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骏捷
澳门雪堂诗社考述
邓骏捷
民国初年,冯秋雪等人发起的雪堂诗社,是澳门历史第一个以本土居民为骨干的文学团体。他们结集同道,以月课形式创作诗词,连续出版社刊《诗声》46期。通过对雪堂各方面活动的梳理,可见其表现出强烈的本土文学意识,并对促进中华文化与文学在澳门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故在澳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澳门文学 雪堂诗社 冯秋雪 《诗声》
诗社组织的先后出现及由此而引发的文学活动,是民国澳门文坛的特色之一。如民国初期汪兆镛等清遗民的“莲峰陶社”,而高剑父等革命志士组成的“清游会”亦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澳门活动。在这些诗社中,以冯秋雪、冯印雪、赵连城、黄沛功、梁彦明、刘草衣、周佩贤的“雪社”最为引人注目。这是因为雪社是“澳门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本土居民为骨干的文艺团体的作家群落”。[1]早在1913年,冯秋雪等人已发起“雪堂”诗社,定期聚会,以月课形式创作诗词,又连续出版46期《诗声——雪堂月刊》,成为当时澳门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惜该刊存世甚稀,导致学界对雪堂了解和认识不多。[2]本文根据《诗声》月刊,结合冯印雪等人的回忆,全面梳理雪堂各方面的活动。
雪堂诗社始创于1913年,《雪堂月刊》第一卷第一号《雪堂诗社广告》云:
雪堂发起,于今二周年矣。幸我同志诸君,不我遐弃。为器为型,此古人观摩之道,故仅历年二,已有可观。……兹为策我雪堂计,特倡办《雪堂月刊》。每月刊布一册,凡属社友,皆得享有。[3]
《雪堂月刊》第一卷第一号的出版时间为民国四年七月一日,[4]上推二周年,则成立在民国二年(1913)。张中鹏“依照《诗声》所登载月课征集通告推算,雪堂当创社于1913年2月。但因月课有时并不按期举行”,故“最迟不过同年四月”。然《诗声》第一卷第三号《雪堂诗社启事》云:“本社二周年增刊汇卷,本于八月内发出,惟以酷暑蒸人,不得不减少工作之时刻,以故延至今日耳。一俟第二十五课汇卷发出后,当即付之剞劂。”[5]从“二周年增刊汇卷,本于八月内发出”可知,雪堂创于1913年7月。此外,1915年9月前,“二十五课汇卷”已经齐稿,则第二十五次月课应在1915年7月。据此,第一次月课当在1913年7月,亦即雪堂创立之时。
冯秋雪《雪堂唫和望雪元韵》:“坡老有雪堂,我亦援其例。人亦以雪名,策马仝搴辔。”[6]可见雪堂之名,盖取自苏轼的“东坡草堂”。宋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期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7]东坡草堂又名雪堂,苏轼撰有《雪堂记》。(《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410页)雪堂的主要人物冯秋雪、冯印雪(1893—1964,名祖祺,号乙盦,笔名海飞)兄弟、赵连城(名壁如,别名冰雪,秋雪之妻),皆以“雪”为字。至于秋雪等人何以效法坡公,取“雪堂”以名诗社?这可以从他们创社时的处境、心态予以考虑。
