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琳凌,邹 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2015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评析
傅琳凌,邹 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2015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利召开,并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落实离不开翻译的支撑,同时也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同年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在京举行,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成立60周年,全国翻译学博士论坛历经十载重回广外。翻译学研究期刊迎来关键节点,《中国翻译》正式出版35周年,《上海翻译》创刊30周年。在这些重要事件的助推下,2015年翻译学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多样。为了对本年度翻译研究的成果与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尝试梳理中国大陆28种外语类专业期刊①所刊发的翻译类研究论文,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探讨2015年译坛的特点,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5年中国大陆的28种外语专业期刊共刊发翻译研究文章924篇,其中研究类论文822篇,会议综述、人物访谈、书评、译作赏析等文章102篇。笔者将分别从类别、关注点和语种的分布梳理本年度中国译坛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统计,以期能深入了解过去一年译坛的成就与不足。
1 类别分布
根据罗列和穆雷(2010)提出的翻译学学科框架,作为二级学科的翻译学包含十个三级学科,分别是普通、应用、对比、文学、专业、口译、技术、管理、译介和翻译史,每个三级学科又下设多个研究方向,如翻译史研究涵盖理论史、实践史、分类史等。这个开放式的学科框架具有较高的包容性,能涵盖翻译研究的方方面面,笔者将以此框架为基础对822篇翻译研究论文归类(见表1),并将其与前四年的数据②进行纵向对比,归纳出近五年中国大陆翻译研究论文的总体特征。
表1 2011-2015年中国大陆外语类期刊翻译研究论文数量及占比
从表1可以看出,各研究类别的文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总体呈现上升的是文学、专业和译介。2012年中国第一个本土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促进了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类研究论文占比在2012年增幅明显,2013年达到峰值,随后比重小幅下降。译介类研究的数量在国家整体战略规划的推动下呈稳步增长趋势。2013年11 月12日,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政策的驱动下,对外传播、文化走出去等话题受到学者们更多的关注,使得译介类研究文章在2014 和2015年明显增长。普通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口译研究等其他领域波动幅度不大,总体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笔者分别统计了近五年占比在前三位和后三位的类别(见表2)。
表2 2011-2015年中国大陆外语类期刊翻译研究论文类别占比排序
从表2可知,普通翻译研究和专业翻译研究是近五年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随着跨学科意识的增强,研究者们纷纷尝试从社会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加深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认识。随着学科发展日渐成熟,翻译研究更加细化和专业化,法律、政治、商务、科技等特定领域的翻译问题等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2 关注点分布
按照类别对2015年翻译研究论文进行梳理能从宏观上把握翻译研究的总体趋势,却无法满足进一步了解学界主要关注点的需求。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读者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窗口。笔者尝试通过语料库方法统计2015年822篇翻译论文标题高频词的使用情况进一步考察本年度研究的主要关注点。首先提取822篇论文的标题新建一个txt文档,用TextEditor对文档内容进行去噪③,然后用软件Segmenter对去噪后的文本进行分词处理,使其能够为语料库工具识别,再运用AntConc3.4.3分析去噪和分词后的文本,提取频数最高的10个实词④,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 2015年中国大陆外语类期刊翻译研究论文标题频数最高的10个实词
表3显示,频数最高的两个实词是“翻译”和“研究”,“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翻译”和“研究”,这说明大陆的研究者本土意识较强,更倾向于在标题中表明自己研究的立足点。笔者进一步提取“中国”一词的语境共现行(concordance)⑤,发现与“中国”一词共现率较高的词语分别是“文学”(15个,占15.31%)、“文化”(13个,占13.27%)、“传统”(5个,占5.1%)和“当代”(5个,占5.1%),可见中国文学的翻译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径与现状仍是研究者主要的关注点。而且“文化”一词在标题中的出现频率高达69次,印证了上文得出的2015年译介类文章明显增长这一结论。“传统”和“当代”二词与“中国”的共现率一致,这说明大陆研究者同时关注中国典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问题。“英译”(100个)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远高于“汉译”(44个),反映出英语仍为目前国内翻译研究的主要语种,汉译外方向的研究明显多于外译汉方向,这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政策引导的结果。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翻译是近年的热点之一,因此“语料库”出现在高频词表中并不令人意外。但是根据类别分布的统计结果,“技术”类在2015年的文章中仅占3.1%,这两个数据似乎相互矛盾。经过进一步分析,笔者发现标题包含“语料库”的51篇文章中关于语料库建设和软件开发的文章只有8篇,仅占15.69%,其他多是语料库工具辅助下的文学翻译研究,还有一部分是语料库在翻译教学和口译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策略”在标题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说明从技巧和方法层面对翻译问题展开讨论仍是翻译研究的一种典型路径。
3 语种分布
