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春玲,马跃如,熊曦
(1.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83;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长沙410000)
湖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汤春玲1,2,马跃如1,熊曦2
(1.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83;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长沙410000)
城乡一体化是新阶段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而找准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因素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提升的关键。文章从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三个层面选取13个指标衡量城乡一体化水平,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和数据,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影响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关键因素。研究认为:从长期看,城乡发展水平拉动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效应比城乡均衡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的拉动效应要大,但短期内,城乡均衡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拉动效应比城乡发展水平的拉动效应要大。
湖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首要明确的就是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到底如何,有些什么差距,这些差距又主要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进而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推动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从而缩短城乡差距,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此,理论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学者主要就城乡一体化水平展开了测度。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南,近年来湖南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研究湖南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得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对于促进湖南城乡一体化迈上新台阶,给其他省份提供示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将利用协整分析,深入探讨湖南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以提供相关参考和指导。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均衡水平以及城乡协调水平的全面集成,因此,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变量设计要考虑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并据此建立起反映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指标集合,体现城乡相互融合、均衡、协调发展的水平。因而不是简单罗列一些与城乡一体化概念相关的指标,同时,指标体系之间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兼顾指标选取的全面性以及数据查找的可行性,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从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三个层面构建了13个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指标(如表1),并选取湖南省1992—2014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以这些指标数据各年度的综合主成分得分来衡量城乡一体化水平(CXYTH),同时,也以城乡发展水平(CXFZ)、城乡均衡水平(CXJH)、城乡协调水平(CXXT)的各年度主成分得分为变量,分析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对湖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
由于数据的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线性趋势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因此对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n CXYTH、ln CXFZ、ln CXJH、ln CXXT,用d ln CXYTH、d ln CXFZ、d ln CXJH、d ln CXXT分别表示各变量的一阶差分。
表1 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本文运用Eviews6.0进行实证分析。
2.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所选取的变量数据均为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在时间序列分析中,为避免“伪回归”现象,需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变量的对数序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1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序列都是不平稳序列,而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因此,ln CXYTH、ln CXFZ、ln CXJH、ln CXXT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与城乡一体化水平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可以直接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其协整关系。下面先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2滞后阶数的确定
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前需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选取可直接影响到被估参数的有效性。通过多次实验,当滞后阶数为2时,AR根均落于单位圆内,说明模型是稳定的,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同时利用滞后长度标准的六个准则进行检验比较,并考虑模型的拟合优度情况,其选择准则的取值情况如表3所示,通过比较分析,确定选择滞后两阶。
表3 滞后阶数选择准则取值情况
2.3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有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两种方法。对lnCXYTH、lnCXFZ、lnCXJH、lnCXXT四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分别如表4和表5所示。由表4、表5知,迹统计量检验结果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结果均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则在95%的置信水平下,湖南省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与其城乡一体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根据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直接用最小二乘法确H=0.6846 ln CXFZ+0.30定其协整关系,协整关系表达式为:
表4 迹统计量检验结果
表5 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结果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调整后R2(0.9086)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有90.86%,即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能够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90.86%做出解释;D.W检验值接近2,表明该模型不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性;同时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协整关系(1)表明,湖南省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城乡均衡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水平都产生正向影响。城乡发展水平每增长一个单位,将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水平增长0.5175个单位,城乡协调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水平增长0.2094个单位,城乡均衡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变动,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水平增长0.2731个单位。同时,协整关系也表明,从长期看,城乡发展水平对湖南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正向影响大于城乡协调水平和城乡均衡水平的正向影响。这也是与湖南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实际相吻合的。尤其是近年来,湖南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从2001年的城镇化率11.5%上升到2014年的47.96%,提高了36.46个百分点)、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有效地拉动了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近几年来,国家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向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倾斜,提高最低工资和低保标准,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5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17元,比2014年名义增长9.6%。且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4:1,2014年为2.64:1,2015年进一步缩小到2.62:1,可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中)。由此看来,湖南省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湖南城乡一体化的水平提高。
2.4Granger因果检验
为分析湖南省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水平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本文对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短期内,ln CXXT与ln CXYTH构成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ln CXJH是ln CXYTH的单向Granger原因;长期来看,ln CXXT、ln CXJH均不是ln CXYTH的Granger原因,但ln CXYTH是ln CXFZ的单向Granger原因,ln CXXT、ln CXJH均是ln CXFZ的单向Granger原因。
这意味着,一方面,短期看,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都是湖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原因,事实上,“十一五”以来,湖南省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全省建成乡村公路18万多公里,100%的乡镇、99.8%的行政村通公路,99.7%的乡镇、86%行政村实现了主干道硬化。完善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户户通电工程、实现互联网宽带,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湖南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在扩大、服务水平在提高。在确保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提高、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发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截至2014年底,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接近100%,通过城乡均衡、城乡协调发展让城乡一体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城乡发展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促进效应很显著,随着城市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湖南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的空间也十分明显,尽管目前湖南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9%,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目前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56.1%),仍需加快城镇化率的步伐,并进一步推动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的提高,对整个湖南城乡一体化水平也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与城乡一体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且对湖南城乡一体化水平有着正向影响,与城乡均衡水平相、城乡协调水平相比较,城乡发展水平更加有利于湖南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2)城乡发展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长期效应比较明显,而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短期效应比较明显,目前正是加快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提升的有利时机。
[1]段晶晶,李同昇.县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大西安为例[J].人文地理,2010,(4).
[2]赵锋.广西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
[3]张峰.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目标评价体系与发展路径[J].江淮论坛,2011,(6).
[4]焦必方,林娣,彭婧妮.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全新构建及其应用——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张忠杰,刘红梅.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趋势研究[J].农村经济,2012,(12).
[6]霍松涛.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9).
[7]张立华,杜宏巍,杨洁.河北省城乡一体化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4,(6).
[8]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浩天)
F061.5
A
1002-6487(2016)19-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