
王×很聪明,他常常看着别人的父母带孩子逛商场、逛公园,而他却望着天空发呆,不喜欢写作业,也不喜欢跟同伴玩,他变得非常孤寂,冷漠自闭,自尊心受到挫伤、打击,在心理上表现出矛盾、恐惧、不安,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有话不敢跟老师讲,有问题不敢向老师请教,各种有益的活动没有勇气参加。他整天紧锁眉头、心事重重,动不动就逃学。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歧视他,放弃他,而是及时找他谈心,进行多次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在得知情况后,我再次回访,找到他监护人了解事情原委,打听他父母的电话号码,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建议他们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回来安慰王×。同时,我在精神和物质上也给予关怀,因为他逃学把书包丢了,我就把女儿的书包拿来给他;发现他没有作业本,没有铅笔或其他学习用具,就及时帮他解决,使他增加了对我的信任和依恋,也感受到父母以外的另一种亲情。从他产生的一丝感动开始,几天之间,我惊奇地发现王×变了: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和同学、老师和睦相处,融入了班级这个大家庭里了,开始爱写作业了,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了,爱做好人好事了,关心班集体了。我还及时捕捉他的这些“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老师对学生的宽容,把尊重、信任和理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自尊心从自卑感、恐惧感中摆脱出来,消除顾虑,解除了心理压力。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原谅我了”后,就会释放心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由消极被动的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这样,他在同学当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热情高涨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劲头十足了,也愿意跟老师、同学交往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看到王×的变化,我内心充满喜悦。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留守儿童”最迫切需要的是亲情、真情的呵护。对留守儿童要多谈心,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或学校的情况。
关心、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知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儿童当中有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启迪孩子们的心灵,用爱心抚慰“留守儿童”心灵的创伤,弥补其因缺乏父母关爱所造成的情感真空。因此,师爱与母爱、友爱一样,都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感情,无论哪一种教育方法都需要施教者捧出爱心,有了爱心,方法才显得格外灵验。没有爱心,再好的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离开了爱心,德育的种种理论与方法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位学生。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们付诸善举时,也是为自己积累财富,让爱的种子在你我心中传递。关爱留守儿童从我做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让我们做彬彬有礼的宁夏人,做彬彬有礼的教育工作者,用“爱”轻轻为“留守儿童”拭去眼角的泪水,让他们也享受到阳光般灿烂的生活。
参考文献:
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