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价值自信培育路径:基于社会思潮流变下的思考*

2016-12-08 09:02冯小燕包有或
克拉玛依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青年

冯小燕 包有或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青年价值自信培育路径:基于社会思潮流变下的思考*

冯小燕包有或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青年价值自信是指青年建构于自我认可基础上的价值认定和价值信奉态度,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反映社会历史走向诉求的社会思潮之流变消解着青年的价值自觉和自信。提升青年自我效能感、建立健全青年价值自信培育路径,需要固本培元,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需要反本开新,坚定青年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需要玉琢成器,增强青年能力自信;需要知行合一,提高青年实践自信。实现青年价值自信的“四位一体”,彰显当代青年在社会建设支撑力中的应有价值。

关键词:青年;价值自信;路径;社会思潮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冯小燕,包有或.青年价值自信培育路径:基于社会思潮流变下的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3)49-53.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曾敬告青年:“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1]1百年之后,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步推进的新时期,当代青年肩负着时代挚旗者的历史使命,要勇当改革的先锋、创新的源泉。然而面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流变和多元价值观嬗变的影响,青年群体中产生了信仰动摇、前途迷茫、价值自信缺失等失范现象,因此需多方面入手提升青年自我效能意识,培育青年价值自信。

一、固本培元,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培养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民族复兴崛起的灵魂所在和文化标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认知力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认识和强烈认同,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立足中国实践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发展,坚定青年主流价值信仰。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入脑模式,锐化青年思想理论武器

当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兴盛与传播吸引着一批青年跟随者,他们质疑、动摇、反对,甚至敌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加强对我国青年实行政治思想文化渗透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主导权,创新马克思主义入脑模式。一方面,重视传统教育模式的提升,增强经典可读性和与青年的联系性,提高青年的科学理论修养。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在全社会形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氛围,通过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讲坛、经典诵读、免费阅读、赠书等方式引导青年认真阅读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打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正确辨识各种社会思潮。另一方面,借助各种现代技术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渠道,完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和教育体系。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譬如微博、微信、微讲座、微文学、微视频等方式实现“微”传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平台、易班等实现“专业”解惑,运用教育APP、开放在线课程、微课等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面和吸引力,让青年所感知、认同和接受,使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实践的自觉行动,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中的价值认同。

(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构筑青年理论自信的顶层设计

马克思主义随着人类的实践和认识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立足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升华,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构筑青年理论自信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等立足中国实践的新理论、新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新活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持续的理论动力,增强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阐释能力和指导能力。青年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会用中国理论正确看待国际国内现实问题,更加客观理性地读懂、理解中国故事,凝心聚力成为共赴“中国梦”道路上的时代挚旗者。

(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坚定青年主流价值信仰

中国改革开放路程中每一次突破,亦伴随着“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激烈交锋,吸引许多青年参与其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不会终止,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将会长期存在,企望社会思潮纯而又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如果任由错误思潮随意喧嚣,则可能会把国家推向泥潭而不能自拔。”[2]在正视社会思潮多元存在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新特点、新趋势的剖析、批判、引领、整合,汲取合理部分,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对自由市场的强调、生态主义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重新界定,等等。深刻批判错误思潮的同时理性反思争论背后映射的社会问题,在尊重差异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凝聚思想共识,引导青年群体对社会思潮作出正确选择和接纳,坚定青年对主流价值的坚定信仰。

二、反本开新,坚持传统文化为根基和社会文化发展多样化,坚定青年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当今人类文化正进入新的轴心时代,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要成为文化强国应反本开新,在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精髓的基础上,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建立既反本又开新的文化格局,实现文化转型。当代青年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承载者,必须具有对文化价值和生命力坚定的信念和信心。

(一)传承活化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的文化归属感

文化自信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蔑视传统、数典忘祖,否认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一些青年缺少传统优秀文化的滋养,抱着文化无用论的思想观念,危害极大。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和内在支撑。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刚健有为、以人为本、大公无私、舍生取义,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守诚信、崇正义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精神修为、人格塑造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影响,这种影响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效应。哈佛大学中国历史与哲学教授杜维明指出:“儒学”东亚日本、四小龙、中国大陆,越南,可能还有朝鲜的崛起表明,尽管全球趋势主要在于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但文化传统继续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强有力的影响。[3]323传承活化传统文化的精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应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熏陶下不断提升青年的文化归属感,增强青年的民族文化自信。但需注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一些社会思潮,如新儒家思想,其强调回归传统文化的态度值得肯定,但过多肯定传统文化而缺乏自我批判、过于坚持儒学中心地位等也值得警惕。

(二)弘扬和创新红色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感

淡忘过去即意味着背叛。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在不断融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红色文化、独特的中国革命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譬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今发生了许多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侮辱革命烈士、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形成所谓的“凿船党”,在这股歪曲红色文化思潮的裹挟下,很多青年不知不觉成了受害者或帮凶。弘扬和创新红色文化、资政育人,是中华民族走向自强的重要价值取向,必须要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避免老调重弹,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传承其内在宝贵的精神财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入发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万里行活动,等等。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涤荡心灵、坚定信仰,强化青年一代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三)辩证扬弃外来文化,增进青年的文化责任感