雪堂诗社的发起人和召集人是冯秋雪,社员霏雪谓:“诗社号雪堂,秋雪专掌记。(雪堂发刊《诗声》,秋雪任编辑。)”[8]冯秋雪(1892─1969),名平,又名宗樾,字秋雪,号澹于,笔名紫君,南海人。清光绪三十年(1905)前后,秋雪、印雪与赵连城就读澳门培基两等小学堂。期间,秋雪、印雪、古桂芳、周树勋等人组织了一个“非儒会”,与在澳保皇派展开辩论。1910年春,开始邀请同盟会会员区大球等到校演讲。香港同盟会主盟人谢英伯也经常参加演说会。后来同盟会在下环四十一号设立秘密支部,建立“濠江阅书报社”。成立大会上,赵连城登台发言,影响甚大,而秋雪、印雪、古桂芬、区韶凤、何国材、周树勋和赵连城亦被接受加入同盟会。
冯秋雪、赵连城等人积极参与各项革命活动。1911年夏,赵连城奉派到香港实践女校。十月,武昌起义成功。陈炯明、王和顺在东江起事,与清军激战。香港同盟会南方支部各机关奉命组织队伍配合行动,实践女校的队伍分两路向惠州、石龙进发,赵连城参加由谢伯英、高剑父率领的赴石龙一路。光复石龙后,赵随军进入广州。[9]当时冯秋雪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和西村广雅书院读书。1912年,两人在澳门结婚;1919年,创办佩文学校,冯任校长、赵任教务主任。
进入民国之后,同盟会组织日趋解体。冯秋雪回忆:“澳门方面也不例外,原日领导人,皆先后离去,‘濠镜阅书报’不久亦结束。留澳的当地同盟会几位会员,便在澳门组织了一个‘雪堂诗社’,寄情吟咏,不谈政治。”[10]可知雪堂成立时,冯秋雪等人在政治上亦颇感失望无奈,故以苏轼贬居黄州时的雪堂名其社,以承坡公遗意。雪堂成立之旨,如冯秋雪所言,主要是供社员吟咏联谊。《诗声》曾刊登《雪堂求助小启》:
六籍首诗,由来尚矣。至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前人之归功于诗者尤众。后世诗学寖微,风俗人心亦随之而日下,徒欣欧化,敝屣宗邦,而吾四千年之国粹,竟胥沦于冥冥中。吁!国粹既亡,国将不国矣。敝同人有慨乎此,爰集同志,组织诗社于澳门,名曰“雪堂”。其始不过召集同志,以相唱酬,月夕花朝,藉鸣天籁。迄乙卯之夏,遂公诸世,刊月报曰《诗声》。内容专究诗词,并征佳什以维国粹,庶免诗亡。[11]
这不啻是雪堂之宣言。可见雪堂组织显然是希望藉诗词吟咏宣传国粹,维持风教。
雪堂诗社最早由古桂芬、区韶凤、周树勋、冯秋雪、冯印雪、赵连城、何国材七位留澳同盟会会员组成。1915年,他们在澳门加入中华革命党。[12]其他社员,据《诗声》第二卷第十号《征求社友广告》,直至1917年只有关尚志、李树柟入社。[13]不过,张中鹏据《雪堂酬唱集》中霏雪《雪堂唫和望雪元韵》、冯秋雪《雪堂唫和望雪元韵》[14]两诗,考出雪堂参与者共十九人。另,《诗声》第二卷第一号始,设有《雪堂覆瓿集》(前后十一集),作者皆为雪堂社员,故对雪堂社员的考察亦需结合此一角度进行。
(1)冯秋雪:《雪堂覆瓿集》一、四、五、七、十,载其诗词六首。
(2)冯印雪:《雪堂覆瓿集》二、五、九、十、十一,载其诗词十二首。
(3)赵连城:《雪堂覆瓿集》二、五、六、八、九、十一,载其诗词六首。
(4)梁雪君:《雪堂覆瓿集》未载雪君之作,不知是否另有别名。霏雪诗提到“卓荦两冯生,韡韡亲兄弟”,即秋雪、印雪;而“连城暨雪君,难得贤姒娣”,即赵连城和印雪之妻梁雪君。[15]从秋雪诗“雪君卸征裘”句推测,雪君可能是赵连城在培基学堂的同学梁雪君。她是同盟会在澳门发展的第二位女同志,曾在香港实践女校读书,参加过光复石龙之役和广东女子北伐队。[16]
(5)鸿雪:《雪堂覆瓿集(七)》载《清明》诗。
(6)苍雪:《雪堂覆瓿集(七)》载《郊行即目》诗。
