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鲁迅小说主题教学

2016-12-12 06:05秦皇岛市新世纪高级中学王利波
学苑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阿Q祥林嫂鲁迅

秦皇岛市新世纪高级中学 王利波

谈鲁迅小说主题教学

秦皇岛市新世纪高级中学 王利波

鲁迅的经典文学作品多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教学鲁迅作品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然而鲁迅作品难教,尤其是使学生认识鲁迅的思想深度更难,这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反映。此文章以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为例,以当前被广泛认可的读写结合教学理论为指导方针,讨论突破鲁迅小说主题的一些策略。最终目的不仅想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想通过教师的力量使学生获得一种方法、一条思路。

鲁迅小说 主题 数学

鲁迅先生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塑造的,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广大读者在阅读之后很容易就可以记住某些人物的特点。然而鲁迅小说中多是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加之鲁迅先生善于不露痕迹地运用反语、讽刺等曲笔,单凭读就难以深刻理解他笔下人物所包孕的复杂性,进而理解主题。鲁迅笔下成功的人物是可以穿透时间的界限的,从遥远的地方走进我们。透过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看出作者爱什么,恨什么,歌颂什么,反应什么。经过综合分析,从人物入手进行读写结合实践,就可认识鲁迅小说的主题。

一、对于《阿Q正传》

鲁迅先生站在文化学高度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出阿Q这一形象,使鲁迅有了超越时空界限解剖人类无意识状态下精神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认识作品主题的难度。学生容易看到阿Q表现出的种种可笑行径,对于开心背后的严肃问题,对于这部小说笑中含泪的主题难于深刻体会。为此我策略性地采取读写结合方式分两阶段实施如下:

第一阶段:使学生设想自己是阿Q,以《我名字的奥秘》为题写小作文。使学生假定自己为小说的主人公,让他对“自己的名字”追踪考查,激发求知欲,可使其积极搜集材料,为认识阿Q这一深刻而复杂的形象奠定基础,进而加快自觉走进主题的脚步。如学生搜集材料有限,一定阶段教师可提供自己的认识:这“Q”字便是阿Q死也不愿剪去那条落后辫子的一种形象化表现。“Q”字既是阿Q这个人物的形象;又是这个人物充满精神胜利落后的象征。阿Q固然是人物的名字,却从中可以悟出他的独特性格来。一句话,这“Q”字正是画家笔下阿Q的头像。由此推想:即使阿Q推翻了赵太爷,掌握了未庄以至县城的大权,就会推动社会进步吗?会实行“民主主义”吗?不会的。只会把赵太爷专政改为阿Q专政,其结果可能是更黑暗更残酷更糟糕!这从阿Q对革命的幻想就可看出。

第二阶段:再读,针对生活中存在的阿Q现象写调查报告。第一阶段内容完成后使学生再读原作品。引导他们从当下出发,认识阿Q这一形象,从而进一步领悟主题。引导如下:我们常听到人们谈及阿Q精神,有人说:“阿Q的子孙绵延千年,我们都是阿Q的子孙。”有人说:“阿Q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糟粕。”也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一点阿Q精神。”请你作一个社会调查,总结一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哪些阿Q现象,分析一下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哪些影响。写一份调查报告。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全面、深刻地对阿Q这一典型形象的认识,水到渠成地达到对小说深刻主题的领悟。

二、对于《祝福》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鲁迅作品经典篇目之一,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来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文化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饱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目的是唤醒人们来“反对这些食人者,端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的呐喊。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因当是主题的核心内容,为此可采取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首先,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设计课堂情境,与学生一同撰写即兴作文《我的母亲》。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阿毛,把祥林嫂当成自己的母亲,提醒学生写作内容以母亲坎坷辛酸的一生为主线。

其次,组织全班同学以“道德法庭”的形势展开讨论,对祥林嫂的死进行辩论似的讨论,通过讨论结果得出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在讨论前,学生们必须通过认真研读课文对整个故事情节有较为细致的认识,在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次讨论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完成一篇感想文章。

三、对于《药》

对于《药》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夏瑜和华老栓两个主要人物为切入点,力求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文章的主题。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药》这篇小说进行整体感知,而后设计一系列由简到难,并带启发性的讨论问题,让学生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突破难点。例如讨论问题设置如下:1.作者取“华”、“夏”两个姓氏用意在哪里?2.作者起“栓”、“瑜”这个名,缘由何在?3.要求学生尝试着把“华老栓”、“夏瑜”两个姓名联系起来思考,会体会到什么,有何感想?组织讨论时,施教者应从正面引导,可设置必要的辩论(以学生讨论为主)环节,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有理有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讨论气氛。

学生充分讨论后,施教者可以提示: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个家庭是中华民族的缩影,他们的悲剧实际上就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其共性主要体现在“群众的愚昧”。华家因愚昧而迷信人血馒头能治病,葬送掉儿子的性命;夏家因群众的愚昧以致儿子的血被当成药让人吃掉,以上都表现出无限的悲哀。

提示后要求学生以“华”、“夏”姓名为素材,结合自己认识完成一篇作文。题目、体裁、字数不限。

其实还有许多可采取的措施,比如:给《药》的四部分内容各加一个小标题;以《夏瑜在狱中》为题写一篇作文;针对电影《祝福》增添的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

鲁迅小说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这就要求施教者一定要站在学生认知的高度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发现:鲁迅作品进入教学环节,与教师对教材如何处理有极大关系。前面略谈了一些教师如何巧妙选择切入点,合理处理教材,通过读写结合方式,有效进行鲁迅小说主题教学的策略。

[1]中学鲁迅作品助读.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4月北京第一版

[2]张定远编.阅读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

[3]文学魅力的寻觅——审美欣赏参照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阿Q祥林嫂鲁迅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鲁迅,好可爱一爹
阿Q和老A
鲁迅《自嘲》句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故事新编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