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伟++马自超++王伟杰++周容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学业集散地,集学习、娱乐、生活为一体,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向社会输入新鲜动力的源泉,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影响校园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与之息息相关的校园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各项秩序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就近五年大学生突发事件加以研究,分析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现状并找出产生的原因,使读者对当今大学生突发事件有所了解,并向有关学者研究突发事件提供一手资料。
关键词:大学生;突发事件;高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事件,2011年重庆近500名大学生抗议钓鱼岛事件、2012年南京江宁女大学生发微博自杀事件、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学生跳楼事件、2013年台湾立法院大学生静坐事件、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校庆百余名学生食物中毒事件,2014年常州大学生救落水儿童遇难事件、2014年河南大学生张琳琳失联事件、四川大学生曾利君失联事件、南京大学生高秋曦失联事件、重庆大学生高渝失联事件、山东大学生林方冠失联事件,2015年东北大学食堂中毒事件,2015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故意投毒事件等。使得社会舆论不断增加并趋于恶化。对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产生了不利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突发事件的频发期,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急剧的分化和调整,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高校作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关注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成分,不稳定的高校运转机制往往会引发恶性事件的来袭,不仅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及和损失,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舆论,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所以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研究分析有待提上日程。
一、大学生突发事件分类分级阐述
本文根据2007年8月3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由于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于突发事件的分级并不完全统一,绝大多数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将突发事件分为四级,部分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将其按三级、五级或更多级别划分。加之国家规定的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较为模糊,各地区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也存在差异,本文结合部分行政法规的分级方法和特有的大学生群体现状,将突发事件的分级按如下标准划分:
二、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总体现状及分析
根据各大网站收集整理的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数据,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共发生1338起,其中自然灾害类9起,包括地震8起,其他自然灾害1起,事故灾难类538起,包括火灾135起,车祸200起,溺水133起,触电51起,其他事故灾难19起,公共卫生事件类86起,包括食物中毒85起,其他公共卫生事件1起,社会安全事件类726起,包括被骗248起,被偷107起,打架52起,自杀225起,失踪77起,其他社会安全事件17起。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突发事件中社会安全事件发生频率最高,发生频率约占总体的54.26%。
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是否值得重视?通过整理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数据并绘制成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次数走势图(见图1.1)。 在图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118起,2011年发生147起,2012年发生122起,2013年发生192起,2014年发生242起。2015年538起。发生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次数在2012年有下降趋势,但是幅度不大,在2012到2015年的突发事件发生次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共有以下几点:1.西方腐朽落后及霸权的思想文化深入内地,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迷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注重文化输出,在一些正面的思想价值观传入的同时,某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也通过互联网技术传入我国,作为支撑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首当其冲。2.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多发引起大学生对未来目标的迷惘。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物质发展速度大于文化发展速度,使得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速度不适应,各种社会问题频发。而大学生在此时处于“三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在面对多种不健康的社会问题时,会影响他们对问题的判断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3.高校外环境复杂使大学生行为失格。大学是个比较单纯的环境,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面对如此复杂不安全的环境时,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行为。4.学校教学资源不足且不能与时俱进。这是个问题多发的时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而中国发展同样也日新月异。这时高校应紧跟时代脉搏让学生能毕业就于社会接轨,只有学生思路明确才不会有思想迷惘的问题,做到心无旁骛。与此同时,大学数量与师资力量成长不成正比,使部分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图1.1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次数走势图
近六年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来说,由于我国高校大多地处城市,地理位置较优,加之很少有诸如地震等能够影响到校园的突发事件,所以这类突发事件在校园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只有2013年、2014年四川和云南地震以及海南台风发生几起突发事件外,其余时间基本趋于平稳,而公共卫生事件类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次数则呈线性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次数基本逐年增多,但增长缓慢。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因其起因复杂、种类繁多不呈线性变化,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与发展,也成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我国,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突发事件次数的发展趋向并不关心,他们更注重这些突发事件是否有可能发生于自己家庭,以及突发事件带来的某些严重后果。通过整理近六年大学生突发事件数据并按照突发事件的分级绘制成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等级数量比例图(图2-2),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突发事件一级比例已达到整体比例的42%。如2010年6月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发生的“倒闭门”事件导致1600多名独立学院的学生强烈维权、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因虚假招生宣传造成600余名“计划外”学生上访索学历事件等。因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探索、成熟的过程时期,维权意识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思想并不完全成熟、自律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常以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与此同时不能冷静对待问题、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对于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常“束手无策”等因素,导致了突发事件的不可控性、社会安全类事件频频发生的状况。由图表可见四级突发事件比例占35%,位居第二。此外二级和三级突发事件的比例较少,分别为8%和16%。宏观分析总体数据可知,大学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结果较为极端:事件影响微小或影响巨大。
三、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局部分析
通过分析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次数走势图(图1.1),可以看出,事故灾难类和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次数较多,基本影响着总体走势,根据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事故灾难类统计表(表2-1)以及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类统计表(表2-2),可以看出,近六年,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中,车祸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最多,发生200起,占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37.2%,占总突发事件的14.9%,火灾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其次,发生135起,占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25.1%,占总突发事件的10.1%,溺水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第三,发生133起,占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24.7%,占总突发事件的9.9%,触电和其他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最少,分别发生51起和19起,分别占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9.5%和3.5%,占总突发事件的3.8%和1.4%。当今大学生真的毫无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吗?从培养大学生自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来看,我国高校基本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校园危机课等关于校园安全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自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我国高校对这种课程基本都是采用授大课、考察课的授课方式,即几十人或几百人同时上课。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难以做到全面获取学生们的反馈信息,加之由于上课人数众多,又采取考察课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用担心期末考试成绩,难免有学生在上课期间心不在焉,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教室靠后排的位置看电影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使得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校园危机课等课程形同虚设,缺乏了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完整性也存在缺陷,没有全面的涉及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突发事件,使得有些突发事件来临时,超出学生们自身的能力范围而无法应对。
