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应答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2016-12-10 05:49欧阳护华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情态人际语气

郭 旭,欧阳护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420)

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应答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郭 旭,欧阳护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420)

运用定性描述分析方法,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对2003-2013年十年间的25篇政府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的应答话语进行历时分析,讨论应答话语的历时变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表明,发言人在应答话语中借助语气、情态和态度资源建构人际意义,表明政府的积极作为,以此建构和谐的公众关系。这揭示了中国政府正在通过机构语境中发言人应答话语的人际意义建构主动适应和谐型意识形态下的以人为本价值观。

应答话语;人际功能理论;定性描述分析;以人为本价值观

一、引言

新闻发布会是政府政务公开和回应关切的重要渠道,是由新闻发言人、新闻事件以及媒体记者构成的有机整体。新闻发布会话语主要是宣讲政策,解疑释惑,传递权威信息和反映政府部门的立场。由于话语是在社会语境中通过语言运用再现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田海龙,2009:36-39),分析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的应答话语不仅有助于理解机构话语所代表的政府立场,而且可以反映机构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元功能为出发点分析语气、情态和态度资源的使用及分布,并考察这些语言资源的人际意义建构趋势,以此探讨2003-2013年十年间政府立场态度变迁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新闻发布会话语研究主要以语用学视角(吕佳,2014;蓝纯、胡毅,2014)和传播学视角(熊玉文、杨贵昌,2005)为主,此外还包括修辞视角(涂光晋、宫贺,2009)、话语分析视角(陈丽江,2008;周庆安,2014)和理论综述视角(王笑艳,2009;陈丽江,2007)。涂光晋和宫贺(2009)从对比修辞的角度分析了中美官方西藏主题新闻发布的比喻手法和逻辑结构,发现中美官方对“周年纪念”从命名、隐喻到话语结构上存在不同的解读方式,中方的“农奴解放”话语与美方的“被迫出走”话语形成对抗。蓝纯和胡毅(2014)通过分析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的闪避回答发现闪避回答主要是话语双方交际意图冲突所致。熊玉文和杨贵昌(2005)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新闻发言人和新闻界之间的话语权博弈,并给出了新闻发言人和新闻界在危机处置上的建议。周庆安(2014)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布话语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指出了体现在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方面社交媒体对于话语的创新及新闻发布话语范围的问题所在与今后的改革方向。陈丽江(2007)探讨了作为政治话语与新闻话语结合体的政府新闻发布会话语的性质及其与其他语类的区别和联系。新闻发布会话语研究涵盖了指称选择(陆蓉,2014)、结构模式(段丽洁,2011;刘祥平、党东耀,2012)、隐喻(涂光晋、宫贺,2009)、语用预设(吕佳,2014)、元话语(庄园,2014)、语言逻辑(冀敏,2011)、闪避策略(蓝纯、胡毅,2014)、语用模糊(宁燕,2010)和介入资源(马琳,2011)等,在方法上则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

以往研究视角广泛,内容丰富,方法精炼,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关切语言结构、词汇选择、语言策略和语言修辞等,发言人应答话语的话语元功能的历时研究在现有分析实践中并未作出有效尝试。鉴于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元功能对语言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阐释(Halliday,1994),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采用历时方法对政府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应答话语的人际意义进行研究,以拓展政府新闻发布会话语的研究领域,弥补对发言人应答话语人际元功能研究的不足。

二、理论、语料与方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进行话语分析的有效工具,是联结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有效媒介。韩礼德(1994)提出的功能语言学三大纯理功能(概念、人际与语篇功能)是语言材料分析的有效语法成分。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Thompson,1996:F19)。对人际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发言人应答话语如何借助相应的语言工具来建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语气、情态(Halliday,1994)和评价(Martin & White,2005)是人际功能的主要实现手段。语气表示话语参与者的互动方式(丁言仁,2000:73),是说话人发起的提问、命令或陈述,由主语和定谓词组成。主语和定谓词的多少及排列方式决定不同的语气。考虑到语气系统根植于英语语言文化环境,遵循英语语法,不免存在一定的文化偏见(Butler,2003:397)。而本文所选汉语语料根植于汉语语言文化环境,中国语言学家吕叔湘(2002)早在1942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就已给出了“语气”的定义,即概念内容相同的语句因使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区别,主要分为与认识有关、与行动有关和与感情有关的语气。与认识有关的语气又细分为直陈和疑问,与行动有关的语气又细分为商量和祈使,而与感情有关的语气又细分为感叹和惊讶。本文根据吕叔湘(2002,1942)的语气界定与分类标准探讨发言人应答话语中的语气用法及趋势,分析发言人如何通过语气资源的使用建构其与媒体和公众的关系。

