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冠心病患者如何做好自我保健?
我今年65岁,患有冠心病。最近几年每年冬季心绞痛经常发作,去年冬天还发生了心肌梗死,经住院救治才脱险。请问寒冬季节冠心病患者如何做好自我保健呢?
河北 李 林
李林读者:
冬天气候寒冷,时常因寒潮侵袭而气温骤降,是心肌梗死的多发季节。这是因为环境气温骤降,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一方面,使肢体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致心肌缺氧而发生心绞痛;另一方面,儿茶酚胺增多易致冠状动脉痉挛、管腔狭窄,加上血黏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从而引起心肌梗死。
冬季,冠心病患者应从以下方面做好自我保健。
防寒保暖,适度锻炼。应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夜间如厕时注意保暖,披上衣服。早晨醒来时不要立即起床,可在被窝中活动一下身子再起床。外出晨练时注意室内外温差,防止受凉。晨练后及时擦干汗水并添加衣物。锻炼应适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活动后微出汗即可,不宜大汗淋漓。
饮食清淡,戒烟限酒。平时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进食谷类、牛奶、豆类和肉类,控制盐、糖、油的摄入量。每餐只吃八分饱,更不要暴饮暴食。尤其在节假日,切忌进食过多油腻食品。戒烟限酒,节日期间不可图一时之快而放松要求。
心态平和,生活规律。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心态平和,避免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节日期间尤应避免情绪激动。平时生活要有规律,保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应检查治疗。若出现危重症状,则应立即拨打120求救。
晨起下地脚跟痛是怎么回事?
我年过6旬,平时身体健康,一直坚持体育锻炼。最近我早晨起床刚踩下地的一瞬间总感脚跟痛,但走几步就不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辽宁 林建飞
林建飞读者:
晨起刚踩下地时即感脚跟痛,这是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状。
原来,在我们脚底足弓上有一个似弓弦的东西,将足弓拉住以保持足弓的正常结构,即足底筋膜。人在行走时足底筋膜这根“弓弦”就会被绷紧,负荷增大。在跟骨和足底筋膜交点上还有一个应力集中点,当行走或运动过量时,筋膜易撕裂。小的撕裂休息后可修复,但若损伤较重未彻底修复,就会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疼痛。
夜晚睡眠时,平躺脚不负重,筋膜处于休息状态,不感到疼痛。待晨起踩地时痛阈值低,此时突然绷紧筋膜,牵拉力虽相同,但马上会觉痛。若再走一走,即使刺激量一样,却慢慢不痛了。其实炎症依然存在,只是大脑抑制了疼痛信号。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
筋膜附着在跟骨稍前方,处于人体最下端,直立行走时负重大,易引起急慢性损伤而罹患筋膜炎。一旦确诊,应注意休息,少走路、避免长时间站立,待炎症消退后再恢复正常活动;将冰块放进水中,做成冰水混合物装入塑料袋,进行冷敷,连续敷3天后再改为热敷,或晚上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在医生指导下用红外线、超短波等物理治疗,必要时做痛点封闭。
预防足底筋膜炎症从以下几点入手:① 加强足部保健,平时运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运动时选择平地,避免在崎岖不平处行走。② 鞋袜应宽松,鞋底垫软垫,必要时将鞋垫近跟骨稍前方筋膜对立处剪一小孔,让筋膜“悬空”,不再受压。③ 晨起后先坐在床上,用手扳住前脚掌往身体方向拉,将脚尖尽量勾起来,以牵拉足底筋膜,防止刚踩地出现疼痛。
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生活上应注意什么?
我70岁,最近自觉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经化验是缺铁性贫血。生活上应注意啥呢?
吉林 刘玉清
刘玉清读者:
老年人因铁元素缺乏造成的贫血,称缺铁性贫血。其主要症状有皮肤和黏膜苍白、头晕、无力、心慌、气短、耳鸣、眼花等,病因主要有: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痔疮等引起慢性失血,铁排出过多;进食较少,致使铁在体内储备量减少;胃酸不足,胃肠消化能力减弱、胃肠功能紊乱或慢性腹泻,影响了对铁的吸收。
纠正缺铁性贫血,首先要根除病因,补充铁剂,进行饮食调理,生活上做到“三补三忌”。
补充蛋白质。蛋白质是制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老年人常有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加之若有偏食、挑食习惯,尽管摄入单味食物营养价值高,但在体内不能充分进行蛋白互补,因而不能更多合成新的必需蛋白质。故要纠正偏食、挑食习惯,做到营养平衡,粗细搭配,荤蔬兼有,适当吃些肉、鱼、奶。
补充铁质与维生素。饮食中应注意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动物血及菠菜、芹菜、荠菜、黑木耳等,以及桃、李、红枣、樱桃、葡萄干等水果。食物中的铁只有在酸性环境中由3价铁变成2价铁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维生素C不仅具有此项功能,而且本身也能促进造血功能故应多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绿叶蔬菜:番茄、青椒、豆芽、白菜、油菜等蔬菜以及山楂、柑桔、鲜枣、刺梨等水果。
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在生活中还要“三忌”:一忌茶。茶叶(尤其红茶)、咖啡和烈酒对铁有抑制作用,会显著降低铁的吸收率,故要忌饮茶。二忌食物放置过久。饭菜做好后若放置超过4小时,维生素将损失1/2,铁吸收减少1/3,故饭菜应尽量现做现吃,忌放置过久。三忌某些药物。如四环素、氢氧化铝、鞣酸、磷酸盐、钙盐等,会妨碍食物中铁的吸收,应尽量避免。
为何血糖不低也会出现“低血糖”?
我59岁,半年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在口服降糖药治疗过程中,几次出现饥饿、心慌、出冷汗等症状。开始我怀疑是低血糖,后来发作时就去测血糖,结果发现血糖并不低。请问为何血糖不低,还会出现低血糖呢?
内蒙古 陈 超
陈超读者: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饥饿心慌、出冷汗、疲乏无力、头晕手抖等症状的轻重与血糖高低基本一致。但有些患者像你一样,虽然出现饥饿等症状,测血糖发现血糖值并不低,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作“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多见于在治疗过程中的糖尿病患者,一般与进食量不够、运动量过大或用药不当等有关。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引起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释放增多。此时虽然血糖未达到低血糖标准,但患者一时难以适应。另外,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体内葡萄糖不能正常被运转到细胞内为身体所利用。尽管血糖不低,但细胞内缺乏葡萄糖,仍然会出现饥饿感、心慌等症状。
许多人可能认为只有当血糖≤2.8毫摩尔/升时,才可诊断为低血糖。其实,这个标准只是针对健康人而言。对于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低血糖,并需要及时处理。那种认为低血糖反应不是低血糖不需处理是错误的。
老年人以及有心血管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明显心慌、出汗、手抖等症状,务必及时检测血糖及心电图,在排除心脏疾患后,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以便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防止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预防低血糖反应应做好以下几点:① 服用降糖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降糖速度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② 控制饮食应循序渐进,不可“矫枉过正”。可以少吃多餐,可在两餐之间及睡前少量加餐。③ 运动不宜过量,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掌握在每周运动5天,每次运动30分钟、运动结束时身体微出汗即可。
南京农业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