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祥涛 王威
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马祥涛 王威
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引入社会力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继而总结和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合作模式和实施路径,最后提出促进其发展的保障措施:推动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发展图书馆基金会组织。
公共图书馆社会力量图书馆建设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3.018
2007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召开第二届“百县馆长论坛”会议,对“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主题进行讨论[1],认为社会力量也是支撑图书馆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认识越来越受到图书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为顺利推动我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3]。由此,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图书馆学界、图书馆业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为其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为此,本文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以供参考。
长期以来,社会力量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是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4]。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和政府投入不足是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原因[5]。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公共图书馆实施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公共图书馆馆藏购书经费和对外服务成本日益增加,尤其是在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且不受地方政府重视的情况下,来自图书馆行业外部力量的支持越发显得更为重要。
借助社会力量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首先,可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中,大力助推基层图书馆、县(市)级图书馆、省级图书馆体系建设,提高文化系统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其次,引入竞争和创新机制,提高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和投入产出效率,督促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发展核心业务,有利于图书馆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第三,更好地维护公民文化权益,促进社会民主进程,鼓励社会力量助建图书馆能够保障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和社会的民主水平。
国外图书馆的兴办和建设经费来源多样,并不单纯地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而是把吸引社会力量(包括各种形式的捐款、捐书、捐物)作为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必要途径之一,其较成熟的“经费筹措”和“募资”经验可供借鉴[6]。此外,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公益捐赠机制和社会公益环境日臻完善,图书馆的社会感召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力条件。
社会力量是支撑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研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问题,首先应对社会力量进行概念范围上的界定和类型划分。参照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社会力量定义为除图书馆机构之外的能够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的各种参与主体,具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或团体、个人等力量,虽然类型不同,但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却无大小之分。
2.1 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
近年来,加强文化事业建设相继出现在党和国家的各种重大决策和政策文件中。随着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政府各级职能部门通过文化惠民政策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推波助澜。如由文化部牵头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力求建立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五级服务网络体系;由全国新闻出版署推动的“农家书屋工程”影响深远,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上万家农家书屋;20世纪末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参与的“万村书库工程”,致力于在全国2万个村建立小型图书馆[7]。
2.2 企事业单位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
当前,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日渐成熟,运行管理日渐完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日渐强烈,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资金注入到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中,俨然已成为社会力量中的重要角色。典型案例包括:飞利浦集团累计投入近800万元人民币,用于新建、扩建希望小学和图书馆;花旗集团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捐款200多万元,用于建立县级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国移动公司与教育部联合实施“中国移动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捐助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8-9]。
2.3 非营利性组织或民间团体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
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非营利性组织是政府机构和企业组织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持者,凭借其运行机制灵活、适应性强、覆盖面广等优点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尤其对贫穷边远地区的基层图书馆建设显示出了强大的支撑力。典型代表是“天下溪乡村社区图书馆援助计划”,该计划项目是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下属项目,旨在通过公共捐助以及民间教育组织的专业援助,为贫苦地区的乡村建立小型图书馆,并采购适合当地民众需求的图书、期刊和杂志[8]。同时,与国际计划、上海启明书社、美国梦想行动国际等组织开展合作,为社区和学校捐赠图书[10]。此外,“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冰心希望工程基金会”、中国捐书网、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光明日报》杂志社等机构也积极致力于推动公共图书馆建设。
2.4 个人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
个人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形式多样,既包括国内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人华侨捐赠书、钱、物,也包括个人以志愿者身份为图书馆开展的志愿服务。国内各界人士,如陕西农民陈武艺投资创办“陈武艺图书馆”,河北村民赵润明和张艳玲夫妇创办“新农村图书馆”;海外人士,如前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东方部中文负责人马大任先生发起“赠书中国计划”,石景宜、石汉基父子掀起“赠书中国”行动;个人志愿服务,如每年寒暑假期间,许多大、中、小学生应聘图书馆志愿者,以临时馆员的身份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3.1 参与独立办馆
