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本”

2016-12-12 08:44应发生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言文字识字

应发生

时下,我经常听到一些年轻人感叹自己不时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当前网络发达、人们动笔写字的机会少了以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由于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存在偏颇,导致阅读教学陷入了过分强调对文本的朗读、理解和感悟,丢弃了一些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甚至一概否定或全盘否定语言文字训练的好处。其实,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体,“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是属于第一性的,而“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是“工具性”的升华。可见,语文教学的“本”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把识字教学嵌入阅读教学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汉字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各种巧妙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识字氛围,形象、生动地进行识字教学。例如“辩论”的“辩”、“辫子”的“辫”和“辨别”的“辨”这三个字,不仅字形相近,而且读音也相同,学生在运用时错误率极高。教师要是能进行如下的教学,就可大大改观这一现象:辩论是要用语言进行的,所以“辩论”的“辩”中间是言字旁;女孩子打出的辫子就像一根绳子,所以“辫子”的“辫”中间是绞丝旁;“辨别”的“辨”中间是一点加一长撇,可要仔细分辨呦!另外,利用儿歌进行识字教学也是使学生深入辨别形近字的一个有效手段。例如“请、清、情、晴、蜻、倩、精、睛”这几个字可编如下儿歌让学生深入辨别:有言去邀“请”,有水方说“清”,有心“情”意浓,有日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人留“倩”影,有米人“精”神,有目是眼“睛”。

二、把引导学生对内容的学习纳入到语言教学中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所以,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上,而是要把引导学生对内容的学习纳入到语言教学中。如,我在教《猫》这一课时,在学生分别理解了长大时候的猫的特点和小时候的猫的特点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两部分连接起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我就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感知、学习语言表达上来,使学生今后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

三、把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转化为对语言的内化

积累语言材料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让课文中丰富的词句进入学生的词汇仓库,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就要注意把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转化为对语言的内化。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我安排了如下练习。先让学生完成填空:一个“ ”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 )像真的那样在纸上( )。这句话是对( )青年所作的( )的最高( ),赞他画技( ),画的鱼( ),像在( )游动一样。再让学生仿照“鱼游到了纸上”说一句话,学生有的说“鸟飞到了纸上”,有的说“水流到了纸上”,有的说“树长到了纸上”……这一教学环节中的语言材料既源于课文,又经过精心的改造,不同于课文,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对语言的有效迁移。

四、把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到运用语言文字上来

显而易见,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引导学生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小练笔就是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重要语言实践形式,老师要是能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就能保证语言训练的有效落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得到真正发展。例如,《颐和园》这一课可以说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景物描写的典范,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一写作顺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在学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请画出相关的语句。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游览的顺序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了: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美吗?你想让你在远方的朋友也来分享一下我们校园的美吗?那就赶快拿起笔来,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我们美丽的校园写下来,寄给你远方的朋友吧!

总之,跟其他任何能力一样,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编辑 杨国蓉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言文字识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