情态作为一个语义范畴表明说话人对所述内容的态度(Bussmann,1996:307),如对事物认识的估量和不确定性。根据交换内容的差异,情态可以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情态化又可按概率程度和经常程度分类,意态化又可按职责和倾向性分类。按照取向情态可分为主观、客观和显性、隐性,按照量值可分为高量值、中量值和低量值,按照归一性又分为肯定和否定(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150;Halliday,1994)。对情态资源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发言人对事件认识的估量。

评价主要关注用于协调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的表达,包括介入、态度和级差三个次系统,这三个次系统又各自包含子系统。态度指的是评价者对某一特定对象(包括人、事物、团体及观念等)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又可细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情感反应,可以表达幸福度、安全度和满意度。判断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被评价者作出的价值评价,包括常规、能力、韧性、真实性和合适性。鉴赏是对于产品和过程的评价,包括反应、结构和价值(Martin & White,2005)。对态度资源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发言人作为评价者对事件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

本文的分析语料来自于2003-2013年十年间的政府新闻发布会语篇。虽然十年间召开的政府新闻发布会数量可观,但是并非所有的发布会都是可及的,也并非所有的发布会都有问答环节,而且发布会的影响程度也有大小之分。本文根据可及性、典型性和问答型发布会的筛选原则,从政府网站、博客、媒体报道和网络论坛等收集了25场政府新闻发布会,内容涉及“非典”事件、农民工工资拖欠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公安部侦破命案事件、最牛钉子户事件、华南虎事件、瓮安事件、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交通肇事案件、抢险救援事件、乐清事件、动车事故、经济数据泄露事件、抗震救灾及禽流感事件等。考虑到这十年间的标志性制度建设与政策发布,本文将语料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历时分析,分别是2003年(李明德,2006)、2004-2010年(李明德,2006;石朝阳,2011;张学英,2013)和2011-2013年(桂杰,2012)。

本文运用定性描述分析方法考察25篇政府新闻发布会应答话语中的语气、情态和态度资源的用法和分布,并辨别各语言资源的人际意义建构趋势,探讨应答话语变化趋势所揭示的意识形态意义。定性描述法是一种对现象的直接描述法(Sandelowski,2000),力求通过精细的证据支持避免研究者本身的主观解读(Maxwell,1992)。描述性研究主要是描述现象及特征,分析频率、百分比、平均值,或进行其他统计分析,以此确定关系。定性研究则比较全面,一方面通过收集丰富的语料可以对参与者的观点、视角和态度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语料的归纳来分析循环的主题、型式或概念,描述并解析这些范畴(Nassaji,2015)。

本文首先根据语气、情态和态度资源的属性与分类标准,鉴别并归纳出相关语言资源的具体使用、分布及意义,再根据上述归纳总结析出相关语言资源的人际意义建构趋势,最后根据语言资源的特征、意义和趋势,结合社会语境因素,探求发言人应答话语人际意义建构趋势所揭示的意识形态意义。

三、应答话语的人际意义建构

1 语气与人际意义建构

发言人应答话语在语气使用上倾向于由直陈语气向疑问语气过渡,侧重于表达要求、回应、测度、情感、解释、反诘及重复问题(包括自身提出的问题及记者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表达现状、态度、决心和肯定。2003年,直陈语气呈现下降趋势,祈使语气呈现上升趋势,疑问、感叹和商量语气呈现离散式分布状态,无明显波动。2004-2010年,直陈语气在2004年直线下降,但在2005年后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保持在平均77.65%的比例,甚至在2005和2008年分别达到了 100%,疑问和祈使语气呈现离散式分布状态。2011-2013年,直陈语气相比2004-2010年有所下降,平均降至50%,疑问语气呈现上升趋势,祈使语气呈现连续式分布状态,但无明显波动,感叹语气数量较少。例如,发言人通过使用副词“还”、助动词“愿意”和“了”的直陈语气表明政府对做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

图1 语气分布趋势

Q1:中方是否担心去年和今年发生的多起产品质量问题将损害国际形象?

