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6-12-08 10:17王雅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考试焦虑应对方式初中生

王雅娟

〔摘要〕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制定减轻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干预方案,改善应对方式提供依据。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某市某中学15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考试焦虑检出率为67%,其中较高程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占39%。(2)考试焦虑在性别、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3)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4)考试焦虑的程度与应对方式存在密切的关系,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程度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消极的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呈显著正相关。(5)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会降低考试焦虑,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增加考试焦虑。

〔关键词〕初中生;考试焦虑;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3-0013-05

在当代教育中,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自我检验学习效果的较直接的方式。但是有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过度的焦虑紧张,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导致考试失利,甚至出现许多不良的生理反应,如呕吐、眩晕等,这种现象被称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状态焦虑,是由于考试而带来的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健康。近年来,考试焦虑作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中学生的考试焦虑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我国学者郑日昌和陈永胜[1]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逃避行为的表现方式,主要表现为担心考试结果,是在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己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田宝和郭德俊[2]提出,考试焦虑是考生面对考试场景而产生的自我集中、自我占据、担忧等心理反应和生理唤醒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总之,考试焦虑是由于过度焦虑而导致的身心不良反应。一般认为考试焦虑包括两种主要成分:在临考及考试中出现的过分不安、恐惧、紧张、恐惧等复杂的负性情绪,即认知因素;由于过分担忧而引起身体反应,如消化机能减退、注意力下降、失眠等症状,即生理反应成分。虽然不同学者对考试焦虑的看法稍有差别,但可以发现考试焦虑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会有害身心健康。国内外研究均显示,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关系密切。国外学者Folkman认为,考试对于学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应激情境,认知因素是一个主要的中间变量,影响着反应结果,应对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因素,会影响考生对考试焦虑的反应。 国内学者陈树林和黄鑫[3]对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初探研究结果显示,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有密切关系,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减少考试焦虑的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则反之。韦耀阳、向光富和谭雪晴[4]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应对,也称应付,国外学者认为,应对是个体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各种行为和认知的活动,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调节,包括对事件评估调节和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等。近年来,个体的应对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应对方式的定义略有不同,但概括起来,应对方式即个体对所面临的挫折做出的自己特有的反应,又称应对风格。对应对方式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国内学者肖计划和许修峰[5]把应对方式分为六种,包括逃避、自责、解决问题、幻想、求助和合理化。谢亚宁[6]把应对方式分为两种,即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

总之,考试焦虑是一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影响身心健康。而应对方式作为一种认知因素,会影响考试焦虑的程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改善应对方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发现以下不足:(1)国内的研究大多针对高中生,认为高中生会存在更高程度的考试焦虑,如肖浩杰、李广全[7]的研究,刘金同、孟宪鹏、徐清其和张燕[8]的研究。而针对初中生的研究寥寥无几。(2)国内研究大多探讨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并未深入探讨二者的因果关系。所以,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不足,针对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并对二者做回归分析,研究其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某市某中学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班级的1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为70%,筛除无效问卷5份,剩余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7%。其中男生56人(56%),女生44人(44%),初一年级共56人(56%),初二年级共22人(22%),初三年级共22人(2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主要有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考试焦虑量表(TAS)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arason教授编制,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最著名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考试焦虑量表的中文版由王才康[9]修订翻译,可以在考试期间或平时测评,为自评量表。此量表主要关于个体对考试的看法、个体在考试前后的种种身心不适等。本量表主要包括37个题目。每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真实的反应做“是”或“否”的回答。评分时,“是”记1分,“否”记0分,其中有5个题目为反向计分。各题目所得分之和为量表总分。Newman提出了不同的考试焦虑程度,TAS得分在12分以下考试焦虑属较低程度,12分至20分属中等程度,20分以上属较高程度。15分或以上表明该被试确实体验到了因参加考试而带来的不良反应,可以判断该被试存在考试焦虑。TAS有良好的信度和预测效度。中文版的TAS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重测信度(间隔一星期)为0.60,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6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由谢亚宁编制。该问卷包括两个维度,即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共由20个题目组成。积极维度主要反映了积极应对的表现,如“尽可能发现事物积极的方面”和“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等,消极应对条目主要反映了消极应对的方面,如“通过吸烟喝酒来解除烦恼”和“幻想奇迹出现”,消极和积极其实是相对而言的。题目1~12为积极应对方面,题目13~20为消极应对方面。问题采用四级评分制,0分代表不采用,1分表示偶尔采用,2分表示有时采用,3分表示经常采用,最高分为60分,最低分为0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重测信度(间隔一星期)为0.89。

问卷调查表请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发给学生,学生填写完,由班主任统一回收。实际发放问卷150份,实际收回105份,回收率7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95%。

(三)研究过程

1.数据收集

利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初中生进行调查,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问卷填写完统一收回。

2.数据分析

运用SPSS 16.0数据统计软件对初中生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两个量表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探讨考试焦虑与积极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以及回归分析、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等。

