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凯+赵娜
摘 要:本文从课程、办学模式、学生、教师和科研五个方面对国际化办学进行了理论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本科院校进行了国际化办学专项调研。通过调研找到了影响河北省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因子,提出了高校国际化办学应从校领导抓起、在对职称评定中引入“国际化”指标、地方特色化办学与国际化办学并举、审慎推进课程国际化、在留学生招生与交换生外派工作中应采用“两手都要抓,但哪手好抓,就应重点抓哪手”的学生国际化方针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 教学 科研 国际化
科学运用高校国际化理论,对河北省本科院校进行了国际化办学专项调研。在调研中,实施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本次调研,对河北省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现状进行了摸底,发现了存在的若干问题。在本次调研中,共发放和回收了 10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 975份。
一、高校国际化的基本含义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国际化成为当代全球高校界的一项重大命题。对于高校国际化的含义,有不同解读,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或某所具体的大学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指导下,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与援助等活动而不断促进国际社会理解、提高国际学术地位、参与国际教育事务、促进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或趋势。它是 21世纪世界各国大学必须确立的一种新理念。”高校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办学模式、学生、教师、科研、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国际化。
二、对高校国际化各层面的理论考察及在河北省本科院校的调研结果
(一)课程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指为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全球一体化的社会与生活能力,在教学中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且所设课程均应体现全球观。这既可以给国内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又可以满足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能够与本国学生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受益。课程国际化包含课程的观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
课程观念国际化是指基于文化的多元化基础之上,树立全球一体化的课程观念,参照各国高校在课程管理规范和制度的国际标准下,使各国高校课程管理之间具有共通性和共融性;课程目标国际化是在传统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树立全球一体化的课程目标,以使学生具备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扎实和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国际素养和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课程内容国际化是指在宽泛的课程内容基础上,人文与科学教育并举,在认同文化多元的基础上培养全球一体化意识,开设应对全球一体化的课程,强化外国语教学、研究等;课程实施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强化外国语教学尤其是双语教学;课程评价国际化是指课程编制评价体系国际化的基础上,采用国际公认的、可以量化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由国际多元化的学者共同参与的、国际公认的评价机构组织实施的教育评价;课程管理国际化是指高校应按照国际惯例,重视对课程编制和评价的管理,课程管理对内法制性和规范性,对外应具有国际通用性。
在被调查人员中, 97.5%认为本校未实现课程国际化,
68.3%认为本校在现阶段没有必要进行课程国际化。对于后者,他们主要认为作为地方院校应“立足于本省,面向本省,服务于经济社会”,在社会分工中本校不承担国际化的主要职责。对课程国际化的期待,在行政职务上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即 59.6%的校领导和 68%一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希望本校应及时加强课程国际化改革,而处级干部的这一数值却较低,仅有 37%。在进一步调研中,这一数值较低的处级干部表示昀大的难点在于课程国际化的可操作性,即如何进行课程国际化,尤其在课程评价中,本校应采用的是我国而不是国际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在实际评价中目前本校根本做不到由国际多元化的学者共同参与,由国际公认的评价机构组织实施教育评价。但所有的受访者均认同课程国际化是高校发展的必然。
(二)办学模式国际化
办学模式国际化是指教育方式的国际化,主要形式有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高校合作办学、设立分校、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授权其它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等。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在国际化办学中多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
中外友好合作院校间在学分互认下的“ 2+2”、“3+1”等合作办学模式(这几种模式都是指“双校园”模式,即学习过程分别在两个校园中完成,数字分别代表在两个校园的学习年数)。“2+2”或“ 3+1”的加号前的数字代表一般本科生在国内就读的年数,加号后的数字代表该生在本科期间作为交换生被外派到境外友好合作院校进行学习的年数。本合作办学模式主要在相同或相近的专业间开展。在不涉及外方发放学历学位情况下,其为一般性高校间国际交流项目,无需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2.