A1: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建立了相关监管体系,今后还将进一步完善这些机制。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上,各国政府面临共同的挑战。我们愿意就此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消费者利益,切实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通过祈使语气发言人劝说、要求并希望台湾当局领导人不要再节外生枝。

Q2:中国政府对于台湾就非典型肺炎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A2:我们希望台湾当局领导人不要再节外生枝……

通过疑问语气发言人重复北京市前副市长刘志华的问题,并表达对待医院收治病人的态度。

Q3:小汤山建了专门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选址的时候对这个是怎么考虑的?至于环境的问题,对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垃圾有没有具体的要求?有没有环保人员进入到这里?

A3:他说市长你能不能授权我最后决定今天晚上接收195个病人,我说绝对授权。

通过感叹语气发言人对外国记者关心我国野生动物保护问题表示感谢。

Q4:这些年来中国在改善野生动物福利的状况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A4: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首先,我感谢您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心。我们国家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也非常关注野生动物的福利。

通过商量语气和助动词“可能”发言人表明了事情的不确定性,而第一人称代词“我”与表达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或作出某种判断的动词“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1096)的搭配使用则加强了发言人对自身主张的确定性。

Q5:您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2月中以来,广东媒体对非典型肺炎报道的次数?

A5:但是我认为,这样一个不知病因的传染病可能会有自己的发展过程。

表1 语气建构人际意义的阶段性特征

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语气用法直陈→直陈、疑问→疑问的过渡趋势,说明发言人逐渐由政府喉舌向对话协商的方向转型,而发言人应答话语的人际意义建构在语气层面则整体呈现出了协商化的趋势。

2 情态与人际意义建构

从情态用法统计可以看出,发言人倾向于使用陈述、责任、倾向和问题型情态,以此表达确定性、可能性、惯常性、建议、能力、允许、责任、决心、意愿和能力等。例如,发言人借助助动词“可以”及副词“肯定地”的陈述型情态表述政府对预防治疗药物的充分准备及对疫情判断的充分肯定。

Q6:有没有发现病因,预防治疗的药物准备情况如何?

A6: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已排除炭疽、鼠疫、禽流感的可能性。

发言人借助副词“非常”和形容词“必要的”的责任型情态负责任地向世界宣布非典时期中国政府对疫情的严密布控及对疫情防控的慎重态度。

Q7:现在在中国旅游安全吗?

A7:特别在当前中国局部地区还没有发生非典型肺炎的情况下,我们认为采取一些更为严密的控制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发言人借助助动词“愿意”的倾向型情态表达了开展国际合作的愿景,以此推动“非典”防控工作,表明中国政府防治“非典”的决心。

Q8:是不是比要找出这个病因加以治疗更重要呢?

A8:中国的科学家愿意跟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寻求病原,这对于进一步做好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是相当有益的。

发言人借助助动词“行不行”的问题型情态,采用设问句式表达了公安部对“两降一升”(即破案率上升、发案率下降和命案逃犯率下降)调控的坚定态度,让公众看到公安部的态度与决心,从而取得公众的关注与信任。

Q9:破案率靠后的省份是哪些?错案率比较高的省份是哪一些?

A9:85%是一个最低限,卡的是谁呢?2004年达到了83%,2005年达到了83.5%,行不行?不行,这不是达到了一升了嘛。

在2003-2013年的三个阶段,在类型分布、倾向性、价值维度和归一性上,发言人的应答话语均呈现出了高→低→中的阶段性特征,这说明了情态用法极值→中值的过渡趋势,总体上反映出发言人应答话语情态值人际意义建构的中庸化趋势。

3 态度资源与人际意义建构

态度资源中判断所占比例最大,而在判断维度上,发言人更加强调精确性和韧性,注重如何行动,而不是如何表达幸福/悲伤、自信/忧虑和喜/恶。例如:

Q10:病情已在市民中引起恐慌,如何消除这种影响?