(7)昭雪:《雪堂覆瓿集》未载昭雪之作,不知是否另有别名。霏雪诗中“鸿爪印雪泥,雪花昭祥瑞”,秋雪诗中“鸿雪及苍雪,交游有古谊”,即指鸿雪、苍雪、印雪和昭雪。鸿雪是吴寿松。霏雪谓“鸿雪商于港,而其太夫人居澳,鸿雪时时归省”,雪堂通讯处有香港“上环东街经营其兰烟店鸿雪”。[17]吴寿松1924年7月7日殉难,梁彦明《六月六夕为亡友吴松寿捐躯忌辰,约三五故交在校中天台望海追悼,感赋一律》有“鸿雪重寻水一方,今宵忍说故人亡”句。[18]苍雪是古桂芬(1908—1940),原名金汉,字汉松,出生于秘鲁华侨家庭,幼时随母回国,后迁澳门,入读培基学堂,与冯秋雪、赵连城等加入同盟会。1920年岭南大学毕业,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进修。1927年受岭南大学聘,回国从事农科教学工作,1935年任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广州沦陷,岭大迁香港,桂芬三次往返香港、韶关之间,1940年病逝曲江。昭雪,未详。冰雪《雪堂唫和望雪元韵》有“昭鸿苍雪君,总角存交谊”句,[19]昭雪应与吴寿松、古桂芬自小相识,或为雪堂结社之初的区韶凤、周树勋、何国材中一人。
(8)霏雪:《雪堂覆瓿集》未载霏雪之作。望雪《雪堂唫廿四韵》:“主人霏雪子,晦厂乃其字。门人以雪名,立雪三尺地。……同结雪堂缘,同执霏雪贽。”[20]霏雪是伍晦厂,顺德人,秋雪、印雪之师。①晚年曾居澳门风顺堂侧、三巴仔街、人头井街等处。
(9)梅雪:《雪堂覆瓿集(三)》载有《晓行》诗。
(10)鹤雪:《雪堂覆瓿集(三)》载有《冬夜独坐》诗。霏雪诗中“寒梅栖野鹤”,是指梅雪和鹤雪。梅雪即遂良,秋雪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时同砚。[21]原居广州东门外越秀街敬香园,[22]后赴日本横滨,《诗声》第三卷第十号始,雪堂通讯处增加了“日本横滨华侨两等小学校遂良君”。[23]望雪《雪堂唫廿四韵》有“梅雪现客横滨,鹤雪曾游神户”语。鹤雪,秋雪诗谓“鹤雪擅商才”,雪堂广州通讯处有“十三行普华药房陈植庭”,疑陈植庭即鹤雪。
(11)梦雪:《雪堂覆瓿集(一)》载《和秋雪秋感元均》诗。秋雪诗有“梦雪自老成,逢人多责备”句。梦雪诗见于最早的《雪堂覆瓿集》,应是雪堂早期社员,或为结社之初的区韶凤、周树勋、何国材中一人。
(12)绍雪:《雪堂覆瓿集》未载绍雪之作,不知是否另有别名。
(13)海雪:《雪堂覆瓿集》未载海雪之作,不知是否另有别名。秋雪诗中“绍雪绍海雪,是皆为师贽”,是指绍雪和海雪。绍雪,黄沛功有《春晚偕草衣、绍雪、秋雪兄弟郊行》诗,[24]可知应为秋雪、印雪之兄弟或从兄弟。海雪,从“师贽”可知应是教师。雪堂通讯处有广州“九曜坊廿四国民学校陈哲梅”,陈哲梅曾参与月课活动,疑即海雪。
(14)黄沛功:又名浦功,号奉宣,又号心陶阁主、岐江钓徒,香山(今中山)人,清末优增生。1919年初,黄沛功到访雪堂,与冯秋雪、赵连城相谈甚欢,有《除夕访秋雪》二首、《赠连城女士二十韵》。[25]《诗声》第三卷第五号刊其《澳门竹枝词三十首(录十)》,又续登《心陶阁诗话》《心陶阁词话》。秋雪曾谓“黄沛功先生,余忘年交也。工诗词,掌教香邑。今岁加入诗社,为雪堂光”,[26]可见黄沛功也属雪堂社员。
此外,秋雪诗还提到“望雪与霏雪,文章如姒娣。……鹤雪擅商才,蕉雪诗可记。漱雪与问雪,沆瀣仝一气。……涤雪亶聪明,浣雪不适意”。其中望雪、蕉雪、漱雪、问雪、涤雪、浣雪6人,今皆未详。
①参见秋雪《水佩风裳室杂乘(十)》,《诗声》第一卷第十二号,第6至8页;冯印雪:《乙盦诗缀(十五)》,《诗声》第三卷第四号,第4至5页。
