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要】小学品德课程是以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品德教育为核心开展的一门课程,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其未来更好的做人做事。基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重视品德课,进一步完善其教学方式,推动本课程全面有效开展。这里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课程 教学有效性 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0-02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乐观。很多学校开设该课程通常是仅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空洞的讲解,而没有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学习本门课程。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该课程,全方位地提高其教学效果。教师不能把该课程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更多的把教学放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紧密相连,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从而真正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制定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紧紧结合课程标准,并把其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参照依据。在制定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标准考虑在内,务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学,要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当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冲突时,我们可以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使其更科学、合理。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目前现状是小学品德课程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开展,没有真正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这种无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无法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以课程标准作为基础根基的同时,真正的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同时每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感受能力都是有差别的,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制定出多层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多方位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3.注重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
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并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目标的制定很重要,过程的执行更重要,我们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执行过程。小学品德教师,在制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注重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开展,真正发挥教学目标的实际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借助现代教学工具或是结合实际生活来开展课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乐趣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德育教育的魅力,增加其参与课程的乐趣。
二、用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1.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用心设计与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认知、体验与实践三者结合,用心去设计课堂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填鸭式灌输道德教育,而是做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其去思考问题。另外,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抓起,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2.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授小学品德课程时,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影片,观看之后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通过这样一个观看影片和集体讨论的过程,相信学生会去思考如何正确的做人和做事。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德育教育方面的小情景剧,让学生扮演里边的角色,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
3.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小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同时更要积极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待事物的看法还不全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纠正其错误的思想,鼓励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样一个引导过程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扩充教学内容
课本知识的学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日常生活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随时关注社会新动态,时时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人和事,这些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来思考品德教育,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德育教育。
四、注重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更大的扩容至日常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可以把日常生活的小例子运用于课堂上,积极给学生创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帮助学生感悟社会生活,通过这样一个引导过程逐步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学会感恩》课程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讲述爸爸妈妈日常对自己照顾的片段,通过回忆让其感受父母的爱。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告知学生爱都是相互的,我们不能只接受父母的爱,还要学会回馈父母的爱,鼓励其回家做一件小事例如帮助爸爸、妈妈洗脚或给爸爸、妈妈准备一个小小的礼物。通过这样一个与父母互动的课程,真正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日产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爱别人。
五、结语
小学阶段是刚刚认识社会的阶段,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该更多的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全面地感受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志芬.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2013(08).
[2]刘桂梅.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2012(25).
[3]高利佳.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品德课[J].2011(04).
[4]朱家军.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J].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