社会力量独立建馆办馆,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参与模式与实施路径。独立建馆办馆,不仅指个人、社会团体、公司、企业等创办的纯公益性基层图书馆,如社区和街道的公益性图书馆等,也包括个人、公司、企业等兴办的经营性图书馆,如个体书社、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个人创办的图书馆,多出现于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目的在于满足农村孩子的阅读需求,培养农村孩子的阅读习惯,其运行经营和管理维护及持续发展多依赖于创办者的公益精神和无私奉献,如北大研究生李英强自2007年起在全国11个省份相继建立22家乡村图书馆,受到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重点关注,但因各种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分馆已被迫关闭;社会团体或公益组织创办图书馆,多是通过自筹资金捐助图书馆来达到援助贫困地区教育工作和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如在民政部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信德公益组织,历经十六年时间,相继在山东青州、沂源、沂水等山区建设多家公益图书馆,累计捐助图书20余万册;公司、企业捐资建设图书馆,是指一些公司、企业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支持图书馆事业发展,如飞利浦集团、花旗集团、中国移动公司。
除创办公益性图书馆之外,一些时代弄潮者意识到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和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兴起创办了民间读书社、民营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文化产业。个人兴办的读书社和民营图书馆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典型的有阮杰在西安创办的“读来换去读书社”、罗明生在昆明创办的“昆明博览读书社”、孙杰在广州创办的“每日阅读连锁店”、游峰在咸宁创办的“华中希望读书社”、潘跃勇在山东创办的“科教连锁图书馆”、左国栋在福建创办的“一分钱读书社”以及张铭在杭州创办的“音乐图书馆”等[11-12];除此之外,众多公司、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创办营利性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如中国知网、书生之家、超星、方正Apabi等机构的数字图书馆。
3.2 参与募捐助馆
随着我国公益捐助机制的日益完善和公益文化氛围的日益成熟,社会力量的捐助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建设中除政府拨款之外的重要经费来源,包括捐助资金、资源、馆舍、设备等。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一是慈善家为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捐助资金,支持图书馆建设;二是地方名人、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出于故乡情结,对当地图书馆等公益机构捐献文学作品、收藏典籍、地方文献;三是国内外各类公益性基金会组织,或与当地政府合作,或与当地村民合作,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的新建和修缮,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红十字会等组织的捐献活动。
3.3 参与运营管理
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是指在公共图书馆日常业务的运营、管理和维护中部分或全部外包给社会力量完成,由图书馆确定外包业务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并通过社会招标确定承包商。公共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引入社会力量共同管理日常事务,有助于图书馆实现业务核心化战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社会资本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大多实行的是部分业务外包,如在传统业务方面有资源采购、新书编目、上架排架、借阅流通;在读者服务方面有宣传推广活动和展览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信息系统服务方面有网站开发与维护、数据库建设与更新等;物业管理方面有馆区内的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秩序维护和设备管理等[13]。
3.4 参与合作兴馆
通过合作模式推动公共图书馆发展,主要是指民间力量与当地政府部门开展合作,共同致力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马艳霞将社会力量的合作模式细化为民办公助型、公办民助型和民办民助型,并以“健华图书馆”“爱华图书馆”“福建永定县读书社”“浙江临海市现代图书社”等实践活动为案例进行分析[11]。张赞梅以嘉兴市图书馆为例,详细介绍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企业出资,民办公助”“政府投入,公办民助”“村企联动,冠名资助”等方式[14]。在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每种单独的社会力量都面临力量单一、资金有限、资源缺乏等问题,通过民间力量与政府部门、民间力量与民间力量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够合理地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更能引发更多个人、企业、组织的全社会参与。
3.5 参与志愿服务
目前,越来越多的个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中。通过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能够有效地解决图书馆在人力成本方面的不足,扩大图书馆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和覆盖面,调动全民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志愿者属于图书馆业的编外人员,但已发展成为图书馆行业重要的补充力量。国外图书馆界引入志愿服务由来已久,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志愿服务主要包括一般性的志愿服务和专业性的志愿服务。一般性志愿服务的从事者,多为大、中、小学生,工作内容也多是简单的读者引导接待、图书借阅、维持秩序以及回答常见咨询问题等,如国家图书馆每年寒暑假期间都会在学校择优招募一些志愿者,并进行授课培训后上岗。专业性志愿服务是由公共图书馆邀请著名专家、学者组织实施的公益类讲座,讲座内容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以其专业学科背景和学识为到馆读者提供服务,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都会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到馆进行讲座,广受欢迎。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进程发展迅速,但囿于现行体制、社会氛围、基金会组织、法规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其运行和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氛围,图书馆立法保障滞后,图书馆基金会组织发展不成熟,缺乏管理体制、竞争体制和服务体制变革等问题。为此,为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顺利可持续发展,加强保障措施建设势在必行。
4.1 推动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
目前,国外很多图书馆都通过法律制度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日本《图书馆法》将法律对象调整为“公立图书馆”和“私立图书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联邦法》则规定了相应的税务政策、信贷政策和价格政策。而我国仅部分地区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明确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图书馆,如北京市政府制定《图书馆条例实施办法》、杭州市工商局推动文化领域创业等,但在国家层面尚未建立图书馆法律法规,仅是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事业等公益性事业的建设。因此,为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制定图书馆法或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法规条例,并设置专门的条款对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性质定位、法律责任、运营管理、人员与设备、扶持政策、奖励措施及评估标准做出明确规定。
4.2 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参与氛围