另一方面,《雪堂覆瓿集》共刊有不见于霏雪、冯秋雪两诗的13人之作。他们分别是:曳红、会华、华生、鹃声、璧华、蕴素、乙厂、看云、冷枫、顾影、杏香居士、咏台、静生。此13人与上述已考出的14人,以及秋雪诗中提及的6人,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尚待查考。①张中鹏以为梁彦明也是雪堂社员,不确,详参邓骏捷:《梁彦明是“雪堂”社员吗?》,《澳门日报》2016年4月13日。不过从雪堂诸人往往有多个别名的情况推测,其中必多重合者。
综上考述,雪堂诗社的社员总人数当在20人以上。
通过对雪堂社员的查考,可以发现三点。(1)雪堂诗社以冯秋雪、冯印雪、赵连城为核心,社址设在“澳门深巷十八号”的冯家。(2)社员或为党友、同学,或为兄弟、夫妇,或为师徒、友生。秋雪、印雪、赵连城、古桂芬等七人先是同盟会会员,后为中华革命党党员;秋雪、印雪、赵连城、古桂芬为培基学堂的同学;秋雪、印雪、绍雪为兄弟辈;秋雪、赵连城,印雪、梁雪君为夫妇;霏雪与秋雪、印雪,赵连城与梁雪君皆为师徒。他们彼此之间,以亲属、党友、师生三层关系结合在一起,故能“彼此称兄弟,赌酒又论文,相亲如姒娣”,[27]关系特别亲密。(3)藉着《诗声》的发行,雪堂诗社影响力渐大,社员日众。最多时不下20人,职业各异,分布各地。但是,雪堂诗社的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澳门,分散各处的社员靠月课活动来维系。当然,创办《诗声》,也是维系雪堂社员的一大举措。
雪堂诗社的活动包括雅集、畅游、聚饮、诗课与编辑社刊等。雅集不定期举行,多见于除夕、清明、中秋、重阳等节日,畅游、聚饮往往在澳门南湾、杏花村酒家等处。诗课初为每月一次,立题限体,相互唱和后汇编付印,其后社员交卷迟缓,不得不改为每季一次,同样因故暂停。雅集、畅游、聚饮等,由于欠缺资料,难以详述。月课则因《诗声》出版后,定期发布课目,故可钩沉。
时间题目第一至二十八课 1913.7至1915.11 (未详)第二十九课 1915.12(1916.1.1收齐) 梅(诗)古律绝任作多少第三十一课 1916.1(1915.2.15收) 苦寒限填《浣溪沙》第三十一课 1916.2(1916.3.20收) 春游古今体诗任作第三十二课 1916.3(1916.4.5收) 春日看花七律一首第三十三课 1916.9(1916.10.20收) 秋感词一阕第三十四课 1916.10(1916.11.20收) 送秋古今体诗任作第三十五课 1916.11(1916.12.20收) 废园诗词任作第三十六课 1917.1(1917.2.15收) 除夕书感限作七言诗第三十七课 1917.3(1917.4.20收) 村居限作五言诗第三十八课 1917.4(1917.5.25收) 晓起限填《清平乐》第三十九课 1917.5(1917.6.26收) 野泊诗一首,古今体任作第四十课 1917.9(1917.10.20收) 废寺限作七言诗第四十一课 1917.11(1917.12.10收) 山居杂咏诗词任作四首完卷第四十二课 1918.4(1918.4朔日收) 百花生日(诗)不俱体韵第四十三课 1918.5(1918.5朔日收) 夏感限填词夕阳初下新浴已完着蝉翼薄罗衫挥羽扇小坐葡萄架下看归鸦返树微闻脂粉香与荷花香杂沓而至未几月上抚青琴三迭沉凉瓜于水中雪新藕于冰碗已而花影上栏万籁渐寂遥闻远笛数随凉风断续至柝声槖槖过墙外如聆清霜一笑挽擅奴入室去罗衫解珠履埀流苏帐金钏偶触帐钩锵然一声如碎金戞玉余韵悠然(以此为题,诗词多少任作,总能将题意镕入便合。)第四十五课 1918.8(1918.9收) 雁字古今体诗第四十六课(愁生拟) 1918.10(1918.12收) 敲诗读画听琴品茗每题一首,不限体韵第五年春集(秋雪拟) 1919春(1919.5收) 落花限填词第五年夏集(野云拟题) 1919夏(1919.8收) 荷花诗词任作第四十四课 1918.7(1918.7望日收)