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4]141在全球化浪潮中,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冲击着中国青年思想价值观的建构,它们宣扬西方社会所谓的民主自由、宪政、“普世价值”等,用历史虚无主义手法夸大党在历史上的失误,抹黑党和社会主义,大肆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观念,尤其是西方大力输出影视作品、图书等,实现文化渗透,对我国青年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影响很大,甚至动摇了许多青年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自信。青年要意识到在“文化西方化”“文化霸权化”中应有的文化责任,必须理性地审视和科学地分析外来文化,在坚守自身文化根本和包容借鉴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吸纳创新。青年思想活跃,在鱼龙混杂的外来文化面前要有清醒的头脑,认清楚不同文化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甚至政治动机,善于分析思考和正确抉择,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优越性,真正实现青年的文化理性自省和文化自信。

三、琢玉成器,实现能力培养多样化,增强青年的能力自信

能力自信是实现青年价值自信的重要支撑,建立自信必须扎根实际、踏实作为、努力奋进,培养契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多方面能力。

(一)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明辨是非能力

许多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不够深厚,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社会现实认识也不够到位,对社会现实感觉迷茫时,容易受不怀好意的传播者影响。譬如中国决定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消息公布后,国内外各种质疑声铺天盖地,“秀肌肉论”“劳民伤财论”不断,一些青年受这些思想的蛊惑误解中国这次阅兵式真正的目的及意义。青年群体的人生经验和政治经验不足,要引导他们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多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党情以及自身实际,用理论解析实际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二)学习、研究并举,提升开拓创新能力

青年是朝气蓬勃的群体,是时代的弄潮儿,虽然青年群体差异性大,但普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国家、社会和组织要积极为青年创造学习的机会,加大硬件投入,建立奖金激励,搭建创新平台,建立健全多维教育创新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和创新氛围。青年自身要充分利用学习的机会,在学校、在岗位上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既能刻苦钻研理论,又能积极掌握技能,要大胆探索未知事物,要勇于创新拼搏,在全面深化改革浪潮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和创新的引领者。

(三)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思维运用能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的法治建设开启了新征程,通过视频直播庭审、上网公布裁判文书、公布典型案例、开展法律主题宣传活动等模式引导群众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但是中国的法治建设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在暴力恐怖刑事犯罪、经济犯罪、侵害妇女权益犯罪等方面青年犯罪仍占很大比例。国家和社会要建立预防青年犯罪机制外,青年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树立和践行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治实践等途径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积极观看法院庭审直播、阅读法律类报纸杂志、查看公布的裁判文书、旁听司法审判、参与法律问题讨论,等等。

(四)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运用能力

现今网络已经成为青年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成为他们了解各种信息和组织各项活动的重要渠道。2015年1-7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规模达到9.37亿户,同比增长7.5%,截至7月底,手机上网用户数达到8.9亿户。[5]互联网已经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因为虚拟网络传播具有超越时空、快捷、隐秘等特点,各种言论、视频等在网上传播,一些网络谣言、不雅视频、错误的社会思潮吸引青年参与其中。鉴于网络的复杂性,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减少非主流思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了解青年思想活动,对青年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在社会和校园中开展网络运用课程,提高青年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能力。

四、知行合一,增强实践育人功能,提高青年的实践自信

习近平主席曾勉励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脚踏实地投身社会实践,在知行合一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自我感悟,端正心理态度,提高精神觉悟,增长才干,真正树立青年的价值自信。只有充分发挥实践养成的培育作用,才能不断增强青年对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能力自信的情感体验和自觉实践。

(一)牢记历史使命,树立服务型实践理念

实践自信首要的是尊奉和践行实践理念的科学性和服务性,青年担当着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担,牢记使命,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当下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理念,有人认为“为人民服务”只适合于共产党员,不应强调在所有青年中推广,这是一种误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职业岗位、能力大小、职务高低不同,但都可以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实现为他人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服务型实践理念使青年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能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自身实践的价值,亦在服务他人和社会中得到价值认同和价值增值。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实践活动的人本回归

马克思认为:“在实践、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6]57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展现和实现人的全面本质与需要,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本身。在实践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目的又是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价值放至首位,展现人的本质,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青年参与社会实践能更好地正确认识现实,答疑解惑、体察疾苦、增强阅历、提高能力,尤其是要积极投身于基层熔炉的锻炼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三)推行多措并举,提升实践活动的效果

青年的实践自信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一方面,青年自身要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利用职场实践、生活实践等各种实践机会锻炼能力,在实践中深化认知、服务社会,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氛围。家庭、学校、社区、单位应该积极重视青年实践品格的养成,开展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实践活动,譬如社区服务活动、支教活动、科技下乡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等。将一般实践活动和特色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让青年认清中国实际、看清中国问题、读懂中国故事、增强社会责任感,抵制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通过所为、所见、所闻、所思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外,建立健全实践活动评价反馈体系,通过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实践活动的改善和实践效果的提升,以更好地达到实践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915(1).

[2]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EB/OL].http://theory.rmlt.com.cn/2015/0109/ 367946.shtml,2015-01-09.

[3]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7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http://www.miit.gov.cn/2n11293472/ 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6807352.ht ml,2015-08-25.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3.10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当代社会思潮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BS146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01-18

作者简介:冯小燕,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包有或,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青年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为什么要重申“党校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