近六年,社会安全事件类中,大学生被骗事件发生次数最多,发生248起,占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的34.1%,占总突发事件的18.5%,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次数其次,发生225起,占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的31.0%,占总突发事件的16.8%被偷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第三,发生107起,占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的14.7%,占总突发事件的8.0%,打架类、失踪类和其他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较少,分别发生52起、77起和17起,分别占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7.2%、10.6%和2.3%,占总突发事件的3.9%、5.8%和1.3%。产生如此之多的突发事件,除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缺陷外,往往还伴随着大学生行为上的缺陷,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高端”产品随之而来,而作为大学时代的主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攀比行为,然而为了达到攀比的目的,极易产生一些无知的行为,如北京某大一学生羡慕同学用iPhone6,偷其手机并向自己转账五万余元,最终被逮捕。另外,大学生在行为上的缺陷还体现在虚荣心上,如2015年5月11日江西省南昌市某大学偷窥同寝室学生密码盗窃被罚。除此之外,由于“90后”大学生“初入江湖”,对社会事物敏感,易冲动,导致的大学生群体事件以及大学生打架斗殴行为频繁发生,给学校和自身都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而大学生被骗事件往往是因为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通道,聚集了大量的信息。大学生面对“广袤无垠”的信息库,很难辨别是非曲直,各种信息的冲击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思维混乱、难辨真假。进而引发一些非理性的举措或沉迷于不良信息之中,也是造成突发事件的诱因。
根据收集的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数据表,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每小类每年的发生次数基本分布均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学生失联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分布不均,现将大学生失联类突发事件进行整理并绘制成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失联类突发事件柱状图(图2-3),可以发现,在2010年到2013年之间断断续续出现过两起失联类突发事件之后,在2014年大学生失联类突发事件瞬间凸显出来,并增长迅速,大学生失联类突发事件作为突发事件中的“新兴”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分析附表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原因,目前,不少社会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大肆招摇撞骗,甚至公然抢劫。而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的大学生则成了其主要的瞄准目标,而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知不觉的为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传销组织也将矛头指向大学生,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接受新鲜事物,树立人生思想阶段,开始为大学生频繁的洗脑,骗取其财物甚至是强行关押,更有甚者,某些不法分子谋取到相应利益后,为了掩饰其罪行,往往将大学生绑架或杀害处理,给学生家庭和学校都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高校还欠缺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和管理在我国,高校内大都设有校园管理规定以及保卫处机构,其中大都包含了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置办法,但是,还未有专门处理突发事件的机构,面对校园内繁多复杂的管理,校园管理规定以及保卫处机构的职责也大多在于维持校园高校各项体制的正常施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并不专业,关于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也大多为几条条款,内容简单粗略,可执行性较差,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也只是应急性的应对,甚至要依靠警方来解决,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危害后果没有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此外,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还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没有快速畅通的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及同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使有关部门不能及时的获取突发事件产生的情报信息,各处置部门和机构不能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无法及时扑灭突发事件产生的“源头”。甚至还会陷入被动,造成突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理论应用于实践”是我国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而我国高校在这一方面却大都偏重于专业的实习应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少之又少,使得我国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和应急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由于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演练流程,极易产生慌乱,甚至还会连带起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在另一方面,学生们对于安全设备的使用知识也极为匮乏,拿消防器材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使用过灭火器和消火栓。虽然有的学校在安全教育中会讲解道这类器材的使用,甚至是在同学面前演练,却并没有让学生们实际操作,造成突发事件来的临时,学生们操作慌乱,自信心缺失或者根本想不到这类器材的使用,使得各种安全设备形同虚设。
最后,我国法制的缺失也是造成突发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关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出台,而关于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也大多侧重于全社会的稳定,几乎不涉及关于大学生的突发事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只有第三十条强调了对学生的应急教育,而国务院通过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更是没有涉及到关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条例,对社会具体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也较为模糊,详细的突发事件应急标准则授权于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而各省市也大都响应国家预案,制定的法规基本侧重于社会的稳定,忽视了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重视。此外,在各大高校内部也缺少专门的关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规章。大多只是在校园管理规定中提到一些关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办法以及禁止使用容易引起突发事件物品的禁行规定,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进一步恶化的原因。总而言之,我国对于大学生突发事件还不够重视,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使得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是人才的孵化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突发事件凸现出来,给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引发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因素方方面面,将其分析并加以归类,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普遍存在着心理与行为上的缺陷,加之学校方面对大学生突发事件教育的有效性缺失,致使不能彻底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在突发事件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加强。从国家层面来讲,大学生突发事件相关的法律缺失,社会上人们对道德的放纵,也往往导致大学生突发事的发生。从近五年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在突发事件处理方面缺乏经验,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大学生单纯、不成熟的性格也往往演变出其他的突发事件兴起,正如2014年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兴起,不仅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还引发了十分严重的社会舆论,对和谐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从本文对大学生突发事件分析来看,大学生突发事件正朝着上升的趋势发展,且变得愈加复杂。大学生作为21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国家繁荣的新鲜血脉,大学生突发事件值得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1]徐海捷.高校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机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2]周兰胜.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
[3]王浩.关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J].辽宁警专学报,2010,(1).
[4]马宾.大学生突发事件成因与预警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崔丽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陈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7]娄钰华.高校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分析[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0,(3).
[8]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注解与配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9]张建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10]定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王才领,王绍让,程四俭.美国高校危机管理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此论文为2014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4BGL028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