月课活动前后共48次,初时月课基本如期举行,在收齐作品后,汇编印行。第一、二年月课顺利汇印,很可能是触发冯秋雪等人出版《诗声》的原因之一。
目前月课汇刊已不可见,但《雪堂覆瓿集》却为此提供了线索。如《雪堂覆瓿集(八)》收有第一年月课《新月》的看云《苏幕遮》、冰雪《摊破浣溪沙》、冷枫《踏莎行》、顾影《锦缠道》。[28]《雪堂覆瓿集(七)》收有第二年月课《中秋》的澹于诗,《清明》的鸿雪诗,《郊行即目》的苍雪诗,《冬夜独坐》的乙厂诗;[29]《雪堂覆瓿集(十)》则收有第二年月课《春感》的秋雪《蝶恋花》。[30]可知《诗声》出版前的月课,至少包括第一年的《新月》,第二年的《中秋》《清明》《郊行即目》《冬夜独坐》《春感》。
其中,第四十四课题目(见上)在《诗声》刊出后,广州梁应涛来信指责雪堂“课题涉于淫荡”。对此晦厂、秋雪、印雪分別撰写了回信。[31]此事反映出雪堂诗社及《诗声》在当时穗澳文坛已具一定影响力。
雪堂诗社的另一重要活动是编辑出版《诗声》。自1915年7月创刊,至1920年6月,《诗声》共出版四卷46期如下表所示。
需先说明几点。(1)第一卷第一、二号,只有“雪堂月刊”之名,第三号始加上“诗声”,作为正名,并始终保留“雪堂月刊”为副题。(2)第二卷第一号始,增加了葡文名称“LА VOĈO DE LА POEMO”,但第三、四卷则没有再出现葡文刊名。(3)《诗声》第一、二卷是先用钢笔抄写在蜡纸上,再行印制,数量可能不多。第三、四卷,改用铅字印刷,雪堂对此还专门作了预告。[32]铅印不仅使刊物版面更清晰,印刷量也大增,以应付“定阅者日多”。[33]第三卷始,《诗声》通信处增加了“新马路南华印书馆”。南华印书馆是冯秋雪“和古桂芬、周树勋、区韶凤等共同集资经营的,地点位于闹市”的新马路。在“讨龙”时期,成为中华革命党在澳门的“通讯和临时碰头联络之所”。[34]
第一卷第一号 四年(1915)七月一日 第二号 四年八月一日第三号 民国四年九月一日 第四号 民国四年十月一日第五号 民国四年十一月一日 第六号 民国四年十二月一日第七号 中华民国五年(1916)一月一日 第八号 中华民国五年二月一日第九号 中华民国五年三月一日 第十号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一日第十一号 中华民国五年五月一日 第十二号 中华民国五年六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民国五年七月一日 第二号 民国五年八月一日第三号 民国五年九月一日 第四号 民国五年十月一日第五号 民国五年十一月一日 第六号 民国五年十二月一日第七号 民国六年(1917)一月一日 第八号 民国六年二月一日第九号 民国六年三月一日 第十号 民国六年四月一日第十一号 民国六年五月一日 第十二号 民国六年六月一日第三卷第一号 民国六年九月二十日 第二号 民国六年十一月一日第三号 民国六年十二月一日 第四号 民国七年(1918)四月一日第五号 民国七年五月一日 第六号 民国七年六月一日第七号 民国七年七月一日 第八号 民国七年八月一日第九号 民国七年九月一日 第十号 民国七年十月一日第十一号 民国七年十一月一日 第十二号 民国七年十二月一日第四卷第一号 夏正己未年正月望日(1919.2.15) 第二号 夏正己未年二月望日(3.16)第三号 夏正己未年三月望日(4.15) 第四号 夏正己未年四月望日(5.14)第五号 夏正己未年五月望日(6.12) 第六号 夏正己未年六月望日(7.12)第七号 夏正己未年七月望日(8.10) 第八号 夏正己未年八月望日(10.8)第九号 夏正己未年九月望日(11.7) 第十号 夏正庚申年伍月望日(1920.6.30)
