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宏霞
摘 要:口头语言的逐步发展必将丰富孩子们的思维内容,完善他们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本文从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这一现象谈起,探讨了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语言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92-1
曾经我认为对学生“说话”(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的专利,因为语文课有专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口语交际课”。而数学课,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得到均衡发展,但语言的训练却往往被忽视,造成一些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会计算,会思考,但讲不清思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维的发展。
[镜头一] “找回了5钱”
一年级下册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有这样的问题:一枝铅笔5角,小林买一枝铅笔付了1元,找回多少钱?很多学生的回答是找回了5钱。相类似的还有我今年9大,我家离学校2远,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没有把生活中的语言转化、抽象成数学语言。
[镜头二] “黑金鱼比白金鱼一共多少条”
红金鱼有24条,黑金鱼有10条,白金鱼有6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的问题是:红金鱼和黑金鱼多多少条?黑金鱼比白金鱼一共多少条?……学生对于“比”“和”这一类的数学语言未真正理解它的含义,结果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的特点,是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其实质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这一现象,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在数学课堂上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语言的平台。
一、教师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数学语言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只就需要课堂上的教师语言作为典范,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所以教师语言首先具有准确性、示范性,教师说话时必须语法规范,用词恰当,言简意明。对概念陈述时要准确规范,合乎逻辑,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讲求顺序性。虽然低年级涉及较少的概念及读法等,但仍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规范言语的表达。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分层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学习过程中抽象程度应该逐渐提高。
如:“树上还剩5个桃,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怎样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教师可以边板书题目边用数学语言分析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利用形象的肢体语言为学生提供思维模式:“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用两只手分别表示“已采”和“还剩”做合起来之状)。教师接着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找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个别学生说不完整,可由教师做示范,学生再学着表达。
二、提供机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应用数学语言
1.创设情境,激发语言表达的欲望
一年级学生刚走出无拘无束的幼儿园生活,他们生性活泼,善于表现自己,在教学中若能善于引导,将能发掘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通过各种手段策略,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趣味化,使教学富有诱惑力,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使学生有话可说。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问题,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里的小笨熊就要过生日了,小动物们纷纷做起了智慧星打算送给他,希望他能变得越来越聪明。出示情景图,你们瞧他们做得多起劲呀!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比一比,你能知道什么?创设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学生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2.采用各种形式,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盏台灯62元,买一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经过小组的讨论,学生既有机会说出自己的付钱方式,又能听到别人的想法,加深自己的印象。
(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克服“惯性”,使学生因地制宜地使用数学语言
儿童在低年级数学课中,怎样把知识变为能力,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最为重视的方面,有很多同学,在课堂中考虑问题总是“惯性”在起作用。例如:学生看到题中有“剩下”就用减,有一共……就用加法。在教学中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就减少了这类现象的发生。如:一辆玩具汽车46元,找回4元,付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弄清“找回的4元”是从“付出的钱中”找回的,也就是(?)-4=46。使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理解数学关系,解题方法就很明了了。
其实在低年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与知识的掌握同步的,它在教学中必须用许多的精力。所以平时重视这一工作,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日积月累就可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就能为今后的学习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