二、研究结果

(一)初中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分析

1.考试焦虑各个水平的检出率统计

TAS<12,为考试焦虑低程度;12≤TAS≤20,为中等程度;TAS>20,为较高程度;TAS≥15,表示存在考试焦虑。由上表可知,存在考试焦虑的被试有67人,占总体的67%,其中女生33人,男生34人;低程度的有20人,占总体的20%,其中男生14人,女生6人;中等程度的有41人,占总体的41%,高程度的有39人,占总体的39%,见表1。

2.考试焦虑总分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对性别变量和考试焦虑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知,t检验所得p>0.05,所以不同性别的考试焦虑得分无显著差异。

3.考试焦虑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对年级变量和考试焦虑总分做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上表可知,不同年级在考试焦虑上p>0.05,所以不同年级的考试焦虑得分无显著差异。

(二)初中学生应对方式情况分析

1.应对方式在男女不同性别上的差异

为探讨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在男女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对其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上表4。

由上表可知,性别在应对方式及其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上p>0.05,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性别在应对方式及其两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2.应对方式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为探讨应对方式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对年级变量与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做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5。

由上表可知,年级变量在应对方式及其两个维度上p>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年级差异。

(三)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总体的相关关系,对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做皮尔逊积差相关,结果见下表6。

由上表可知,除消极应对和考试焦虑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外,其他维度均无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呈负相关(除中等考试焦虑程度),但差异不显著。

(四)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应对方式和考试焦虑的关系,以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为自变量,考试焦虑总分为因变量进入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积极应对方式的回归系数为-0.369,p<0.05,消极应对方式的回归系数为0.662,p<0.05。这一结果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和考试焦虑总分均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三、讨论

(一)考试焦虑、应对方式总体论述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考试焦虑重度焦虑检出率为39%,而王才康[10]调查大学生的重度焦虑程度为21.8%。究其原因可能为初中生课时长,作业繁重且内容枯燥,也可能是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不成熟,抗挫折能力弱。初中生学业负担日益加重,中考竞争日趋激烈,应试教育的观念并未得到转变。

本研究中,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高于消极应对维度,这一结果说明,初中生的应对方式在总体上是积极的,大多数初中生都能用较为理性的方法应对考试焦虑。考试焦虑并未表现出性别差异,说明考试焦虑在男女生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的提倡,男女生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别在减小。考试焦虑也未表现出年级差异,说明考试焦虑在三个年级中普遍存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张畲和卢莉[11]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差异并不显著,可能由于样本量有限,且年级数量分配不合理,初一年级所占人数较多,导致不能得出较为精确的结论。

(二)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考试焦虑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考试焦虑与消极应对方式达到了显著正相关,其中高程度的考试焦虑也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一结果表明,初中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存在密切关系。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均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积极的应对方式会降低考试焦虑,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增加考试焦虑的程度,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应对方式是考试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会相对降低考试焦虑程度,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增加考试焦虑的程度。积极应对包括直接面对压力和困难、指向问题的解决、接受现实和寻求外界帮助等策略。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在考试前会积极备考,对不懂的问题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弥补自己的不足,或通过练习来减少失误,增加做题的准确性。在考试中,有信心克服难题,取得好成绩,遇到的难题也较少,因而考试焦虑的水平会较低。消极应对包括歪曲或否认事实、逃避现实,以酗酒、吸烟摆脱困境。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学生,在临考前,不认真复习,逃避困难,寻求自我解脱,自我麻醉,因而会丧失信心,在考试中遇到的难题也较多,更增加负性情绪,增加考试焦虑的程度。

四、结论

1.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考试焦虑及其各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在应对方式及其各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2.考试焦虑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高程度的考试焦虑和存在考试焦虑均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3.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积极应对方式会降低考试焦虑,而消极应对方式会增加考试焦虑。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样本发放数量有限,样本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不高,样本分配不太合理,初一学生所占人数较多。在施测过程中学生对问卷填写不认真,涂改较多,这些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二)展望

关于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日益增多,所得研究结论逐步趋向整合,国内研究基本一致。但关于二者关系的动态研究较少,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关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的动态研究,以进一步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提供指导,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考试焦虑的诊断与治疗[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0.

[2]田宝,郭德俊.自我效能感是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中介变量[J].心理科学,2004,27(2):340-343.

[3]陈树林,黄鑫.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1):42-44.

[4]韦耀阳,向光富,谭雪晴.高考生考试焦虑与自尊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品德与心理,2013(8):47-51.

[5]肖计划,许修峰. 应对方式问卷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6]谢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7]肖浩杰,李广全.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1(19):586-587.

[8]刘金同,孟宪鹏,徐清芝,张燕. 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05,9:1037-1039.

[9]王才康,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1,10:126-127.

[10]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95-97.

[11]张畲,卢莉.医学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1257-1259.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110034)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王抒文

猜你喜欢
考试焦虑应对方式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考试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