(4)《诗声》的通讯处,就是雪堂的社址,自始至终在深巷十八号的冯家。第三卷第十一号始,增加了南华印书馆。但到了第四卷第十号(即最后一期),则谓“总编辑部在澳门红窗门街六十一号”。
《诗声》创刊本“为策我雪堂计”,即促进社员间对诗艺的揣摩研习。因此第一卷一半以上篇幅是古代诗论(如王士祯《渔洋诗问节录》)、词论(如张炎《词源》),以及《(步)非烟传》等古代小说。而莽苍室词谱、诗钟、诗屑等介绍诗词常识的内容,则是用来帮助社员学习诗词创作的。属社员作品有:冯秋雪《水佩风裳室笔记》(又称“杂乘”)、乙盦《一鹗盦乙卯清夏录》(又名《山藏室诗话》)、杏香居士《杏香书屋书画跋》等。可见基本上分为古代诗话、诗词常识与社员之作两类,但是不加区别,故此无论编排还是作品,都显得混乱和单薄。
第二卷开始有了明确体系。《诗声第二卷之大革新》提出:“今第一卷已刊行完毕,续于本年阳历七月一日刊行第二卷第一号,大加改良,将内容分为‘丛录’、‘纂著’两门,卷帙增加一页,以副爱阅者之望。”[35]体例上分为纂著门、丛录门,既可区分古今人之作,也便于阅读。纂著门在前,续有冯秋雪《水佩风裳室杂乘》等、冯印雪《乙盦诗缀》等,以及伍晦厂《霏雪楼诗话》,还有莽苍室词谱、古代诗词的现代曲谱等。增设“词苑”刊登诗词作品,其中《雪堂覆瓿集》属社员的诗词园地;又设“投稿”,供社外之人发表作品。丛录门在后,续刊周济《周止庵词选》、钟嵘《诗品》等古代诗话、词话。改版之后,丰富突出了纂著门,其中“词苑”载刊社员及其他粤澳文人的作品,保留了大量的文学史料。从整体来看,属于诗词创作的比例大增。因此《诗声》已由介绍、普及诗词知识,逐步走上刊登当时诗词作品的道路。
第三卷承第二卷体例,而续有新增栏目。如纂著门第一号始增设“诗格”;又增加了檀画《诗之魂》,介绍历代名诗;第五号始,陆续刊登黄沛功《心陶阁诗话》、观空《饮剑楼诗话》。第一至四号、第六、八、九号的《雪堂覆瓿外集》连续刊登《秋心秋零哀辞择尤》。黄扶庸(秋心)、邓慕芬(秋零)是女子北伐队成员,后龙济光捕杀同盟会员,避走港澳。两人灰心丧志,1914年12月同沉于肇庆鼎湖山飞水潭。此事在当时引起不少震动,省港澳各报均有报导,并刊出不少哀挽她们的诗文。她们到鼎湖自杀前,曾住在澳门冯家个把月。[36]因此对雪堂诸人的震撼很大,曾收集哀挽诗文,汇刊成册。第四号始,丛录门不再出现。这说明创作稿件足以支撑刊物的出版,没有必要再抄录古人之作,显示《诗声》已经蜕变成为一本文学创作刊物。
第四卷只有十期,体例并无多大变化,只是新增远公《远庐诗话》、冯秋雪《冰簃词话》、黄沛功《心陶阁词话》。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了附刊《诗声附庸》,每号四页。栏目有:冯秋雪、赵连城合著《并肩琐忆》,这是两人对少年生活的回忆,颇有浪漫笔调;以及琴樵《鼎湖游记》、埜云《云峰僊馆读画记》。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并肩琐忆(八)》之《呜呼纸鸢》载有冯秋雪写于(民国)“九年(1920)一月”的新诗《纸鸢》(拟题),它是目前所知的澳门第一首新诗,表明澳门新诗的发轫期至少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37]
在第四卷第十号后,《诗声》戛然而止,雪堂活动也基本停顿。唯一所知的是,雪社曾于1921年校刊出版《曼殊上人燕子龛诗》一书。学者或以为“诗社经费支绌、社友交卷迟缓”。但自第二卷第二号刊出《雪堂求助小启》后,得到一定的捐助,且自第三卷改为铅印,可见经费不是停刊的主要压力。同时,稿件不断增加,篇幅逐渐加大。月课交卷迟缓,也不是理由,因为月课从来都不是《诗声》的主要稿源。
