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鹤庆北班榜村瓦猫工艺调研报告

2016-12-08 01:29韩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作坊

韩明

云南鹤庆北班榜村瓦猫工艺调研报告

韩明

北班榜村地理位置

瓦猫,又称降( )脊虎、镇脊虎、吉祥虎、四不像,是云南昆明、玉溪、曲靖、楚雄、文山、大理等地传统民居屋脊正中放置的陶质镇物,在当地具有辟邪镇宅、吃铁屙()金的民俗内涵,属于白族、彝族、汉族等民族共有的传统工艺品类。瓦猫通体由筒瓦基件和猫身两部分组成,多为四肢站立姿势,嘴大张,面部表情夸张,通体不施釉,颜色多为青灰色,与房瓦的颜色相一致。瓦猫生坯是用当地精泥手工捏塑而成,泥呈褐色,经入窑烧制后,成品呈青灰色。传统瓦猫主要以建筑构件的形式存在,如今瓦猫工艺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传播到全国各地。瓦猫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地民居中应用广泛,专门从事手工捏塑瓦猫的作坊主要集中在鹤庆县金墩乡赵屯公所北班榜自然村(湾宝村)。

1.北班榜村及瓦猫工艺溯源

北班榜村位于鹤庆县城南4公里的大丽线(大理-丽江)西侧,距离丽江40公里,地形属于云贵高原的小片坝区。国土面积2.23平方公里,海拔2220米,年平均气温13.10℃,年降水量966.4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有耕地345.73亩,人均耕地0.65亩;有林地1708.90亩。2012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2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45.73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29户、乡村人口537人,以汉族为主,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40%。其中农业人口527人,劳动力280人,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人数210人,其他劳动力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农民收入以种植

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为主。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63.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0元。全村有129户通自来水、通电,有10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0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8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0户。进村道路已经硬化;距离最近的车站6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公里。[1]村民较早的住宅多为土木结构住房,近年来少数富裕村民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北班榜村村貌

北班榜村瓦猫艺人信息表 制表时间:2015年7月

北班榜村瓦猫工艺是依托当地砖瓦窑业而产生的工艺品类。据当地学者母红生介绍,鹤庆县金墩乡赵屯、和邑村的村民祖祖辈辈烧砖制瓦。明代嘉靖年间建造鹤庆府城的大部分砖瓦在这里烧造,也造就了大批的泥瓦匠人。瓦猫民俗工艺伴随着制瓦业发展起来,世代相传。[2]鹤庆图书馆网站特色文化栏目《瓦猫艺人——郜金福》一文提到,鹤庆制作瓦猫的历史始于明代。[3]1969年赵屯生产大队有自办的5件砖瓦窑。当时的班榜村生产队有2件砖瓦窑,位于北班榜村北,村民中青年劳动力农闲时到砖瓦窑挣工分养家。1982年,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砖瓦窑由私人承包,如今,砖瓦业仍然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瓦猫工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并没有作为一种单独的职业存在,主要是由窑上烧窑师傅或砖瓦工人空闲时间制作,通常以鸡或者腊肉作为交换。[4]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开始有少数擅长捏制瓦猫的艺人从农民或者砖瓦工人中分离出来,专门在窑上制作瓦猫,或者在家里制作送到窑上烧制。20世纪90年代随着滇西北旅游业的发展,鹤庆瓦猫逐渐由传统建筑构件发展为一种符号性的工艺品,进入丽江、大理等旅游市场,销路扩大,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

2.艺人家庭及行业认同

目前,北班榜村的瓦猫艺人有6户。其中,郜金福与张全康的作坊规模最大,皆是全家参与生产,为瓦猫工艺专业户。其余4户,规模相对较小,为农闲时间在家制作,靠向砖窑厂出售瓦猫生坯获利。

