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价值的传承性与现代性

2016-12-08 17:05李升涛�オ�
山东青年 2016年9期
关键词:现代性价值

李升涛�オ�

摘要:人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时代既有共同的价值,也有历史性的价值。古希腊和古代中国都推崇美德,以美德作为最佳生活方式,值得现代人学习。东西方文化中关于尊重人的道德价值是人的发展中共同的价值;关于等级秩序、金钱崇拜、自由个性则成为人的不同发展形态下变化的价值。当代人的发展价值应该体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要求。推动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体现社会的公平教育和机会;丰富的人的社会关系,体现平等、共享以及开放的价值;通过实践丰富人的需要特别是人的精神需要。

关键词:人的发展;价值;传承性;现代性

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时代,人的发展状态和目标追求也是不一样的。但作为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人,人的发展中既有动态的价值,也有一些不变的价值,这些价值积淀了人类的智慧,既是对人的发展的理想想象,也是对人的历史生存状态的反思。

一、人的发展价值的历史性

不同的时代由于对人的发展的目标设定不同,人的发展也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对人的发展的目标的设定又是跟理想的人和理想的社会的设定相统一。传统社会人的理想状态或者说社会的理想状态是有等级的秩序,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都有对人或者说社会的理想状态的想象和描述。在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讨论的就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一个理想的国家。他认为,理想的国家是正义的国家,一个正义的国家是有秩序的国家,每个人有他合适的位置和承担适合他天赋的任务。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由于他们各自天生的禀赋不同,要担任不同的职责。他们各自具有适合自己位置的不同的美德,统治者要具有智慧,卫士要勇敢,农夫和手艺人具备的美德是节制。在追求公义和其他一切美德中生,在追求公义和其他一切美德中死,这就是生活的最佳方式。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对国民人格和国民生活模式影响最大。儒家的“理想人格”重“践行”,儒家的个人修身之道、礼仪之道、治国之道,都不是着眼于未来的一种理想状态,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的行为规范。儒家重“人事”,儒家理论几乎都是围绕着“人事”、“人伦”展开,关注人们的关系,关注人的现世生活和生活的状态,要解决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成就理想的道德人格,儒家总是教人自己省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内圣”成就“外王”,儒家这种“济世”情怀在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儒家思想还具有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儒家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他们的理想价值“仁”以及理想人格——君子、圣人——都与物质财富的多寡和政治地位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道家的人生观总的原则是“法自然”,顺应自然而行。道家要求人要无私,因为大自然是按其故有规律运行的,大自然是无私的,人要遵循自然之道,因此人也要无私。道家要求人活着要适度,贵生贵己。《道德经》12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即求建立内在清静恬淡的生活;不为“目”,即不要追求外在贪欲的生活。老子还提出了“贵身”、“爱身”的主张,《道德经》第13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认为把宠辱看的比自身生命还重,是最大的祸害。儒家是以入世的生活态度,把道德境界视为人生的最高理想;道家的“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超越了道德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传统社会无论是道德人的设定,还是自然人的设定,还是秩序人的设定,都离不开对美德的追求,古希腊将追求美德看作是最佳的生活方式,而中国则将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看作是理想的人格模型。古代中外都将美德看作是理想的人格模型。毋庸置疑,对美德的追求是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之一,无论在任何时代,美德都是人类值得骄傲的领域。但是,对于美德的追求限定在人无法突破和超越自己的现有存在之上,人因为改变自然能力的局限性而受制于自然的力量。人的活动范围和社会关系都会因为自然的限制而局限在特定的领域。

二、人的发展价值的变与不变

人的生存和发展,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共性应该指的是人作为社会人基本生存所必须具有的价值。人的个性价值,既包括时代对人的不同要求,也包括不同民族因历史文化不同所形成的不同要求,还包括个人的追求和经历不同所坚持的不同的价值。