第四卷第十号《雪堂紧要启事》云:“停刊四卷十一、十二两号。本社诗声月刊,原定每卷十二号,一年出齐。溯四卷一号至十号,已过期八阅月,故弟四卷出至十号止。作为完全,缺去十一、十二两号。兹为求依时出版起见,特将印刷部改组,故暂行停刊。一俟诸事就绪,当即赓续出五卷一号。”《启事》所谓“已过期八阅月”,是指第十号在第九号刊行后近八个月才出版,这显然是因印刷部(即南华印书馆)出了问题,故需改组。而《启事》谓“一俟诸事就绪,当即赓续出五卷一号”。但事实上,不仅没有出版第五卷第一号,而是从此不再出版。可见《诗声》的停刊,以至雪堂诗社的解散,当另有原因,尚待考察。
雪堂诗社是澳门历史第一个以本土居民为骨干的文学团体,以强烈的爱国情怀,促进中华文化与文学在澳门的发展,贡献突出、深具影响,故应予充份肯定,并继续深入研究。
[1]郑炜明:《澳门文学史》,济南:齐鲁书社,2012年,第42页。
[2]张中鹏:《诗社雪堂小考──以〈诗声〉月刊为中心》,《澳门研究》第55期,2009年12月。
[3][4]《雪堂月刊》第一卷第一号,第10、1页。
[5][6][11][13][14][17][19][20][21][22][23][25][26][27][28][29][30][31][32][33][35]《诗声》第一卷第三号、第四卷第八号、第二卷第二号、第二卷第十号、第四卷第八号、第三卷第一号、第四卷第八号、第四卷第八号、第一卷第四号、第三卷第九号、第三卷第十号、第三卷第四号、第三卷第七号、第四卷第八号、第二卷第十二号、第二卷第十一号、第四卷第五号、第三卷第七号、第二卷第十二号、第二卷第十二号、第一卷第十二号。
[7]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集·栾城后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20页。
[8]霏雪:《雪堂唫和望雪元韵》,《诗声》第四卷第八号,第13页。
[9][16][36]冯秋雪:《辛亥前后同盟会在港穗新闻界活动杂忆》,陈夏红编选:《辛亥革命实绩史料汇编·舆论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第269-278页;赵连城:《同盟会在港澳的活动和广东妇女参加革命的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硏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二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第302-322页。
[10][12][34]冯秋雪:《中华革命党澳门“讨龙”活动杂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硏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8、39、42页。
[15]刘草衣:《冯印雪传》,《冯印雪先生逝世周年遗诗选辑》,《华侨报》1965年11月29日。
[18][24]《雪社第三集·雪社集外诗》,澳门雪社,1927年,第9、6页。
[37]邓骏捷:《澳门的第一首新诗》,《澳门日报》2015年12月30日。
责任编辑:陶原珂
I2-2;I206.6;I207.2
А
1000-7326(2016)11-0170-07
邓骏捷,澳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