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弘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任务",运用多媒体协同作用,挖掘学生潜能;要讲究教学艺术,让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养成自助学习的习惯,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19-01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我认为这一主要任务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可以理解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现在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也基本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以兴趣激发学生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信息科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此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我校使用的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这套教材是结合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需求而编写的,而且教材本身也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此教材的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在版式上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如做一做、试试看、说说看、知识窗、金钥匙、实践活动、阅读材料;在内容上选择有兴趣的任务,如"桌面设定"、"制作网页"、"规划自己的计算机文件存储方案"、制作"课程表"、制作"电子通信录"等。这些吸引人的内容,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都具有浓厚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主动、自主地学习。
因此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自主地设计一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如把当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以主题或任务形式交给学生调查研究,这样不仅不会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反而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我们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要兼顾和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给他们设计的任务适当降低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和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要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
2.让任务驱动教学,合理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真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任务"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任务对学生就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达到掌握所学知道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比如在《修饰文本框》一节的"教学引入"设计时,我在屏幕上给出文修饰前后的对比画面后问:"同学们,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文本档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报社的主编,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指出两个文档的区别,并把区别分字体、字号、字色、字型等显示在屏幕上,再提出任务: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为大家演示一下这个文档修饰的过程?
再比如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竟没有一个人不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想学会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2.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式。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结合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着眼点,"任务"的完成要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能力。能力是个性特征,在心理学中定义为:"在活动中反映出的个性倾向",也就是说只有在活动中能力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获得提高,获得培养。要培养实践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接触实践,任务是存在的,也就进行了实践活动。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而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例如: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Word、PowerPint、Photoshopt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中完成"任务",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