首先,人的发展中共有的价值。共有的价值,应该是古今中外所共同认同的价值,也应该说是不变的价值。共有的价值有哪些,首先要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人是群居动物,人是社会人,只要是人,一定是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说,马克思说,“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既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社会要成为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所需要的价值就是人应该坚持的价值。人生活在社会中,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要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无论是在以家庭为主要社会单元的东方社会,还是以集体为主要社会单元的西方社会,人和人相处的基本的价值是要遵守的。这种价值首先就是道德价值,东方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人与人相处的底线要求,也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较高要求,西方中有“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康德)的道德律的基本要求,也有“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②这种更高的要求。这种为对方着想、尊重人的道德要求,应该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价值。当然在不同民族的历史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同民族的道德要求,如东方的礼仪和等级秩序,西方尊重个人权利,民主和法的传统,各有侧重。但这种具有地域和历史文化特征的价值在一定地域和民族内具有共性,但在整个人类发展中又具有个性特点。

对于人的发展中,也有变化的价值。这些价值在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他们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局限性,或者说他们不具有现代人的发展所要求的价值。马克思谈到人的发展三形态中,“人的依赖性阶段”,“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自由个性”阶段③,每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就不一样,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在人的依赖性阶段,等级秩序、男尊女卑,等级差别的价值被认可。物的依赖性阶段,金钱崇拜、拜物教成为通行的价值。而在自由个性阶段,尊重个性自由、平等、公平才是通行的价值。当代社会,就是从物的依赖性向自由个性转化的时代,虽然尊重、平等、公正公平,是全社会所宣扬的价值,但毋庸置疑的是,现实生活中,对物的崇拜,对金钱的趋之若鹜,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的美好的价值无法抵御金钱的冲击,因为金钱当道,甚至长久的历史文化所积淀的美好价值也丧失殆尽,人类文明和修养被踩在在金钱的脚下,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自身生存面临的危机。这也可以看出,人类的精神文明并不是总能经得起岁月的冲击。这也恰恰说明,维护人类的文明和价值,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正面能量和价值。

三、 人的发展价值的当代内涵

对于人的发展,现代人有自己的理解。马克思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有着明确而丰富的表述。现代人的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三层意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身存在状态的丰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这三个方面是一个过程,它体现的是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

首先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教育和公平机会。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要依赖发达的生产力,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人的能力包括体力、智力的综合发展。不管是人的体力还是智力,都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当社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工作机会时,人的发展的程度将完全取决于人所从事的实践工作和努力程度。选择的可能性是指,在社会公平的状态下,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础教育,更进一步的教育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努力程度。有人愿意从事哲学批判,有人愿意去打鱼,有人愿意研究信息技术,在你人生的某一个特定阶段,你会主要从事一种工作,而将其他喜欢的工作作为辅助。当你意愿从事某种工作时,社会为你提供了进入这个门槛的机会。也就是说,你可以不必为了糊口而违心从事你不愿意从事的工作。至于你在你所从事的领域中做到了什么程度,看你努力的程度如何。你的努力的动力不是来自于你要挣更多的钱,不是为了基础的生活,因为社会发展到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再跟钱有关,社会为每个人的生活提供良好的基本条件。

其次,丰富的社会关系,体现了平等、共享以及开放的价值。马克思认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个人关系包括多个方面,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从交往对象上说,有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还有人与自身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包括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也包括人对自然的态度。人对自然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与人的态度,人对待自然是一种纯粹利用还是将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都是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认知程度。社会关系的存在状态与生产是一致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表现了人的文明和发展程度。人与人的交往包括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思想交往以及人际交往。人与自身的交往主要是关于人生的态度、理想、信念、修养,以及人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状态。

最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过程,这是一个面向实践开放的领域。现实的需要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了人的自身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物质性需求,也有精神性需求,既有人的生存需求,也有人的享受需求,还有人的发展性需求。对于物质性的需求来说,虽然人的欲望无限,但人自身的生理性需求和现实世界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无法承载人的不断增长的欲望。因此,人的物质性的需求受到人自身作为自然物和周围环境的共同制约。人的享受性的需求和发展性的需求除了物质方面的要求外,更多地表现为精神性的需求。精神性的需求是人们创造性的动力因素,而且它不受制于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通过精神性需求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的自身修养、文明程度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会越来越高。人的实践和人的需要是一个相互催生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催动新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就是创造并满足人自己需要的过程,这种创造是以不断满足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为目的的。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② [美]弗洛姆著,赵正国译,爱的艺术,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3月版,第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作者单位: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山东 德州 253000)

猜你喜欢
现代性价值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