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光明
古往今来,我国无论是石碑、书信,还是春联,都曾有过无字的。尽管无字,却饶有风趣。
无字汉碑
汉武帝刘彻,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登泰山封禅,在泰山玉皇顶上立下一块无字碑,称作“汉石表”。他认为自己功德无量,难以言尽,故不刊一字,任人评说。
当时的人们对此事不便评说,但后人对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却毁誉不一、褒贬各异。毛泽东著名的《沁园春·雪》一词中论及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之“汉武”,指的就是汉武帝刘彻。近人亦有诗曰:“丰碑无字摩苍穹,汉武秦皇愧记功。屹立巍巍传万代,永标岱顶填长空。”
无字书信
《宋诗纪事》中载,古代有一位书生,匆忙间把白纸误当书信寄回了家。妻子接信后,竟在原纸上回了一首情意绵绵的七绝:“碧纱窗下启缄封,一纸从头彻底空。知汝欲归情意切,相思尽在不言中。”明明是件错事,却被妻子误解得头头是道,从而成为一则妙趣横生的佳话。
现代也有一封无字信颇为有趣。郭沫若学识渊博并擅长书法,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他的笔迹。1963年,山东省郓城县城关卫生院改建时,给郭沫若寄去了一封信,请他题写院名。不久便接到郭沫若的回信,拆开一看,信封内空空如也。原来,院名已写在信封上了。
法国大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原稿交予印书馆后,其便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雨果写信询问,正文仅写了一个“ ?”。很快,编辑室回信给他,正文亦仅一个“ !”而已。不久,轰动世界文坛的《悲惨世界》便问世了。
无字春联
旧时广西一带,过年时各家贴春联有一习俗,那就是只在大门上贴两张红纸,春联上面不写一个字,称为无字春联。究其由来,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陈宏谋。
陈宏谋是广西有名的文人,退休家居后,以与乡中父老聚谈为乐。除夕将至,乡邻们纷纷登门以写春联为由索书于他,但他收到各家各户的红纸后,只是在纸的背面记上户主的姓名,并不在红纸上写一个字。当各家来取春联时,他就把原纸奉还,并说:“有字不如无字好。”这样一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说:“有事不如无事好。”
原来在广西一带,“字”与“事”谐音,人们把“字”误听为“事”,“有事”是灾祸的代名词,而“无事”则是平安之意。于是,过年贴无字春联便在很长一个时期相沿成习。
无字自传
某一宴会上,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巴尔基博士提议,每人用最简短的话写一篇《自传》。一位神情沮丧的青年交给博士的《自传》只有三个标点符号:一破折号、一感叹号与一句号。年轻人自述:“一阵横冲直撞,落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
巴尔基听后,沉思片刻,亦书三个标点符号:一顿号、一省略号和一大问号,热情勉励后生说:“青年时期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小站,道路漫长却大有希望,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