2.1 家庭

郜金福 瓦猫艺人

张全康 瓦猫艺人

徐庆光 瓦猫艺人

郜金福的作坊为家庭作坊,瓦猫加工场所与住宅一体,其妻子、儿子、儿媳等家庭成员均在一起工作。房屋为高大气派的双层砖木结构房屋,院子十分宽敞,院内皆硬化地面,干净整洁。郜金福目前是鹤庆瓦猫的代表性人物,汉族,北班榜村人。郜1979年初中毕业后,跟父亲学了一年铁匠,后与人合伙承包了一座瓦窑,边烧窑边跟窑上师傅李源智(和邑村)学做瓦猫。两年承包期过后,开始专业制作瓦猫。随着技艺的精进,郜金福的瓦猫做得好名气也越来越大,人称“猫福”。1998年,郜金福还被云南民族学院聘请在民族美术系传授技艺。1999年6月,郜金福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2006年,郜金福被大理州人事局、大理州农业局授予“大理州乡土拔尖人才”荣誉称号。2007年,郜金福被云南省经济委员会授予“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9年4月被云南农业大学文化旅游学院聘任为客座工艺大师。现在还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郜金福的小儿子郜锦彦初中毕业之后一直跟随父亲制作瓦猫,也参与打理店面的工作。大儿子郜锦荣掌握瓦猫捏制技艺,原来也与家人一起做瓦猫,今年开始在香格里拉经商,也经营瓦猫的展示销售生意。

张全康是北班榜村瓦猫老艺人徐庆光的入赘女婿。他的瓦猫作坊为家庭式的手工作坊,也是北班榜村6户瓦猫艺人中唯一一个拥有窑炉的作坊。作坊住宅一体的房屋由混凝土预制件建成,相对简陋。张的岳父、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8人均掌握瓦猫制作技艺。徐庆光,汉族,聋哑人,已年近八旬,是北班榜村最年长的瓦猫艺人。徐年轻时做过砖瓦工和铁匠,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捏制瓦猫,曾经有20余年时间为砖窑厂做瓦猫。2004年,因为年龄原因转为在家制作瓦猫。目前仍然独自在家中制作瓦猫,品种主要是建筑用的传统型瓦猫,样式、尺寸、规格完全一致。[5]张全康,白族,和邑上庄村生人,1985年与徐庆光的二女儿结婚,入赘到徐家。年轻时做过砖瓦工,当过砖窑老板,搞过运输和客运,2007年开始转行制作瓦猫。张全康之子徐利斌,汉族,服兵役5年后,转业回家,在外打工一年。后回家与父母一起制作瓦猫,其妻子也参与瓦猫制作。

2.2 身份

郜金福与张全康两位瓦猫艺人的家庭成员在户籍属性上均属于拥有承包田的农民,但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瓦猫制作为主,对于土地耕作收入的依赖程度已经变得很小。郜金福家有2亩水田,无偿交由他人管理,生计来源依靠瓦猫销售收入,家庭经济形态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张全康的家庭则处于半工半农的状态,6口人拥有3亩水田,产出的稻米主要供给自家食用。全家一年大部分时间以制作瓦猫为主,只有小部分时间根据农时在田里耕种或收获。除此之外,像当地的大多数农户家庭一样,张全康家也饲养了少量的山鸡和家禽换取部分收入。在民族属性上,郜与张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家庭。郜金福是汉族人,娶了白族的女子为妻,儿子的民族身份是白族。张全康是白族人,入赘到汉族家庭做上门女婿,儿女的民族身份是汉族。虽然,北班榜村60%的村民为汉族,但并不说明原来瓦猫制作手艺仅掌握在汉族艺人手中。据张全康介绍,他出生的白族村和邑上庄村原来也有

制作瓦猫的师傅,只不过现在均不以此为业。

2.3 行业认同

在行业认同方面,瓦猫艺人的行业归属感很强。郜金福当初从事瓦猫行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喜欢瓦猫手艺,除了专注于捏制瓦猫之外,郜没有从事过其他行业。郜的两个儿子一度跟随父亲制作瓦猫,大儿子今年开始转行经商,也兼营瓦猫的销售业务。小儿子郜锦彦子承父业,1988年出生的他如今已经从事瓦猫制作16年。徐庆光老艺人是一位聋哑人,除了短暂的时间在迪庆做铁匠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以在砖瓦窑捏制瓦猫为业,一直到2004年因为年龄原因才转为在家捏制。笔者在徐庆光家考察时,老艺人正在院子里捏制瓦猫,虽然不能通过语言沟通,但他制作瓦猫时投入的表情以及通过手势介绍他的作品的一举一动都展现出了他对于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张全康是经过几次转行才正式进入瓦猫行业的,在身份上他认为自己是个手艺人,而且对将来瓦猫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有信心,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的立场十分坚定。张全康的儿子徐利斌,退伍军人,曾经在外打工一年。他认为,做瓦猫收入与外出打工的收入相近,但是时间上较为轻松、灵活。因此,在权衡了在外打工与在家制作瓦猫的差别之后,徐利斌2007年开始与父亲一起制作瓦猫,他对个人在瓦猫行业的发展有很多的设想和期待。

