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一、营造气氛,激趣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
小朋友们,在这张中国地图上,你们看到云南省了吗?今天我们就要去位于云南省西南端的西双版纳。
(出示西双版纳风景图,配乐——《月光下
的凤尾竹》)师简介西双版纳。
2.西双版纳是傣族之乡,这几天,傣族人民正在过他们的新年,让我们和傣族人民一起过一个(齐读课题):欢乐的泼水节。(指导学生读准“泼”,师板书,生书空)
(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里,教师深情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小朋友们,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
(生字词的听、说、读、认以自主学习为主)
三、精读指导,融情于文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展示课件)
A.读准了这些词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吧!看,浓绿的椰树,高高的佛塔,宁静的村寨,还有那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B.听了他的朗读,你们知道了什么?
C.什么叫“一年一度”?
D.从“迎来”这个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E.想了又想,盼了又盼,终于迎来了这欢乐的节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第一自然段。
(创设情境,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A.盼望已久的泼水节终于来了,咱们这回来西双版纳,正巧赶上,大家开心吧!想去感受泼水节的快乐吗?请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B.读完课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对第二段整体感知,同时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过渡:大家想参加吗?老师刚刚接到一个邀请,傣家人民要我们去过泼水节呢。大家快去准备准备,读好1-2两句话,我们就去。
(2)A.你做了什么准备?(理解“提、端、滴、
撒”“早早”,加上动作,有感情朗读1-2两句)
B.开始泼水了,自读3-4两句,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观看泼水节录像)观看后、体验后,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带进句子里再读一读。
(这个环节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实现师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
C.(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的,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谁来读一读?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呢,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去幸福啊!带着新的感受再读一读第5句。这个“!”在这里传递着人们怎样的心情?让我们带着高兴、幸福的心情齐读这句话。参加泼水的人可多啦,有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再加上你的老师、同学,你最想把这吉祥如意的水泼在谁的身上?最想送出你的什么祝福?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同时升华情感,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D.请用你们的声音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大家,齐读第二自然段。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A.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人们还举行了许多喜庆的活动呢!到大街上走一走,别忘了举起你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下那美好的瞬间。
B.你拍了什么照片?
(载歌载舞)
C.喜庆的活动还在继续,欢乐也还在继续。清晨,你们早早地就来到了大街上,而现在已经夜深了,怎么还不肯回去啊?让我们把这些美好的瞬间、欢乐的时光留在心中,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D.参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现在的心情如何?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一次齐读课题。
四、实践练习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傣族有泼水节,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这个实践活动在课文与课外读物、课堂与课外、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之间架起了桥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五、知识迁移
请你来当小作家,模仿本学期的《识字1》,编写有关傣族泼水节的词串。
(这是个复习旧知、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孩子们经历思维训练、发挥创造力的综合过程)
【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和泼水的象征意义。在教学中,我以突出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为主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由于我们的小朋友对泼水节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们看,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以文为本,举一反三。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教会一两篇课文上,而要凭借教材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如果说这节课中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是“举一”的话,那么教学第三自然段的阅读就是“反三”。学生们循着读第二自然段时我指点的路子——“寻找欢乐,感受欢乐”,自己花费心力去摸索门径——寻找喜庆活动中的欢乐。虽然他们打破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但是将他们找到的那些看似琐碎的“欢乐”穿起来,便是一串闪亮的珍贵的项链:他们获得了真知识,掌握了真本领,养成了好习惯。
如果说课文是“举一”的话,那么本堂课末尾的“实践活动”——交流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反三”。这个实践活动在课文与课外读物(课前下发了相关的阅读材料)、课堂与课外、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之间架起了桥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教材中课文篇与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本册教材的《识字1》介绍了春节等四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本课讲的泼水节是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节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所得知识进行学习迁移,创设“请你来当小作家”的情境,让学生编写关于傣族泼水节的词串。这个复习旧知、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孩子们经历思维训练、发挥创造力的综合过程。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