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64-01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是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加强创新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1.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678→687、786→768、867→876,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2.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机会,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应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尝试实施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多设疑,使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争强好胜、自信等心理要细心观察,予以保护、引导,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要给以鼓励,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首先做好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一个钝角时,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会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拿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悬念?为什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是直角三角?有一个角是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的却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当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我就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此时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内在"自我需要"。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利用实践迁移,培养创新思维
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或者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出这样一道题:"用一根12.56米长的绳子,在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能围多大的地?"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结果学生经过研究给出多种围法、算法。这样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效果很好。
迁移,是指人在一种情境下所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关联性。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类比、联想、迁移,以促进理解,激活思维。例如,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后,引导他们运用己掌握的个级数的读写方法,自己去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后,通过割拼图形,诱导他们自行迁移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中来。这样引导知识迁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鼓励学生探究,开拓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我经常利用数学学科特点,通过一题多解是学生思维灵活,善于变通,给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了一道题: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了全程的1/6,照这样的速度,货车还需要几小时到乙(请用多种方法解答)同学们争先恐后寻找解答方法,很快就找到了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最佳答案。创新是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圆柱体积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鼓励学生求出最佳结果。小明家是村里种粮大户,他家的粮仓里有一个长6.28米,宽3.14米的竹席,用它围成一个粮囤,最多能装粮食多少立方米?(接头处不计,看谁的方法妙)一般的方法是让6.28米作底面周长,3.14米作高就能得出答案。有的学生能打破常规,把竹席靠墙围成个半个圆柱,高为3.14米,求出了储量屯的容积;有的学生思路更标新立异,把竹席就墙角围成一个底面是扇形的粮囤,高为3.14米的除了粮囤的容积。这道题层层递进,学生一步步探讨,开拓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素质教学中,针对当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