3.瓦猫制作与样式类型

3.1 制作工艺

泥料。制作瓦猫所用的泥料为“金刚泥”。郜金福作坊所用的泥料主要是从稻田三米以下土层挖出的田泥,有黄、白、黑、蓝等色,要掺上红土、细砂等成分经碾磨后才能使用。郜金福也从砖瓦窑厂购买少量的泥料,价格按车算。张全康作坊用的泥料是从丽江的鱼塘购买的,每年制作瓦猫要消耗7车泥料。张金康解释,因为水田要种稻米和苞谷,所以他制作瓦猫没有使用田泥。泥料碾磨的工序原来主要依靠畜力或人力,现在已经改由手扶车改装的碾磨机械完成,加工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捏制。制作瓦猫,没有模型,没有固定的样式,艺人依靠转盘、线弓等简易的工具,全凭借个人的经验手工捏制而成。郜金福作坊的生产计划主要是每种产品的造型依次轮换,一批一批制作。

烧窑。捏制好的瓦猫生坯,经过晾干后就可以入窑烧制了。郜金福作坊的瓦猫主要是在2公里外的砖瓦窑搭烧。他觉得一边制作瓦猫一边烧窑太辛苦,因此没有独立建窑。张全康作坊的瓦猫生坯一开始也在附近的砖瓦窑烧制,送去烧制100件瓦猫生坯,烧成后窑厂要留下50件抵扣烧窑费用。一般砖瓦窑没有捏制瓦猫的师傅,主要从瓦猫艺人手中收购瓦猫生坯烧制后与砖瓦一起销售。2012年,张全康在村外自建了一个专门烧制瓦猫的小窑,并搭建了简易的工作厂房,作为生产加工作坊。平时张全康和妻子在作坊居住。儿子徐利斌一家则在村内的住宅居住。

3.2 样式类型

最初的瓦猫作为屋脊建筑构件使用,只有一种类型。后来,随着滇西北旅游业的发展,工艺品形式的瓦猫逐渐多了起来。

传统型瓦猫。过去,鹤庆的白族、汉族传统民居的正房、偏房、门楼的屋脊上一般都有瓦猫辟邪镇灾。户主在盖房子时,会带上一只鸡到窑上请砖瓦师傅或者窑炉师傅空闲时间捏制瓦猫。每个艺人捏制的瓦猫面部表情和身体形态各异,但是均由筒瓦基件和猫身两部分组成。在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的观念不再允许制作瓦猫,立于屋脊的瓦猫也多数被砸碎了,直到1980年以后制作瓦猫和使用瓦猫的习俗才慢慢恢复了起来。在生活条件差时,大多数人家只在正房屋脊安放一只瓦猫,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在住宅所有住房屋脊都放置1只瓦猫,最多的人家有5只瓦猫立于屋脊。传统瓦猫的尺寸一般在20cm-40cm之间。安放瓦猫有固定的仪式,一般是在

新房即将竣工“合龙口”[6]的时候,房主先请阴阳先生测算吉日吉时,然后邀请亲朋好友一起举行仪式。仪式的主要内容是由建造房屋的木工师傅将瓦猫放置到屋脊正中,并用鸡血为立于屋脊的瓦猫开光。目前,北班榜村只有瓦猫老艺人徐庆光纯以捏制传统型的建筑瓦猫为主,郜金福和张全康两人的作坊则以工艺品为主,兼做传统型建筑瓦猫。

新型瓦猫。新型瓦猫主要是以工艺品形式出现的。在造型结构上,筒瓦适应家庭陈设需要,变成了平台底件,猫身部分在身体姿态、面部表情方面比传统型的建筑瓦猫表现手法更为细腻、丰富,也更为夸张。同时,也出现了多个猫体组合的瓦猫造型。郜金福的瓦猫造型创新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他最为人知的瓦猫造型是“塔猫”,即制作时先在平台基件上立多层塔状结构,再在上面塑出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猫身,数量最多时猫身能够达到60多个,称为“60头塔猫”。张全康在瓦猫创新方面的贡献主要在于其独创的“子母猫”造型,即类似于石雕中“子母狮”造型的大猫抱小猫的造型。张全康赋予了这个造型“传宗接代”的含义,很快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每年出货量1000余件。

