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伟 马艳红 邓 博(.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级辽宁沈阳00;.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辽宁沈阳00;.法库县东湖三中辽宁沈阳0400)
法库县东湖中学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谢伟伟1马艳红2邓 博3(1.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2级辽宁沈阳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02;3.法库县东湖三中辽宁沈阳110400)
初中生体质下降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采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法库县东湖中学八年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分析,对该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学生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参考。
体质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但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还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在现代体育发展与变革的形式下,寻找到影响初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相关因素,对提高现代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1、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东湖中学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影响因素;
(2)调查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法库县东湖中学200余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适当。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
2.1、东湖中学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
(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
表1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情况统计表(n=178)
体育观念是人们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内在的精神向往,在当今体育发展中,它起着导向作用。通过调查可知(见表1),其中选择很喜欢体育,占29.2%,选择较喜欢,占39.3%,较不喜欢的和很不喜欢依次占5.6%、1.7%,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绝大多数喜欢体育运动。通过男生、女生对比显示男生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明显比女生多,这与初中生的发育阶段有关,初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女生开始害羞,注重异性朋友对自己的评价等,不喜欢体育运动,必定影响到其身体素质。
(2)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程度。
表2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程度统计表(n=178)
通过对学生体育课的兴趣程度进行调查(见表2),很感兴趣的占10.7%,较感兴趣的36.0%,无所谓的态度占37.6%,通过男女对比,男生对体育课感兴趣的多于女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数据表明,对体育课感兴趣的学生数不是很乐观,会影响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影响其身体素质下降。
(3)学生参与体育课动机。
表3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情况统计表(n=178)
通过对东湖中学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动机进行调查(见表3),67.4%的学生选择体育考试或达标,说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存在的一个误区,须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参与锻炼,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身体素质和学习质量,充分享受体育课带来的快乐。
(4)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
表4 学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间统计表(n=178)
东湖中学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多数集中在1-2次,占40.7%,有38.3%的学生只是偶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的持续时间在1-30分钟的居多,占41.6%,表明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较少、时间持续时间较短,也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据美国学者库伯报报道,从事有氧锻炼达到最佳运动强度后至少要运动5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显著效果,也有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时间大体控制在40-60分钟左右将其产生良好的影响,所以说青少年在体育锻炼1小时左右对增强体质有较好的效果。
(5)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对学校开展课间操(或大课间活动)的形式进行调查,74.7%的学生选择全校统一做(广播操、集体操),这说明该校大课间活动有统一的安排,但是全校统一做(广播操、集体操)比较单调、机械的重复,导致学生不喜欢参加课间操或大课间活动,久而久之,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大课间活动的目的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的利益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个体差异来确定有弹性的活动内容。以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大课间活动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的发展需要。
2.2、东湖中学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发展过程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许多因素制约,通过对东湖中学八年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阻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经查阅文献可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包括四个因素:第一,学生个体主观因素,具体表现在对体育的兴趣缺乏、认识消极、体育习惯缺乏、体育缺乏技能、担心受伤等方面;第二,时间因素,具体表现在学业负担造成、个人生活习惯差;第三,家庭经济因素,具体表现在家庭经济条件差,无法满足必要的体育消费,场地不便等方面;第四,社会导向因素,具体表现为社会的学业导向、家长导向、评奖导向、制度导向等方面。
(1)个体主观因素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人是体育锻炼行为的主体,是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主体意识、实践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动因、构建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因素排序依次是:“觉得健康和锻炼没什么关系、因为我不知道如何锻炼身体、没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不喜欢体育活动”等。所以需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初中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关键,也是为终身体育意思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时间因素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时间是参加一切活动的有力保证,时间因素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的具体原因是:“学习任务重,没时间参与锻炼、体育课常被文化课程占用体育课常被占用、不出早操、玩游戏占用业余时间”,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认为学习第一位,给予过大的学习压力,同时,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由于过分依赖家长,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因此时间因素也是影响初中生少参加体育锻的因素之一。
(3)家庭、经济因素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家长的健康观念、体育观念、体育态度、体育意识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具体表现在“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花钱去参加课外体育辅导班、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花钱去购买需要的体育器材、因为住所附近没有方便使用的锻炼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花钱去收费场馆锻炼身体”。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低也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家庭经济无法支持学生参与体育消费也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关键因素。
(4)社会导向因素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社会导向因素包括家长导向、升学导向、评价导向以及制度导向等,社会导向是一种文化传统,一定的社会导向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社会导向因素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排序依次:“学校的各种优秀奖励与体育成绩的关系不大、因为学业紧张,家长不允许我参加体育锻炼、因为没有体育单项奖,对我不构成激励作用、因为学校未对课外活动作硬性的规定”等。学校、家庭、社会应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结合学校现有的运动资源,根据自身的体育传统,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特色,培育自己学校的体育精神,使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1、结论
(1)东湖中学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现状:在身高、体重和BMI指数的发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指标均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学生的身体形态均称度欠佳,女生的体型匀称不如男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东湖中学学生身体机能发育情况:肺活量体重指数男生及格和不及格的比例较多,男生不如女生好,台阶试验指数发现,台阶指数合格率较高优秀和良好比较较高,表明该校的学生心脏功能较好;身体素质发育情况:女生立定跳远处于良好水平;男女生其余各项指标成绩均到达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及格水平,男女生在身体机能和素质各指标中,优秀、良好水平的人数均下降,不及格水平人数速增,这一时期恰当的运动能促进了其力量素质的发展;
(3)东湖中学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男生、女生喜欢体育运动和对体育课感兴趣的比例不太乐观,且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动机是体育考试或达标,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少、持续时间较短,不太符合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时间,均会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4)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主要原因个体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因素、社会导向因素制约,缺少体育锻炼,必将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3.2、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首先在课程观念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原则。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灌输式的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多样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习能力,真正掌握一两项较为擅长的运动技能,为实现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在体育课和大课间内容上,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迎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使其主动参与,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逐步实现由“兴趣参与”向“习惯参与”的转变。
(2)健全各项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学校领导应加强重视,学校体育活动力强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和需求出发,为教师、学生提供便利服务,加强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资源共享,使运动时空有效延伸。
(3)更新观念,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
在观念上,要让社会、政府、学校、家庭都对体育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把体育教育看成是提高中小学生身心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作用,这样我国的中小学生才能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下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1]陈洪.浙江省大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与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
[2]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
[3]徐波,季浏.体育锻炼对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
[4]吴俊心.论生活方式对我国居民体质与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5]吴凤起,孙新荣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 (5).
[6]翟水保.陕西省部分大学生健康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5,(4).
G804
A
1006-8902-(2016)-11-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