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西戏剧文化差异及文化精神

2016-12-07 08:11袁亮杰
理论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戏剧

袁亮杰

[摘 要]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传统,中西戏剧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体现各自独特的文化精神。通过比较中西戏剧在主题旨趣、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情感基调等方面的不同,分析对比中西戏剧的文化差异,进而印证其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精神。

[关键词]戏剧;文化差异;中西对比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21 — 02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既有对现实的客观展示,又有人物在客观环境中的主观内心状态,因而兼具叙事的客观性和抒情的主观性。同时,戏剧天生所具有的“表演”属性,让它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层面,更被称为是包含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的“第七项艺术”,是由剧本、舞台和演员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中西戏剧具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大基本体系,即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戏剧体系,和以欧洲传统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体系。从起源来看,中西戏剧都源于古老的祭祀仪式:中国戏剧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对祖先或神灵的祝颂仪式,而古希腊祭祀酒神的颂歌则被认为是西方戏剧的源头。从发展来看,中国戏剧至宋元才趋成熟,发展晚于诗歌、小说;欧洲的戏剧在很早就是一种辉煌的文体了。中西戏剧不同的发展历程,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心理,进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精神。

一、伦理精神与宗教精神

中西方戏剧的主题旨趣有根本不同。中国古典戏曲尚善,刻意将戏剧的主题拔高到道德层面,体现中国自古有之的伦理精神;西方传统戏剧尚真,通过演绎生活来表现信仰和价值追求,体现西方的宗教精神。

中国剧作家的创作理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在“道德至上”的艺术标准下,中国古典戏曲创作容易带上有色化和标签化的束缚,人物和情节的设置符合伦理规范,容易写成红脸白脸、好人坏人,树立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不在人性上深入挖掘。“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2〕(p.351)由此可见,中国戏剧的“政教意识”十分浓重,体现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和伦理精神。

西方戏剧的主题旨趣与之不同。自古希腊起,西方戏剧就建立了“揭示人类生存的矛盾性和悲剧性”这一传统,对人生和宇宙始终怀有一种强烈而执着的叩问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冲突,善与恶、灵与肉的搏斗,以及对人的灵魂的拷打,从而产生一种宗教式的震撼和敬畏。如《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等,通过揭示命运与生命尊严、神性与人性、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冲突,追问和思考人类的终极命运,体现浓重的哲学意识和宗教精神。西方戏剧以理性与信仰两大力量为支撑,大量取材于神话和宗教,通过后世的改编和演绎,不断强化宗教意识和信仰的力量,更加体现宗教精神。

二、人本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是中西方戏剧都具有的文化精神,然其含义和侧重有不同。

中国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重人伦轻自然,以仙界喻人间。元杂剧中独特的神仙道化剧,借用“神仙道化”的外壳,追求人的精神超脱与逍遥,否定人世名利对人的羁绊,体现人的价值。如《黄粱梦》、《岳阳楼》中所谓的“神仙”,其实都是穿着道服的文人。他们往往拥有超人的神奇法术,能够超越天人,超越生死,实际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元代民族压迫深重,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4〕(P.190)。这些文人在现实中压抑受挫,怀才不遇,进而重新审视社会,调整人生理想,借道家的思想和文化,在戏剧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实现另一种人生理想和价值。此外,在中国古典戏曲中,人是始终凸显的主题,在天地万物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西方人本主义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古希腊神话和悲剧中的神都具有人性,个性鲜明、活灵活现,甚至与人间女子恋爱,充满人的欲望和追求。在后来相关题材的戏剧创作中,人本主义精神贯穿其中。文艺复兴之后的戏剧宣扬“人文主义”,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塑造出了许许多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敢爱敢恨、热情奔放,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重视整体价值,强调个人要服从整体,倡导“忠孝至上”,即个人在家要“孝”,延伸到国家要“忠”。人生价值要通过“忠”来实现,科举入仕的目的就是为了忠君报国。中国古戏的主旋律是忠君,戏中的读书人都以考取功名为志向,实现人生价值,因而“赴京赶考”、“喜中状元”是很多戏的必备情节。有的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结尾处写上“皇恩浩荡”、“天子圣明”等字眼,以宣扬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而在设置结局时,往往以主人公一举夺魁,皇帝出面赐婚或表彰的形式出现,功成名就,皆大欢喜,如《香囊记》等。由此可见,作者意在宣扬“忠君”思想的目的非常明显,通过种种方式体现个人服从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