瓦猫延伸造型。北班榜村的瓦猫艺人不仅创新了传统的瓦猫造型样式,也延伸发展出了麒麟、狮子、凤凰、金蟾以及十二生肖等造型。郜金福善于制作麒麟、凤凰、老虎、独脚虎、牛、马、和平鸽、十二生肖等样式,共计品种有200余种。郜金福介绍,这些陶塑一般用于酒店、住宅等室内陈设,“和平鸽”也被有的人家像瓦猫一样放置于屋顶,但是我们在鹤庆乃至大理的考察中并未观察到“和平鸽”放置屋顶的实例。张全康作坊还开发了子母麒麟、子母狮子等造型,一般有大、中、小三种尺寸,造型各异,品种共计30余种。张全康对瓦猫创作充满热情,也十分乐于创新造型,他表示如果有一天瓦猫没有销路了,还可以继续开发出牛等装饰摆件造型来迎合市场的需要。笔者还注意到,张全康作坊院内的花盆也是自制的瓦猫形态的花盆。

4.市场业态与制约因素

4.1 市场业态

行业变迁。文革以前,北班榜村周围砖瓦窑厂虽多,但是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瓦猫行业。民居建筑所用的瓦猫主要是瓦窑师傅应房主之请,在工作空余时间捏制。文革初期,郜金福的父亲还在制作少量的瓦猫,但是“破四旧、立四新”的政策实施以后,立于建筑屋顶的瓦猫被打碎、毁掉,瓦猫在村中基本绝迹了。1981年以后,民居屋脊放置瓦猫的习俗才逐渐得以恢复。郜金福是1979年开始制作瓦猫的,他个人的从业经历反映了瓦猫行业的发展变迁。1979年,郜金福初中毕业以后,与村里人合作承包了一座瓦窑,当时窑上师傅制作的瓦猫每年的销售量在10只至20只之间。两年后,郜金福开始专业制作瓦猫,销售量增长很快,每年能够销售500只至800只瓦猫。20世纪90年代,丽江、大理等地的旅游业得到发展,在郜金福等瓦猫艺人的努力下,工艺品型的瓦猫新造型被不断创作出来。品种增多,迎合了旅游市场的发展。郜金福的瓦猫价格也逐渐由原来的每只20元至30元上升至现在的每只100元。张全康2007年刚开始从事瓦猫行业时瓦猫价格上涨很快。张全康说,只要式样做得好,瓦窑就会争着要货。

销售业态。最早作为建筑构件的瓦猫销售方式主要是与砖瓦一起销售。工艺品类型的瓦猫兴起之后,瓦猫的销售方式也日益多样化。郜金福在离鹤庆县城2公里的大丽路边开设了名为“鹤庆瓦猫手工作坊”的店铺,面积30平方米,作坊瓦猫产品主要在店里销售。最初销售只有本地商户到店里批发瓦猫,后来随着丽江旅游的发展,以及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效应,到店里购买的客商逐渐扩大至全国各地,销售量大大增加。有的客户上门取货,有的是客户电话订货,物流发货。郜的客户中,固定的老客户占有相当的比例,也不断有新客户加入。单件瓦猫的价格主要与尺寸大小有直接关系。大的120cm高,制作时间需要5天。

小型瓦猫16cm高,每天能够制作7只。郜金福说,最近10年是瓦猫销路最好的10年,全村每年瓦猫的出货量在35000只至40000只之间。昆明、丽江、大理、剑川等外地客商的订货量占到80%以上,本地销售量不到20%。郜金福作坊的瓦猫销售量能够占到全村销货量50%的份额。在被问到如果存在一个“手工艺公平贸易组织”销售网络是否愿意加入时,他表示愿意加入该组织。