笔者统计了2015年822篇翻译类期刊论文的语种分布情况,发现除了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家或翻译思想研究、翻译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文章不涉及具体语种(35.6%)外,其他论文涉及的语种主要包括英语、少数民族语言、俄语和日语,还有少部分涉及法语、韩语、意大利语等。英汉翻译研究(433篇,52.61%)在数量上以绝对的优势超过其他语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研究(40篇,4.86%)紧随其后,俄汉(25篇,3.04%)、日汉(23篇,2.79%)和法汉(7篇,0.85%)翻译研究比例较小,而意汉和韩汉翻译研究分别只有1篇(0.12%)。以上数据反映出目前中国大陆的翻译研究涉及语种较少,除了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通过对2015年翻译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我们已对本年度的翻译研究有了初步了解。下面将进一步对不同类别的研究论文进行定性分析,归纳2015年翻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本文篇幅、类别分布及年度关注点等因素,本节仅对普通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和译介研究的成果进行定性描述。
1 普通翻译研究
2015年3月28日,由《中国翻译》和《东方翻译》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何为翻译?——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高层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翻译界的研究专家就新时期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位与定义翻译展开热烈的讨论。在《中国翻译》第3期上,谢天振指出,当今翻译已进入职业化时代,翻译的对象、方式、工具和形态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当下的历史语境重新定位和定义翻译是研究者的历史使命;许钧认为,要重新给翻译定位应该关注当今翻译活动的变化及树立历史的发展观;仲伟合则指出,翻译的重新定义应充分考虑翻译的特征、作用、本质和翻译活动及学科发展出现的变化;穆雷和邹兵结合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翻译理论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指出问题根源在于理论创新意识不足。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翻译也是今年的主要特点之一。韩子满认为,转向成为当前翻译研究热词体现了翻译研究跨学科的特性,但也反映出国内部分研究者跟风、浮躁、麻木等问题,应该通过树立问题意识,掌握新的研究方法等途径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上海翻译》第3期)。张威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2000-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翻译类项目进行详尽的梳理和分析,并从指导方针、研究主题、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指出中国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规划(《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者们提倡跨学科、多角度完善和建构翻译理论。在《上海翻译》第1期上,方梦之提倡中观研究,认为中观研究有利于拓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维度,推动译学的发展;蓝红军指出,我国翻译学理论研究不仅要关注微观层面的个别问题,还应该关注宏观层面的重大社会实践问题,更好地发挥翻译学的社会功能。《中国外语》第1期上,胡开宝和李晓倩从属性、缘起、研究内容和路径等角度分析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内涵与意义,王斌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批评翻译学的实证研究路径。
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方法论的研究也是促进学科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多位学者重新审视当前国内译学界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吕俊和侯向群指出,翻译研究面临一场从简单性科学范式走向复杂性科学范式的革命(《上海翻译》第2期)。廖七一认为,不同范式对翻译的定义和对忠实的界定不尽相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将导致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发生变化,翻译到了重新界定的时候(《东方翻译》第4期)。还有学者尝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研究翻译。黄国文和余娟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视角设计了功能语篇分析模式的显化分析框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卢植从认知科学的视角研究译者的语言认知和心理加工过程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时间进程和运作机理等问题(《东方翻译》第3期)。祝朝伟认为,精神分析与翻译在心里特性、创造特性、符号特性等多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可以成为一个研究翻译的全新理论视角(《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
中外译论的研究历来是翻译研究者主要的关注点之一。随着我国翻译研究日渐成熟,研究者对传统的中外翻译理论态度更加客观、理性。本年度既有学者对传统译论的肯定与传承,也有对理论局限的批评与反思。本土译论研究方面,王克非介绍了许国璋先生的阐译观,指出研究显化不仅要关注语言表层的形式显化,还需关注底层的意义显化(《现代外语》第6期);刘瑾和华先发对季羡林的翻译和谐观进行反思,并用季羡林的翻译思想重新阐释严复“信”的翻译标准(《外国语文》第2期);温辉认为,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有着自身独特的本体价值与精神传统,应该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入手,展示中国翻译理论史和中国翻译学的独特魅力,开辟属于中国的独特研究道路(《上海翻译》第4期)。外国译论研究方面,李占喜回顾了西方语用翻译研究25年来的进展,评述国外学者的学术观点并预测其未来研究的趋势(《上海翻译》第1期);于红和张政分析了奎因提出的翻译不确定性命题,并阐释了他的翻译哲学观(《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4期);车明明梳理了德国功能主义的贡献和主要缺陷,指出其主观性倾向和忽视语言文本特征的两个弊端,并结合其利弊提出客观适度的原则(《上海翻译》第4期);张冬梅认为,霍姆斯和图里对翻译学的实证性学科定位抹杀了翻译学的人文性,不足以概括翻译学作为一个学科整体的性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