A10:对预防病原性传染病,如微生物、病毒等,任何能杀灭细菌、病毒的措施和途径,我们认为都是有帮助的。

Q11:现在,每天不同的国家,在加拿大、在法国都有人死于这个疾病,您不觉得这样有点矛盾吗?

A11:我说的是有效控制,没有说有效消灭。而且我说的是在中国大陆有效控制,没有说在世界各地有效控制和有效消灭。

在情感维度上,发言人倾向于表达安全度、满意度、喜好和幸福度。2003年,发言人倾向于表达安全、满意和幸福;在2004-2010年和2011-2013年两个阶段,发言人均倾向于表达安全。例如:

Q12:请问市州两级政府在群众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A12:进入汛期以来做好防汛工作,我们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当地政府最大的一项任务。

在鉴赏维度上,2003年,发言人侧重于表达组成、质量和影响;2004-2010年,发言人侧重于表达评估、质量和组成,而质量尤甚;2011-2013年,发言人侧重于表达组成和评估。例如:

Q13:目前私家车迅猛增长,公共交通又投入不足,造成交通供需矛盾突出,请问如何落实公交优先战略?

A13:现在我们不少地区已经进入了私家车快速进入家庭时期,交通需求的增长很旺盛,需求跟供给的矛盾还是比较尖锐的。

表2 态度资源建构人际意义的阶段性特征

表3 态度资源的人际意义建构趋势

发言人在态度资源的使用上始终保持判断上信念和意志的一致性,情感上由报喜不报忧向报喜亦报忧转变,鉴赏上由主观喜好向客观评估转变,总体呈现出意志化、公开化和客观化的趋势。

4 应答话语人际意义建构的历时变迁

对2003-2013年十年间政府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的应答话语进行历时分析发现,发言人在语气、情态和态度资源的选择上具有人际意义建构的协商化、中庸化、意志化、客观化和公开化趋势。这是中国政府通过机构话语的公众导向主动适应和谐型意识形态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话语实践。

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实践(Fairclough,1992)。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的语言使用不仅可以表达政府立场,参与政府决策,还可以通过采取行动推动一定程度的社会变革。发言人应答话语的协商化、中庸化、意志化、客观化和公开化趋势揭示了话语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作用,推动政府与公众关系向和谐方向发展。而批评话语分析在描述语言实践的同时又可以揭示出话语是如何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Price,1999)。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和谐型意识形态,是党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而倡导的和谐理念与和谐哲学(范秋迎、姜海燕,2010)。在和谐型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和谐型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作为制度人的发言人要提高语言能力,表达出与语境相适应的意义(Boudieu,1991),必须明确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本质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的良好形象。2003-2013年十年间发言人在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不断尝试着积极调整应答话语的语言使用来适应和谐型意识形态下的以人为本价值观。

2003年是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在“非典”事件之后建立健全的标志年,一切都在探索、实践与思考中逐步向前推进,难免会暴露出一系列实质性问题,如政府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及时,与公众期望相距甚远等,体现在话语层面就是发言人会使用单一的作为政府喉舌的语气、极值中的高情态值以及报喜不报忧的情感和主观喜好的鉴赏态度来为政府发声。

2004-2010年是我国新闻发布工作的制度规范阶段,国家陆续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闻公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等。作为机构话语的政府新闻发布会应答话语有了合法性的界定,发言人会更加注重使自身话语在机构语境下符合和谐型意识形态要求下的以人为本价值观,通过更加积极主动的话语操作适应发展需要。这主要体现在发言人加强使用表达回应、请求、重复、测度、解释、反诘和情感的语气、极值中的低情态值及态度上表达不安全的情感和客观评估的鉴赏等。

2011-2013年是我国新闻发布制度逐渐成熟的阶段,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被提升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议程。发言人应答话语在前期探索、实践与思索的过程中趋于成熟,在意识形态上更加契合和谐理念,注重社会关系的建构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主要体现在对话协商的语气、中情态值及态度上信念与意志坚定的判断、报喜亦报忧的情感和客观评估的鉴赏等。