淘宝瓦猫店铺信息统计 2015年12月4日16∶00统计

张全康作坊的销售方式主要是客商到作坊上门批发采购。客户来自丽江、大理、剑川、鹤庆等地,每批订单40只、50只、80只不等。徐利斌认为,瓦猫90%的销售市场在丽江、剑川、鹤庆等旅游目的地。丽江的客户订货量最大,瓦猫已经成为丽江很多酒店、商铺的特色装饰符号。昆明的游客会自驾车上门购买瓦猫,一般数量很小。张全康家的瓦猫尺寸有14cm、40cm、80cm三种尺寸。40cm高的瓦猫销量较大。80cm高的瓦猫价格较高,销量相对较少。一般批发商的零售价格会在批发价的基础上翻倍。七月份正值雨季,是瓦猫销售的淡季。

网络销售。目前,网络销售也成为瓦猫销售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淘宝网平台上销售鹤庆瓦猫的店铺有“逃器手作器物生活馆”“ 丽江铜缘”“ 喜余生活馆”“闲鱼”“糖糖购物商城”“飘雪国际贸易”等6家。其中,两家店铺注册城市为丽江,3家店铺在西双版纳,1家店铺在北京。除闲鱼店外,其余五家均在云南,说明了瓦猫作为地域文化产品,网络销售店铺集中的旅游城市。京东网、卓越亚马逊网两大网络购物平台尚没有瓦猫销售店铺。

按店铺的规范程度综合判断,“逃器手作器物生活馆”的交易记录较为真实可信。因此,笔者以此作为个案记录瓦猫网络销售的状况。“逃器手作器物生活馆”注册城市丽江,为10年老店,店铺主营云南特色工艺品,宗旨“回归质朴,远离烦嚣”。瓦猫商品页关键词为“丽江瓦猫”“手工粗陶”“茶宠装饰摆件”“大理瓦猫”“鹤庆土陶”“辟邪镇宅”。广告语“瓦上的猫儿,丽江人民的貔貅。”商品规格:小号高约19-20cm,宽6.5-7cm,底件长8cm,宽6.5cm;中号高30-35cm,宽9.5-10cm左右,底件长10-11cm左右,宽7.5cm左右;超大号母子款高约42cm,宽约15-16cm。价格小号66元,中号95元,超大号母子瓦猫,308元。从交易记录来看,高20cm-30cm的小号中号瓦猫,价位区间为66元至98元,较受网购

群体欢迎。

“逃器手作器物生活馆”瓦猫商品30天内交易记录 2015年12月4日16:00统计

4.2 制约因素

郜金福的作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规模扩大的问题。目前,郜家作坊只有郜金福夫妇和儿子郜锦彦3人制作瓦猫,订单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郜金福表示,如果国家能够有资金等政策支持,可以把作坊规模扩大,制坯、烧窑、包装等工艺流程分别建设独立车间。郜金福的作坊现在产品的包装是用稻草、报纸、纸箱简易包装,仅能保证运输过程不被损坏,不能通过包装有效提升产品的档次和价格。张全康经营思路相对保守,目前没有扩大规模的打算,但是他的儿子徐利斌思想较为灵活,对瓦猫作坊未来发展也有一些个人的设想。徐利斌说,要赚钱的话,需要投资,现在到作坊来学习考察的学生很多,有些院校将瓦猫工艺定为必修课程,因此,可以把瓦猫作坊做成一个“民族文化体验中心”,瓦猫技艺培训和手艺体验收费服务。这样的建设投资会很大,他和父亲有这样的计划,但是这两年资金方面比较吃力。如果国家能够出资扶持,对他们的帮助会很大。

5.城镇化与瓦猫传承传播

5.1 瓦猫工艺传承

传承方式。北班榜村的瓦猫工艺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家庭传承。郜金福家祖辈都会制作瓦猫,虽然他曾经在窑上跟随和邑村的李智源师傅学过手艺,但是家传是他获得手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两个儿子郜锦荣和郜锦彦则是从他身上继承了瓦猫制作手艺。张全康是受其岳父、瓦猫老艺人徐庆光影响走上瓦猫制作道路的,其子徐利斌以及女儿、女婿也是继承了家传的手艺。

