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放与收

2016-12-12 21:32薛志勇朱日峰孙中华
祖国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主体地位小组讨论过程

薛志勇+++朱日峰+++孙中华

摘要:小组讨论学习受到很多人的青睐。然而,在实际中“小组讨论”方式常常成为一种课堂表现的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找到“小组讨论”放和收的平衡点。我们认为把握好放与收的度需要强化教师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讨论任务,规范学生操作的程序;恰当安排时间,注重学生讨论过程。

关键词:小组讨论 主体地位 过程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新方法不断涌入教学阵地。其中课堂“小组讨论”就是倍受关注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小组讨论”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之间认识上的互补、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借助集体的思维来促进和发展自己的思维和认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然而,在实际应运有许多时候“小组讨论”方式并不是那么有效、完美,很多时候成为一种课堂表现的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造成这样的原因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找到“小组讨论”放和收的平衡点,即在引导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时没有处理好“放”与“收”。“一旦“放”的过度,课堂就会乱,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学习、讨论,课堂学习变成了集市,热闹非凡,这样就出现了难以把控的局面,一点成效都没有,这是放得多的弊端。但一旦收得过早、过紧,老师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种矛盾深深困扰着我们的教师”“放”与“收”的度有时的确难以把握,因为它牵扯着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何在课堂上能让小组讨论的学习组织方式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强化教师引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者和权威知识的发布者,而是一个合作者,是保证教学过程有序、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在小组讨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是不可改变的,在实际教学中更应该加强。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任务以小组形式“铺开”时,要随时把握调控课堂,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参与度、进程等等。教师这种引导作用应该是自始至终的,从课堂的开始,到小组讨论的结束、反馈,再到其他教学形式的穿插,直至课堂的结束,都必须在教师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引导下进行。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地位不应该撼动。在小组讨论者,每个学生都应该是参与者,是主角。分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同层次学生成组方式还是相同层次成组方式。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而不能成为“观众”,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既可以是个人的不同观点,也可以是小组共同的观点。但汇报交流尽量避免个体化,我们需要讨论、交流的观点作为小组讨论的成果。这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激情,让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能在交流中得到碰撞,思想认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明确讨论任务,规范学生操作程序

在小组讨论教学中,教师要布置明确的讨论任务,具体且有可操作性。如果没有明确的讨论任务,或者任务太大太宽,或者任务的可操作性差,学生东也行、西也行,任务模糊,没有切入点或突破口,学生就没有教学任务约束力,极易松弛,没法取得预期效果。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明确任务之后,小组每个成员需要干什么,应该马上进入角色。不能过度依赖小组整体表现,这容易造成了部分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从而游离在小组讨论学习之外。如果没有一套操作程序,完全靠学生“自发”讨论,学生就可能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讨论,以怎样的态度投入到讨论中,也搞不清自己在小组讨论中应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是什么,怎样在讨论中完成自己的学习等等。当然,操作程序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在实际应运中程式化和灵活性都要关照。例如有人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时,先要求学生尝试围绕三方面问题来陈述“一是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或自己有什么想法);二是小组讨论中哪一位同伴的发言对自己有所启发;三是整个小组的意见是什么。”这也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恰当安排时间,注重学生讨论过程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任务,要做好时间预算。如果时间太长,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让学生造成松懈,造成放的乱局,整个课堂难以有机统一,必然影响教学效果。时间太短,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还来不及发表各自的想法,无法进行交流、修改,难以提出小组共同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的环节就失去意义。

恰当的时间对讨论过程是十分有益的。小组讨论要更看重过程,而不是盯着结果。对学生而言良好状态下的参与一定会有不断思考、倾听、交流等过程,尽管有时他们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或恰当,但整个良好的过程保证了他们可以健康发展,获得优良的习惯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更多关注在整个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结果仅仅是过程自然产生的。教师设计的任务,尽量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避免结果的既定预设和统一化,如果教师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常常提前预设,并以此为标准,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无形束缚,过程就会被淡化,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大打折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总之,小组讨论学习组织方式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做好学习过程中的放和收,就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必然在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中成为体现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朱进华.在“互动”中寻找“放”与“收”的平衡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2]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

[3]钟文芳.试析新课改实施中小组讨论的形式化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01).

(作者单位:[1]薛志勇,内蒙古兴和县三瑞里小学;[2]朱日峰,内蒙古兴和县明德小学;[3]孙中华,内蒙古兴和县京蒙小学。)

猜你喜欢
主体地位小组讨论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