2 应用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培训、批评和测试等研究内容。本年度的应用翻译研究主要特点是技术导向和能力导向。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及各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是2015年译界讨论的焦点。仲伟合和赵军峰介绍了《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编写的背景,并对其适用范围与人才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等进行解读(《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穆雷和邹兵指出了现有学术型导向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能力模块、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职业化导向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外语》第4期)。柴明颎反思了目前国内翻译专业本科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专业翻译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并总结出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重点(《东方翻译》第5期)。
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伍志伟和穆雷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模型,探讨翻译实践教学的合作模式、组织形式及实践内容,提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外语教学》第1期)。温建平的协作共享翻译教学模式提倡创造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学习探讨的生态环境,强调学生的体验、共享、协作、互动、反思(《中国翻译》第4期)。口译教学方面,张威和王克非探讨了笔译训练对口译学习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期),陈圣白尝试创建语料库驱动下的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口译教学效果的全面优化提供有效路径(《外语电化教学》第6期)。翻译技术课程方面,崔启亮论述了开设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的必要性,并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及方法(《上海翻译》第2期),朱玉彬和陈坚林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平台的理论构想(《外语电化教学》第4期)。
本年度的翻译能力研究主要以教学应用为导向。傅敬民对传统的翻译能力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翻译新常态下翻译能力呈现的诸多特征(《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4期)。穆雷、邹兵和董冀卿总结了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在研究生理论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经验,为国内高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上海翻译》第3期)。刘和平和王茜分析了翻译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特征,探索理论课程授课的途径和方法(《中国翻译》第2期)。在口译能力方面,王巍巍和李德超对比了学生译员及职业译员的口译决策思维过程差异,并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为口译教学训练方向提供了参考(《中国翻译》第6期);王华树和张静首次提出了“口译译员技术能力”这一术语,并基于PACTE的研究成果构建口译译员技术能力模型,阐述当代口译译员应该具备的技术能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0期)。
翻译批评研究对促进翻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黄肖彦和穆雷以《史蒂夫·乔布斯传》的网络翻译批评为例,尝试在因特网大众传播模式的观照下构建网络翻译批评模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3期)。黄忠廉和李正林认为,可依据符号学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三分法将翻译批评分为语形批评、语义批评和语用批评三个层次(《外语教学》第4期)。周领顺和赵国月则从问题意识、运转机理、译学传承、国际视野等方面探讨了译者行为批评范式的战略性(《上海翻译》第4期)。
3 译介研究
译介研究主要包括翻译文学和译介方式途径等研究内容。近两年译介研究成果明显增长,上文的关注点分布数据也表明译介类的话题是本年度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成果可分为对外译介和对内译介两方面。
对外译介研究主要关注中国作品“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中国作品对外译介的整体成果和问题,如朱振武和袁俊卿(《当代外语研究》第1期),或从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入手调查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如鲍晓英(《中国翻译》第1期)。黄友义提出,在中国被推到国际舞台中央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了解面临的新形势和需要承担的责任(《中国翻译》第5期)。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4期上,张春柏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指出随着西方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学外译应着眼于如何满足西方读者对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和文学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待,要对译介的阶段性有充分的认识;刘云虹强调应充分关注文学译介的阶段性和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以历史、发展、开放的目光从平等文化交流的意义上考察翻译活动,推进中国文学对外译介。
不少学者撰文反思中国文学域外接受度普遍不高的现状并寻求解决的途径。对于文化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张南峰认为,根源在于中华文化的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之间存在距离,因此要进行文化自省(《中国翻译》第4期)。王颖冲和王克非根据国外400多篇译评指出,外国评论家倾向于选择非文学视角来审读译本,由此了解中国社会现实,对作品的艺术性并不太注重(《中国翻译》第3期)。不少学者纷纷为提高中国文学的海外接受度出谋献策,刘亚猛和朱纯深指出,中国文学作品要活跃于英语文学体系,就必须引起英语读书界的关注,并赢得权威书评机构及书评家的积极评价(《中国翻译》第1期)。在《山东外语教学》第6期上,韩子满认为,狭隘的唯文学思维不利于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与接受,政治因素和市场因素的综合考虑将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效率;胡安江和梁燕认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文学传播机制,兼顾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译者翻译模式和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实施多元并举的立体推介策略。