家传的局限。在北班榜村,因为瓦猫生意好,手艺“传内不传外”的观念始终潜隐地存在着,影响了瓦猫行业更大范围的发展。郜金福五年前在接受马佳采访时表示不愿意带徒弟,因为“教会徒弟,苦了师傅。”暗示徒弟学会了手艺会影响师傅的“饭碗”。在笔者采访时,郜的观念似乎有了一些改变,他说自己已经带了3个徒弟,并特别强调了自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郜锦彦提到,郜家的瓦猫作坊只有父母和他3人从事瓦猫制作,订单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尽管北班榜村雇工成本很低[7],但郜金福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坊中雇工或收徒参与瓦猫制作,最为合理的理由就是他并不希望他人到其作坊学习瓦猫手艺。张全康是个地道的乡村手艺人,没有郜金福“传承人”的称号和头衔,也明确表示技艺不传授外人。因此,虽然瓦猫市场需求很大,但是全村掌握瓦猫制作手艺的家庭只有6户。

5.2 瓦猫文化传播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大

众媒体对瓦猫关注度的提高,作为云南地域文化符号瓦猫生产集中地的北班榜村逐渐为人所知。不仅瓦猫进入了大学课堂,到北班榜村进行乡土手艺体验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郜金福和张全康的作坊都有大学生、甚至博士生进驻作坊学习研究瓦猫技艺。郜金福的作坊,有4岁的儿童体验制作瓦猫的乐趣。两年前,张全康的作坊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自重庆的设计专业女博士研究生,她根据瓦猫制作技艺设计了城市居民居家日用风格的果盘等产品,这种针对手艺进行创新的观念也对张全康创新瓦猫样式产生了一些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对郜金福、张全康等人来说,这些外来人员进驻作坊学习手艺仅仅是在进行手艺的体验,并不是因为将要从事这一行业前来拜师学艺,因此,也不会带来瓦猫手艺外传的风险。

5.3 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支撑北班榜村瓦猫工艺发展的砖瓦行业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明代建设鹤庆县城的需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城镇建设促生了瓦猫行业的产生。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进程在深层次上反映为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大分工对人口流动和聚居模式带来的深刻改变,由此使得作为传统民居建筑伴生现象的瓦猫原生文化生态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其一,作为瓦猫载体的传统民居样式发生了改变,新型住宅房屋建造追求高大、简洁的外观,传统瓦猫样式难以与之相协调。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一方面村里的常住人口在不断减少,村庄空心化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受外来观念的影响,原有民俗观念也在逐渐淡化。其二,瓦猫工艺品的热销表面上看扩大了瓦猫文化的传播区域,但同时也使得瓦猫原有民俗文化内涵面临发生转移或虚空化的风险。这一点可以从网店商家将瓦猫定位为“萌宠”、“驱魔守护者”进行广告宣传的表达诉求中得到印证。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如果一个符号的内涵发生了转移,其原有文化空间的意义系统也会受其影响。很显然,若瓦猫的原生文化生态得不到保护,其作为云南特色文化符号“源”的价值内涵将失去依托,原有的民俗内涵将沦为一个虚空的存在,其自我更新的生命力也将被消解,最终必将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ZD03),少数民族区域重点城市调研小组子项目调研报告,调研小组由董占军教授带队,成员有韩明、崔笑梅、李杨。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协左岐宏、鹤庆县文化馆段德三等人为本次调研提供了帮助。

注释:

[1]参见金墩乡人民政府2012年发布的北班榜村情信息,印象云南网:http://www.lifeyn.net/article-456769-1.html

[2]母红生.鹤庆白族瓦猫[J].今日民族,2005(6)

[3]注:关于鹤庆瓦猫的起源时间说法不一。瓦猫艺人郜金福认为有两千多年,结合村落建立历史,该说当不足信。鹤庆图书馆网:http://www.hqtsg.cn/show.php?infor_id=dc02b156ca28cff5&cid=4f91a 09b6a422042

[4]马佳.延续与创新——北班榜村瓦猫工艺的变迁[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2:147

[5]马佳.北班榜村的瓦猫——一种物质文化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云南大学,2010

[6]合龙口,即建房时屋顶两坡瓦从下向上铺,最后在屋脊会集

[7]如前所述,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90元

韩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作坊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汾酒老作坊
济南章丘区龙山镇黑陶作坊的人类学调查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老城区的作坊:手工劳作的记忆
北京市平谷区食品生产加工作坊调查
——整体水平较差,但多数作坊具有发展愿望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
大足区取缔非法电镀酸洗作坊
黑豆腐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