综上所述,发言人逐渐抛却了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和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代之以和谐的社会关系建构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与此相应的是语言使用上的协商化、中庸化、意志化、客观化和公开化趋势。发言人应答话语的人际意义建构是一个历时变迁的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不断适应社会语境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主动适应意识形态指导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过程。

四、结语

本文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历时分析了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应答话语的变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发言人的应答话语呈现出协商化、中庸化、意志化、客观化和公开化的人际意义建构趋势。通过对语气、情态和态度资源的语言使用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发言人应答话语人际意义建构的整体话语趋势及政府立场态度的变迁。而批评话语分析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影响政府新闻发布会应答话语趋势的意识形态因素,提高发言人对机构话语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认识,以此深化发言人对作为社会实践的应答话语应该如何代表政府发声以及如何更进一步契合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考,从而推动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改革、发展与完善。

[1] Bourdieu, P.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 Bussmann, H. 1996.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 London: Routledge.

[3] Butler, C. 2003.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 Guide to Three Major Structural-Functional Theori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4]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5] Halliday, 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6]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HodderArnold.

[7] Martin, J. & P. White.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8] Maxwell, J. 1992. Understanding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 279-299.

[9] Nassaji, H. 2015. Qualitative and Descriptive Research: Data Type Versus Data Analysis[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 129-132.

[10] Price, S. 199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Acquisition and Discourse Practices[J]. TESOL Quarterly, (3): 581-595.

[11] Sandelowski, M. 2000. Focus on Research Methods: Whatever Happened to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J].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4): 334-340.

[12] 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13] 陈丽江. 2007. 政治话语与新闻话语——政府新闻发布会话语的语类辩说[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3): 48-52.

[14] 陈丽江. 2008. 政府新闻发布会中话语建构者的角色定位与转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5): 79-83.

[15] 丁言仁. 2001. 语篇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6] 范秋迎, 姜海燕. 2010. 论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范式变迁及启示[J].前沿, (8): 27-29.

[17] 桂杰. 2012. 新闻发布制度推动公共治理走向透明[N].中国青年报, 9-15.

[18] 冀敏. 2011. 外交部发言人话语的语言逻辑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

[19] 蓝纯, 胡毅. 2014.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闪避回答的语用分析[J].中国外语, (6): 21-28.

[20] 李明德. 2006. 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述评[J].新闻记者, (5): 61-63.

[21] 刘祥平, 党东耀. 2012. 系统观视野下的政府新闻发布会的模式建构[J].中州学刊, (3): 207-210.

[22] 陆蓉. 2014. 指称表达选择与关系建构——以国台办发言人对台政策话语为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3): 30-36.

[23] 吕佳. 2014. 语用预设在新闻发言人应答话语中的功能探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37-40.

[24] 吕叔湘. 1942. 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25] 吕叔湘. 2002. 吕叔湘全集(第一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6] 马琳. 2011. 中英答记者问语篇中接入资源的对比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

[27] 宁燕. 2010.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语用模糊研究[D].暨南大学.

[28] 石朝阳. 2011. 1999-2010年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综述[J].新闻传播, (5): 12-13.

[29] 田海龙. 2009. 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0] 涂光晋, 宫贺. 2009. 中美官方西藏主题新闻发布的政治修辞分析[J].国际新闻界, (8): 32-37.

[31] 王笑艳. 2009. 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回顾与展望[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53-58.

[32] 熊玉文, 杨贵昌. 2005. 新闻发言人在危机报道中的话语博弈[J].传媒观察, (9): 42-43.

[33] 张学英. 2013.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37-140.

[34] 周庆安. 2014.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布话语的挑战与变革[J].新闻与写作, (3): 62-65.

[35] 庄园. 2014. 温家宝答记者问元话语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H030

A

1008-665X(2016)6-0029-06

2016-09-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纠正性反馈与英语写作语言准确性的发展”(12JJD740006);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项目(101-GK1310080)

郭旭,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欧阳护华,男,教授,博导,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教育人类学、应用语言学、教师发展

猜你喜欢
情态人际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语气不对
搞好人际『弱』关系
注意说话的语气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