关于中国典籍的外译,有学者从历时的角度研究典籍的译介与接受历程,如周新凯(《中国翻译》第6期)。还有学者从策略的视角思考中国典籍外译的得与失,如陈科芳(《当代外语研究》第4期)及朱振武和罗丹(《山东外语教学》第6期)。作为中国典籍的代表,《论语》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如黄国文(《当代外语研究》第8期)、陶友兰(《当代外语研究》第3期)。《大中华文库》作为传播中国典籍的国家级重大出版工程自然也是国内学者的重点关注对象。许多和许钧探讨了《大中华文库》对外译介工程的重要意义与多重价值,并对中华典籍的外译和传播提出了若干建议(《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3期)。
现当代文学是中国对外译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现状的主要途径之一。当代名家(如鲁迅、莫言)的小说译介途径和效果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如鲍晓英(《中国翻译》第1期)、朱振武和杨世祥(《中国翻译》第1期)及朱振武和唐春蕾(《外国语文》第5期)等。而现当代女性作品的译介也逐渐引起翻译学界的关注。吴赟分析了中国女性小说译介的现状,并考察了英语世界对中国女性小说的认知和接受情况(《中国翻译》第4期)。张生祥和汪佳丽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戴乃迭汉译英作品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当代外语研究》第8期)。吴赟和蒋梦莹剖析了女性作家残雪的小说译介获得认可的原因,并归纳出可资借鉴与推广的译介模式(《外语教学》第6期)。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正确传播中国政治话语,树立中国新形象成为翻译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仲伟合和王冬青全面分析了国家形象塑造过程的各个环节,拓宽了国家形象的内涵和对外传播的途径,构建了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型战略(《外语研究》第2期)。陈伟从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分析了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诗学特征及其翻译(《当代外语研究》第1期)。孙三军和文军从新中国文化外交历史中总结我国外宣翻译的经验和教训,为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借鉴(《上海翻译》第1期)。
本年度对内译介研究成果主要是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如马军红(《中国翻译》第4期)、李茜(《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4期)、冯正斌和林嘉新(《外语教学》第5期)、袁丽梅(《当代外语研究》第11期)等。以上成果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对外来语汉译的研究,如杨仕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也有对海外电影等非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如司显柱和田广山(《当代外语研究》第6期)。2015年对内译介研究的成果明显少于对外译介,这体现出国家的战略规划对学科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翻译研究者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有所提高,推动本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愿望越来越强。
4 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2015年度翻译类研究论文取得的成果可观,研究方法有所突破,研究视野也进一步拓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翻译研究成果与问题并存,对问题的归纳总结有助于推动未来翻译研究的良性发展。本年度翻译研究有待改进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跨学科趋势继续扩大,但总体仍停留在理论移植或方法套用的阶段。800多篇翻译研究论文中不乏从跨学科视角(如社会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建构主义等)探讨翻译问题的文章,但现阶段的研究往往只是将某一学科的理论简单嫁接到某一部作品的翻译研究中,缺乏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我国翻译理论的建构问题,“并没有为翻译学本体知识的增加做出真正的贡献”(蓝红军,2015)。
英汉翻译研究的成果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其他语种的翻译研究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语种分布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英汉翻译研究的比重远远超过其他语种,少数民族语言以及俄汉、日汉、法汉、韩汉等的翻译研究成果较少,其他亚非语言的翻译研究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指引下,翻译研究的语种失衡问题应当引起学界的重点关注。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需要以‘语言互通’为基础和前提”(陆俭明,2016)。“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和地区60多个,其中大部分并不以英语为母语,要实现语言互通,必须注重小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关注小语种的翻译问题。
口译研究题材更加多样,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但口笔译研究成果仍处于比重失衡的阶段。从数量上看,口译研究成果全年仅占4.65%;从题材上看,目前学界仍然缺乏对社会迫切需要的口译形式进行研究,如医疗口译、手语翻译等。
翻译教学研究成果丰硕,在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课程的设置和翻译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突破,但仍缺乏对语言服务行业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成果,对翻译教学的社会反拨作用也缺少必要的关注。