西方价值观宣扬个人的自由、平等,体现个人主义,且由来已久。希腊神话和史诗中就已产生个人主义的渊源,基督教文化也体现着个人主义色彩。“文艺复兴”之后的戏剧创作多塑造极具个人意识的人物,体现个人价值。到了19世纪,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将个人主义发挥到极致,他笔下的个人主义者们都是孤独的站在大众和常规的对立面,是集体的反对者。如在《人民公敌》中,斯多克芒是一个绝对的个人主义者,他孤身与大多数人对抗并以此寻求个人表达,宣称“少数人总是对的”。可见,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已成为一种传统,贯穿始终。

四、和谐精神

(一)表现手法: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

受舞台条件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戏剧在各自追求艺术和谐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中国传统戏剧遵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在表现手法上多以写意为主;而西方戏剧多体现出“天人二分”的特点,以写实手法为重。

中国传统戏剧是一种表现型的艺术,重写意,讲究意境营造和物我合一。中国戏曲与传统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类似,追求空灵、气韵的艺术效果,崇尚“我即自然,自然即我”的和谐统一。中国戏剧的唱词就是诗,作者通过诗来表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将客观意象和主观情感相结合,具有浓浓诗意;明代昆腔的唱腔婉转、细腻,余音绕梁,与器乐之音完美融合,达到空灵之境;戏曲舞台的陈设往往很简单,舞台空间的变化融合于演员的表演中,通过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进行象征和模拟。三五个士兵即可象征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在台上绕场一周即可表示长途跋涉等等。通过运用各种写意的表现形式,中国古典戏曲在文本、唱腔、表演等方面营造出一种和谐之境,使人物“可以疏忽千里之外,在社会的、自然地、历史的、现实的世界中自由驱驰”〔1〕(p.164)。

西方戏剧是一种再现型的艺术,受到古希腊“模仿说”的影响,追求写实、摹仿,尽量遵循“真实显现生活”的法则,从而达到艺术真实、物我分离。无论是演员的台词、动作,还是舞台、服装的设置,都尽可能地追求逼真感,如:西方话剧的台词以生活中的对话形式制造冲突,真实而有力;演员的表演以真实的生活为模仿的范本,舞台上的形体动作与生活中一样。此外,西方戏剧在场景布置、道具制作等方面精益求精,小到桌椅家具,大到战车巨轮,都要求尽可能还原现实中的物体。因而,西方传统戏剧呈现出一种高度的真实感,观看戏剧的过程仿佛就是从侧面观赏现实生活,与之相契合,达到生活与艺术的和谐。

(二)情感基调:中庸适度与悲剧精神

中西戏剧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悲剧”的理解和阐释上。受和谐精神的渲染,中国古典戏剧整体基调中庸,情感适度,没有大悲大喜;而西方传统戏剧中对悲剧的表现和刻画深刻,进而形成独特的悲剧精神,产生悲剧的美与和谐。

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崇尚自由,勇于抗争,将人类的生存困境暴露出来,通过不断的抗争彰显人的伟大价值,即使最后被打倒,被毁灭,但精神不会被征服。传统的西方悲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他们的遭遇往往是自身与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之间的抗争和冲突。然而,主人公愈想进行反抗,他们却愈陷入更加深重的悲剧泥潭当中,使斗争升级,将悲剧推向高潮;最终以相当惨烈的形式作为结局,一般是英雄主人公用生命的终结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令观众产生强烈的震撼和思索,达到艺术的和谐。

与西方戏剧不同,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剧,往往通过描写底层百姓的不幸遭遇,引起观众的无限怜悯和同情,如《窦娥冤》中的窦娥蒙冤、《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寻夫等。这样的戏剧将命运的不幸归结为命中注定,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这正体现了中国的和谐精神,即提倡中庸和克制,反对矛盾和抗争。此外,中国古戏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情节制,善于将残酷无情的人间悲剧转化为皆大欢喜的和谐盛世,往往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呈现出“大团圆”的结局。由此可见,中国戏剧的功能不在于使观众的心灵产生震撼,而是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愉悦与和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从主题旨趣、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情感基调等多方面看出中西戏剧的差异,并从中体现出中西各自独特的文化精神。由此,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中西不同文化精神的理解,进而更加深入地探求其背后的文化本质。

〔参 考 文 献〕

〔1〕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木心.文学回忆录(上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张义桂.中西古典戏剧比较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2:20-21.

〔6〕彭亚静,何云波.中西戏剧文化精神论纲〔J〕.戏剧文学,1997:43-47,55.

〔7〕陈可轩.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戏剧中的延展〔J〕.戏剧艺术,1991:113-123.

〔8〕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戏剧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