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2016-12-09 08:57张国良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张国良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关于商业基础的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创业是小众的,创新才是根本,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需了解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坚持立德树人,结合“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三位一体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8-02

2002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9所大学首批入选。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更是要求本科要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各高校逐渐形成了一些创业教育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已经得到了深度开发。尤其这两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更是轰轰烈烈。而在高校创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形势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这样社会大背景下,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被迫延伸,创业教育大众化和尖端化已成为重要的趋势。2002年教育部出台教高厅〔2012〕4号文件给出《创业基础》教学大纲,2015年底国办发〔2015〕36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纷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当前高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在刚起步状态,从认知和实践存在不少误区。

1.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定位不清

高校在课程建设中现有众多课程体系,有教育部给出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还有DMC、SYB、KAB、创业模拟实训等众多模式,在实践实操中,有各类创业大赛、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多种方式。绝大部分都针对创业花大力气建设,创新方面仅仅依靠专业竞赛和智能训练中心等方式,并没有像创业课程一样全方位铺开。很多孵化基地是在前几年人社的主导下建立,对解决就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口红利结束,需要新的增长方式,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依赖于国家创新能力。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创新就是企业家把已发明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企业中,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创新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创业则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虽有一定的重叠,但区别还是十分巨大的,高校把重心放在创业而非创新,是无法满足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因此,必须对创新创业课程重新思考定位。

2.理论课程多学科的拿来主义

当前的创业教育不属于一级学科,没有专门学科师资队伍,在师资身份中有就创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有辅导员老师,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的专业课老师,说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规划。商学院师资强的侧重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授融资、税法、风险资金、财务管理等课程;管理学院师资强的侧重营销、小企业管理等课程;由就创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作为师资的主要侧重创业基础、企业家精神、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等课程。课程体系变成了依据师资强弱并从其他学科拿来拼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没有独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课健全程体系首先应对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目标明确,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如何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独立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

3.课程评价衡量标准急功近利

创新创业的课程在评价方面显得没有太多有效办法,创新创业是一种能力型教育,当前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考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学校以学生自主创业的数量作为考核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也有是以创业团队是否拿到A、B轮融资作为学生创业是否成功的标尺;还有把学生参赛是否得奖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优秀的判断。导致很多时候学校为比赛而比赛,很多项目不是真项目,真团队。如今的大学生项目很大一部分都不具备创新性,可以摆两张桌子,泡速溶咖啡,就叫创客咖啡;在比赛中拿到大奖,转眼就消失了,项目无法继续;为在比赛中出彩,把创新创业大赛变成演讲比赛。这些都因为评价衡量标准太跟风,急功近利。忽略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差异,各个节点发展的状态不一致,课程的评价应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动态检测,并对群体和个案中、长、短跟踪,能够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成长的轨迹,洞察其规律,总结出评价指标。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

很多高校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办法,此次相比之前的教学改革,毫无模式借鉴,这也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全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教育,多层次、多角度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能力。培养创业者需要在其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塑造创新者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提供实践的平台。这需要高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

1.基础课程模块

时代的进步源于不断地创业进取,而创业的成就源于创新思维。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应把教育的中心放在创新而非创业,是符合国家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因此在对创新创业课程定位中,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应先先提创新再提创业,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这是高校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所决定的。学习创新和创业,首先要开启创新思维、理解创新理论,然后方可夯实基础。在课程基础模块应回归教育的发源,重点应放在创新理论基础方面。以创新意识启蒙、创新理论的学习,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方法的掌握,着重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动力,为学生打下创业知识的坚实基础。

2.专业课程模块

以往的多学科拿来主义凑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弊端在这里可以解决,学生都有自身的专业,在掌握基础模块之后,应用于专业教育平台。开设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创新创业专业特色课、专业拓展课,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素养和技能。如:适应产业、行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相关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课程;邀请各专业领域专家,尤其是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讲座,讲授各自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会、政策解读等内容;变原有的多学科整合成创新创业课为各自专业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创新在前,创业随后,创新与创业结合,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在此过程中还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模块

首先以往课程评价几乎都在实践能力模块,评价以创业成绩为衡量标准,不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成长的轨迹,较为急功近利。在校大学生创业固然可喜,毕业后积蓄资本再创业也很好,即使不选择自主创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好创新创业精神,从事“岗位创业”也是好选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跳出以往在实践模块作为主评价指标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探寻实践能力模块最该注重的方面。创业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实践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创新创业者的知识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动手能力,增强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术。

三、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思考和践行

1.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应具体落地

创新创业氛围很浓厚,归根结底在高校中要落地,要在人才培养中体现。需要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视学生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以抵全校性公选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在国家政策上自主创业学生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计入学分,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在大力提倡的同时,需要将高校双创的主阵地课程体系中融入各类情况,才能让体系顺畅的运行起来。

2.创新创业教育应提倡工匠精神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调查发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创业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的铺垫,日本匠人秋山利辉认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术。是将技术不仅内化到自身,而且展现成为德性,然后以培养德性来创造在技艺上有卓越贡献的匠人。这种精神正是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灵魂。

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是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在高校中需要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是关于商业基础的教育,将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一手抓课程体系建设,一手抓实践体系建设,结合“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35.

[2]胡宝华,唐绍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10年7期90.

[3]蔡剑,吴戈,王陈惠子.创业基础与创新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1.

[4]施永川.大学生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1.

[5]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12:9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指导项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2016SJD880110),苏州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立项重点课题“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SGZXA201504),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SZDJG-14018), 苏州市职业大学校级课题“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与开发研究”(2014SZDSZY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