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程之“蚕宝宝养成记”

2016-12-12 19:13李云艳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作者简介:李云艳(1978-),女,汉族,常州人,小学高级,本科,三井中心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园。

摘要: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人类进入了“微时代”。近几年中小学提出的“微型课程”,主要指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可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针对幼儿园的微型课程,我们理解是:立足于幼儿园实际,体现幼儿园特色,以促进幼儿园孩子的发展为目标,全面贯穿幼儿学习、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组织灵活的小型主题活动。基于以上的理解,下面我以植物角的养殖活动为例,谈谈我在微型课程研究方面的所思所想。

关键词:微型课程;小型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001-01

抓住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求,做好活动的准备与铺垫

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到了,对孩子们来说,观察生命、欣赏生命、开展“种养”活动的大好时机又将来临。班级的植物角里生机勃勃,有人手一盆的种植植物,有丰富多样的种子陈列区,有水培、沙培、土培进行对比观察的试验小角落,更有风光无限的多肉植物,种植的品种是丰富了,但是养殖的动物却没有着落,到底养什么动物成了我们讨论的话题。有的孩子说想养狗,有的说想养猫,还有的说想养金鱼,孩子们说着自己各自的理由,这样的话题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梳理着有关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突然有个孩子提到可以养蚕,他的提议得到许多人的呼应,但是问题又来了,许多孩子都知道蚕吃桑叶,但是桑叶到哪里去找,大家都不知道。

我和孩子们商定:由老师负责找蚕宝宝,孩子们负责找桑叶。第二天我就带来了两盒蚕宝宝,刚刚孵化出来,密密麻麻,大小只有2毫米左右,像一条条细细的黑线。早晨来园孩子们围着盒子叽叽喳喳讨论着,有的说是虫,有的说是蚯蚓,当然最后还是有孩子认出是蚕,但是孩子们又提出新问题,蚕宝宝不是白色的吗?怎么这么小,颜色也是黑色的呢?叶子上怎么有这么多洞洞?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了各项活动的准备与铺垫。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经过了大家的讨论和协商后定下的养蚕活动,无疑引起来孩子们极大地学习兴趣。

尊重经验点—解读幼儿的原有经验,形成新的学习资源

从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纯真的童心,他们自发在学习如何照顾小动物。讨论的过程中还涌现出许多新的学习资源,例如蚕为什么喝水就会死?蚕为什么会变成飞蛾?为什么蚕用一个东西包住自己?为什么蚕只吃桑叶?蚕为什么脱皮?蚕为什么会吐死?小时候为什么小时候是黑色长大变白色?……

这些问题的提出,成为学习的新资源,有些答案,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直接解决,还有的问题,养蚕的过程中孩子自己观察、亲身实践得到解决。

幼儿由于生活在不同家庭,各自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如果允许幼儿有出错的权利,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合理利用好差异资源,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原有经验,也为进一步指导提供依据。

关注困惑点——运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自发每天轮流带桑叶,剪碎了喂蚕宝宝。蚕宝宝在大家的照顾下,一天天在长大,颜色也越来越白。眼看变成四龄蚕,快要结茧子了。一天早晨,一入园我便发现昨天还“生龙活虎”的蚕宝宝,一夜之间有的变成一滩黑水,有的身子底下有水渍,眼看着不行了。孩子们入园后发现蚕宝宝的悲惨下场,伤心地说“蚕宝宝为什么会死呢?”有的说“是不是吃了有水的桑叶拉肚子死的?”有的猜测说是生病,中毒死的,还有的觉得是摔死的,一时间一些原来讨论过的养蚕注意点大家又一次提到,都在反思哪里出问题了。通过查找原因和讨论,孩子们感受到了动物生命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长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问题与疑问对幼儿能持久进行探索至关重要,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一剂良药,我们要做的是,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转变为可以幼儿亲身探究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提供支持解决这个问题的支架。

把握介入点——借助有效策略,支持回应幼儿的学习过程

在养蚕这件事上,老师的定位是材料的支持者,活动的观察者,但有时候遇到特定的事件,还必须是活动的参与者。就像在养殖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大家带来的桑叶长得很不一样,有的桑叶很大一片,形似心形,还有的就是普通的卵形,小小的,外形差别很大,难道都是桑叶吗?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展关于桑叶的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对比观察桑叶的形状,到把不同种类的桑叶分批投放给蚕宝宝吃,再到发起寻找桑叶的活动,最后孩子们总结出辨别桑叶的方法:桑叶的边缘有锯齿,叶面摸上去不是很光滑,仔细闻有种特殊的味道,在采摘的时候会有白色的汁水分泌出来,黏黏的。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寻找桑叶的行动,当孩子们把学到的知识点用来鉴别桑叶时,孩子们的成功感和喜悦感不言而喻。

这次养蚕活动是一个无为而为的过程,它起源于最质朴的想法,经历了最真实的过程,产生了最有价值的课程。带给我的启发是,我们在建构具有特色的“微型课程”中,必须遵循一些策略,总结一些方法,具体来说包含:第一,形成一种氛围,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喜怒哀乐,挖掘孩子感兴趣的内容。第二,创建一种机制——实行课程管理机制,引进社区、家长资源,梳理课程脉络,与外援积极互动,共同合作。第三,运用一种策略,这里的策略主要指转变自身观念,能让孩子解决的放手让孩子解决,解决不了的多渠道协调解决,想方设法通过活动让孩子有提高,有收获。第四,呈现一种特色,打造班级生态文化,并以此为契机,为园本课程积累最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这次亲历微型课程现场,我感觉微型课程是教师最容易进入也最容易掌握的课程体系。微小的视角里蕴含着广大的世界。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呈现迷人风景的窗,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了一对隐形而有力的翅膀。

(作者单位:三井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