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既需要突破传统、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也需要建立具有强烈慈善意识和参与精神的社会氛围。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一方面要打破以往公共图书馆经费来源的单一模式,改变政府大包大揽公共服务的局面,采取鼓励、开放的政策调动和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慈善宣传和舆论导向,鼓励慈善力量融入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形成对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关注、参与和支持。
4.3 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引入社会力量,不仅仅是改变政府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经费投入方式,更是对当下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的深化变革。在管理机制方面,图书馆首先要树立开发合作的意识和理念,在经营管理中借鉴现代管理理论,顺应国家推进图书馆等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大势,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方式。在监督机制方面,构建和完善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的监督体系,严格控制服务数量,审核服务质量;要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图书馆加强监管,对其运营管理和业务活动进行扶持和指导,对于图书馆文献缺乏、设施设备陈旧、专业人员匮乏的情况,可以利用所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与人才优势提供定向帮扶[15];要加强对社会捐赠财物的管理和使用,制定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捐赠制度和审查制度。在激励机制方面,促进图书馆与社会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公众参与图书馆建设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15]。对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民间个体和志愿者,应通过物质和精神鼓励认可其公益行为;对捐献财物的公司、企业和社会组织,应重视宣传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望。
4.4 发展图书馆基金会组织
发达国家的基金会组织发展相对成熟,并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2000年美国共有基金会56600家,总资产达到4860亿美元,各种基金会和个人每年向图书馆捐款3600多万美元。我国图书馆基金会发展滞后,2003年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图书馆基金会——杭州市图书馆基金会[16]。我国应继续深化国内外图书馆基金会组织机构、运行管理、政策法律保障,特别是筹资方式、投资增值、资助对象选择及要求、监管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的研究;同时,积极与国外基金会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图书馆基金会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图书馆基金会的建立、普及与健康发展[5]。
近年来,关于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得到了政府、学界、行业机构的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在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设模式、实施路径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在导向性、广泛性和规范化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其运行和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还应推动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发展图书馆基金会组织,从而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普及和健康发展。
[1]吴林.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百县馆长论坛”会议纪要[J].新世纪图书馆,2007(6):16-17.
[2]新华网.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2)[2015-07-01].http: 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3-11/12/c_118112746.htm.
[3]新华网.国办转发《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2015-05-11)[2015-07-05].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11/c_1115249147.htm.
[4]王子舟.社会力量是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J].图书馆论坛,2009(6):42-46,57.
[5]张守卫.2000年以来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5):141-147.
[6]马艳霞.国内外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建设的特点与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6):44-50.
[7]王淼,杨玉麟.对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9(1):10-12,80.
[8]彭汪洋.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研究[J].当代图书馆,2008(3):12-16.
[9]杨玉麟.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8(1):8-11.
[10]周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外社会力量援助图书馆之考察[J].图书与情报,2008(1):16-20.
[11]马艳霞.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27-30,47.
[12]周晓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途径探讨[J].图书馆研究,2013(6):13-16.
[13]邓银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缘由、模式和激励[J].图书馆杂志,2014(2):14-19.
[14]张赞梅.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嘉兴市的实践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7):4-6.
[15]张若冰,申晓娟,李丹,等.简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4).
[16]杨军.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5):154-155.
马祥涛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助理馆员。北京,100081。
王威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管理员。北京,100081。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s of Social Powers Assisting in Public Library Construction
Ma Xiangtao,Wang We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drawing social forces into public librarianship,then sums up and probes into the cooperated mode and implemented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icipation.At last,it puts forward relevant security measures: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and policy support;creating favorable social culture and atmosphere; setting up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supervision mechanism,incentive mechanism and competition mechanism;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foundation.
Public library.Social power.Library construction.
G251
2015-07-27 编校: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