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成立新的教育机构或项目。 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规定指出,我国高校可以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机构(隶属于原大学,如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或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机构(如西交利物浦大学等)等。根据协议,一般由我国高校提供土地或教育场所,对方投入资金、设备和师资等。我国高校提供基础课教师或后勤保障,完全或部分使用对方的教材和教学机制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可以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学生能够受到贴近国外教育方法的训练。目前,河北省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 2个,均为非法人的办学机构,即河北大学 -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 24个。
在被调查人员中,78.2%对中外高校间 “2+2”、“3+1”等国际交流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混淆,不清楚二者的具体差异。这在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院校中尤为突出。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语言,在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院校中教师和学生有较大的认知差。 84%的教师认为该项目的教学语言应为双语。在他们看来,教学的内容大于形式,对于重点难点应该使用学生昀便于理解的汉语讲解。然而,91%的学生认为该项目的教学语言应该单一的外国语。在他们看来,中外合作办学就应全面创建“在国内的海外留学环境”,要求教师全面按照外国高校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会学坏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教师无关。
(三)学生国际化
学生国际化是指国际大学间的学生流动,包括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本国学生前往他国就读。其中有长期留学和短期留学,前者一般是为了取得学位或因课题研究,后者则多属于校际交换或短期研修,主要在于获得文化经验和语言能力。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不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共同战略,也愈来愈成为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据统计,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 15%左右,研究生的比例高达 30%左右。在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数量和比率也开始增加。学生的跨国流动成为大学教育国际化昀明显特征和主要模式。
在被调查人员中,100%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本校学生国际化工作,尤其加强外国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但对于本科生在校期间作为交换生被校际公派留学方面,各被调查人员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 95.5%)和一线教师( 87%)积极性高,但领导干部积极性低(处级干部 69%,校领导 58%)。领导干部的主要忧虑是学生被校际公派留学期间的安全、课程对接、学分互认等问题。
(四)教师国际化
教师国际化是指高校教师的受教育背景、教学、科研等方面国际化,以及国籍构成的多元化。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实施者,是高校的灵魂。教师国际化主要通过招聘有境外留学或科研背景的人员,招聘境外专家,将本校教师以访问学者、攻读硕博士学位、共同科研等身份派往境外合作院校进行深造或参与科研,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并邀请境外专家参加,外派教师积极参与各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推进。对于提高教师国际化,金柄珉、朴泰洙等认为:“一是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教师;二是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聘请外籍教师教育专家担任教师教育机构的领导 ,聘任外籍教师任教;三是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教师 ,准教师在国内修完两年或大部分课程后 ,到国外大学就读 ,规定学生昀后一年必须到国外进行实习取得国外经历。通过国际化的教育方式 ,使教师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
在河北省本科院校的正式在编教师中,可以表述为:“外籍教师基本空白,海外留学归国教师逐步加大”。在河北省各院校中,均聘有外籍教师,但其几乎均为是非在编的外国语类专业的教师,主要从事口语等方面的外语教学。正式在编的外籍教师数量为个位数。河北省本科院校对教师学缘国际化非常重视。河北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医学院、衡水学院等诸多院校大力选派本校教师赴海外著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但受经费等影响,本项工作的选派规模受到了严重制约。在选派教师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上,青年教师高涨的热情与学校的选派规模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91%的 35岁以下的拥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有被公派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意愿。
对于访问学者项目,高校外事部门和校领导对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国家公派项目的认知度远远高于高校自主项目。在调查中发现, 82%的外事处处长和 71%的校领导只认同国家公派项目,而不认同本校与国外高校间的自主项目。 17%的外事处处长和 11.9%的校领导竟不了解在国际交流中国外高校可以免费甚至向我方付费邀请我方教师赴相关学校进行访学。
(五)科研国际化
科研国际化是指科研在人员、内容、信息、方法、设施、成果等方面进行国际化。在科研过程中,人员构成不应受地域限制,应聘请能够胜任该项科研工作的全球优秀人才;研究内容应在全球具有前沿性与前瞻性;科研信息和成果应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全球共享;科研方法和设施应具有国际先进性。
在被调查人员中,对科研国际化有高度认同感, 94.9%认为应该加强科研国际化工作。然而, 75.6%认为作为国办地方性院校的主要科研任务是服务于所在省份,即“科研本省化”,而不是科研全国化和国际化。 93%认为科研国际化是好事但力不从心。
三、河北省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对策与展望
(一)全面加强对高校领导的国际化办学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培训工作,彻底改变外事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国际化办学对河北省乃至我国高校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业务条块分割的高校里,诸多领导认为国际化办学是外事系统的事,与本人无关。然而,国际化办学是涉及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高校管理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为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首先应该对校级干部进行全面轮训,而后各校级干部再在各种主管的范围内对相应的处级干部进行全面轮训,以期在领导层全面树立国际化办学观,掌握国际化办学的方式方法。
(二)对职称评定进行改革,应及时引入“国际化”指标,如海外留学或研修经历、国际论文等。在我国相当一部分“985”院校中,职称评定已如此进行了成功改革,但在河北省尚未开展。45岁以下的教师在评定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条件中,应该增加一条,即“应拥有海外学历学位或在境外 6个月以上的研修经历”。同时,应提高国际论文的分值。为应对全球多元文化的挑战,应大力认定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的科研成果。这是河北省高校科研成果认定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三)地方特色化办学与国际化办学应同步推进。在国际上,有很多优秀院校在文化上根植本国,突出本地底蕴;在科研上立,足于本地产业,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对于欧洲人口和面积上的中小型国家的高校,其国家特色化办学与我们所说的地方特色化办学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如此而言,欧洲的众多将地方特色化办学与国际化办学成功结合的国际著名院校的成功范例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借鉴。
(四)课程国际化应逐步进行,不能一蹴而就。昀便于操作的是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各个高校应组织各专业教师团队分别对世界 500强大学的相应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研究,首先调整教学模块,而后选定与之相匹配的课程目录。在当今网络时代,各校特别是世界名校的本科课程设置信息都是公开的。因此,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翻译与对比分析工作。在课程目录选定之后,再根据需要选定教材,而后再决定教材或引进或编纂等。对于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应严格依照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现行的标准执行,在此基础上审慎采用国际标准。
(五)大力推进学生国际化,在留学生招生与交换生外派工作中应采用“两手都要抓,但哪手好抓,就应重点抓哪手”的方针。河北省各高校均愿大力招收外国留学生,但是受地理位置、办学水平、国际品牌营销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绝大多数河北省高校在外国留学生招生工作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另一方面却是本校在校生对作为交换生被校际公派国外留学的高涨热情。因此,在短时间内,河北省高校在学生国际化上应采用“以外派交换生带动外国留学生招生工作”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韩延明 论大学教育国际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2]黄建如 加入 WTO后中国高校课程国际化问题[J].集
美大学学报, 2004,5(1):22-26.
[3]李宇飞.课程国际化:开放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1):69-72.
[4]金柄珉,朴泰洙.教师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东疆学刊,2007,(7).
[5]河北省通过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 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 /approval/getbyare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