翻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是当前译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运用相关技术(如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但由此促成的技术及工具上的突破则依然匮乏。从关注点分布的统计可以看出,本年度语料库受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但是适用于口笔译语料(特别是口译语料)的标注和检索工具的研发成果则几乎没有,反映出当前语料库翻译研究主要还是应用语料库语言学的一般性工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料库在口笔译研究中的应用和语料库翻译学的后续发展。王华树(2012)指出:“在整个翻译产业链中,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还没有太多精力关注翻译技术”,这就需要作为生力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提高推广翻译技术和培养适应时代翻译人才的自觉性,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对语言服务行业的规划和翻译市场的规范研究不足。类别分布的数据表明,以翻译政策、语言服务行业和翻译项目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类翻译研究无论在2015年还是在近五年的占比均位列最末,一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从长远来看,政策和行业研究对整个译坛的有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2月1日,中国翻译协会与零点集团签署了“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规划”项目合作协议。作为唯一的全国性翻译及语言服务专业组织,中国翻译协会为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合作协议的签署为中国译学界作了一个良好的表率,引领学界同仁共同关注行业的规划和发展问题。
2015年中国译坛可谓别出新译,译彩纷呈。这一年不仅有著名学者对翻译定义和定位的新探讨,还有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等珍贵一手资料的新发现⑥。研究成果不仅包含对传统译论的肯定与传承,同时也有对已有研究方法和范式的批判与反思。未来的翻译研究应该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学科总体建设方面,要坚持多种理论立场和视角、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多个研究机构和团队齐头并进。面对新的理论视角、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应该尽量做到理性客观,充分论证对翻译研究的适用性,就能否深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解决翻译学的核心问题进行充分考量。
在学科平衡发展方面,翻译学界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和实际需求,避免学术成果难以走出象牙塔之外。学术期刊可以加强和高校、研究机构等之间的合作,发挥导向作用,引导译界全面发展。期刊可以通过开设专栏组稿或主办学术会议等途径吸引研究者们对翻译技术、翻译管理等重要议题的关注,可以酌情提高小语种翻译研究成果的发文量,甚至可以创办新的学术期刊专门发表小语种的翻译研究成果,为小语种翻译研究者提供发声的平台,以适应国家长远战略对小语种翻译人才的需求。
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翻译协会等全国性组织应该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制定翻译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教学质量考核的全面性,既有对语言文化知识、百科知识等传统指标的考核,也有对职业素养、翻译技术等方面的考量。中国翻译协会可以联合全国各高校,通过定期举行翻译技术竞赛等途径进一步推广翻译技术的应用,同时推动翻译技术的发展和翻译工具的研发。
注释:
① 这28种外语类专业期刊分别为《中国翻译》、《上海翻译》、《语言与翻译》、《中国科技翻译》、《民族翻译》、《东方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外国语文》、《当代外语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外国语》、《外语学刊》、《外国语言文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界》、《中国俄语教学》、《日语学习与研究》。这28种外语类专业期刊既包括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中文核心期刊、外语类核心期刊,也包括以翻译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外语类期刊及开设翻译研究专栏的外语专业期刊。以上期刊所刊发的翻译研究论文能基本涵盖2015年中国大陆译界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② 2011-2013年的数据来源于伍志伟、邹兵和许艺(2014),2014年的数据来源于许艺、刘建珠和赵护林(2015)。
③ 去噪是语料加工的一个关键步骤,包括删除空行、标点符号等操作。
④ 为了研究的需要,笔者在高频词表中排除“的”、“与”、“以”等语法功能词。
⑤ 在语料库语言学中,语境共现行指的是两个词同时出现的情境。语境共现频数越大,两个词同时出现的频率就越高。
⑥ 2015年7月24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该院2015届博士毕业生宋丹于日本发现尘封近半个世纪的林语堂英译《红楼梦》原稿。
[1] 蓝红军. 2015. 译学理论何为——对我国翻译学理论研究的思考[J].上海翻译, (1): 16-20.
[2] 陆俭明. 2016. 语言能力事关国家综合实力提升[N].人民日报, 2-17 (7).
[3] 罗列, 穆雷. 2010. 翻译学的学科身份:现状与建设[J].上海翻译, (4): 11-15.
[4] 王华树. 2012.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 (3): 57-62.
[5] 伍志伟, 邹兵, 许艺. 2014. 2013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综述——成果、问题与趋势[J].当代外语研究, (8): 48-52, 78.
[6] 许艺, 刘建珠, 赵护林. 2015. 中国翻译研究年度评析2014:特点、问题与趋势[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5): 60-64, 74.
2016-08-11;
2016-09-10
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语言服务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管理研究”(ZDI125-49);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MTI学位论文写作模式与评价体系”(MTIJZW 20150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与完善研究”(14JZD050)
傅琳凌,女,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语言服务邹兵,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教学、语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