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潇阳
[摘 要]战国时期,墨家曾与儒、道并显,世称“儒墨道法”,但随后就急剧衰亡。这是先秦文明的一大损失,却也是墨家发展的必然结局。首先,随着中国大地统一进程的加快,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剧变使墨家从外部失去了生存的社会基础。其次,墨家组织、管理、实践等方面的失策和乏力直接损耗了自身力量。再次,墨家理论上的缺陷和僵化是最终导致墨家学派消亡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墨家;《墨子》;衰亡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070 — 02
墨学曾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显学,《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1〕荀子也曾感叹:“圣人隐伏,墨术行”。〔2〕而到汉武帝时期,《史记》当中对墨家开创者墨子仅在《孟子荀卿列传》末尾有24字的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3〕可见当时墨家已经式微。墨学的衰亡是先秦文化传承中的一件憾事,但从中国封建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却也是墨家学派的必然结局。
一、墨家衰亡的社会困境
(一)与新兴地主阶级龃龉
要说明墨家与新兴地主阶级意见相悖的起因,必须要从墨家的发轫讲起。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墨家在东周末秦汉前领主统治没落,地主未取得完全统治权的空隙中与儒家并存并显。”〔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原儒墨》篇中指出:“及贵族政治崩坏以后,失业之人乃有专以帮人打仗为职业之武专家,即上述所谓侠士,此等人自有其团体,自有其纪律。墨家即自此等人中出,墨子所领导之团体,即是此等团体。”〔5〕墨家弟子精于制造器械,且有深厚的物理、算学之功底,可见墨家人员必与当时大量的自由手工业者有着深刻的联系。
但是在战国后期,封建制度渐渐在各国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占据了统治地位。地主阶级从国家发展和国际争霸的需要,都迫切地要求大量劳动力从事耕战,直接为国家而非贵族服务,秦国的奖励耕战政策就是典型代表。同时,由于中国统一进程的加快,诸侯国数量的减少,国际局势渐渐明朗,各个国家为了集中力量,无不对国内要求一致和稳定。于是在各国国内,墨家这样一个纪律严明的、行动统一的、经济独立的军事学术团体就越来越和国家争霸的需求不符。况且,墨家拥有杰出的军事工艺和战争技巧,墨子曾与公输班竞技,最后“止楚攻宋”,这样一支优秀却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政治主张的军事力量如果不能为己所用,在任何统治者看来,都是不能容忍的。而在理论宣传上,墨家反对兼并战争,“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6〕这与当时诸侯国只能面临兼并或被兼并的实际情况背道而驰。
(二)自身阶级基础的丧失
上文已讲到,墨家人员有大量来自民间的自由手工业者,其政治主张也多反映小手工业者的利益诉求,当然,并非民间的手工业者都与墨家有关。但随着各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确立,也宣告了春秋战国新兴社会力量革命时代的结束。此时,新兴社会力量渐渐完成了自身的分化与调整,自由平民阶层中的少数人上升成为地主,而多数人破产了,一些做了盗贼,一些沦为奴隶,失去了原来的独立和自由地位,这就造成了墨家原本阶级基础的流失。再者,战国时代逐渐步入后期,兼并战争越打越大、越打越惨,各国无不重视并招揽有技术的手工业者为战争服务并提供较优待的环境。生活相对稳定。而且,墨家宗法大禹,苦行救世,加之对内部成员过分的“节用”要求,对新社会人们的吸引力就大大减少。
(三)封建王朝的文化政策
秦用法家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向秦始皇进言:“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7〕在思想上与法家不合颇多的墨家也在禁绝之列。秦始皇下烧书令时,民间只有医药、卜卦、农桑之类的书幸免于难,这次焚书的范围和程度非常之大,以至于在不远的西汉时,人们对于墨家已经了解无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焚书之前,墨家已经开始走向了衰败。而秦乱之后,汉朝太平,诸子百家又有过一个恢复重生的迹象,西汉前期为了恢复民生甚至采取了“黄老政治”,但很快西汉王朝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彻底断绝了墨学重生的可能。
二、墨家衰亡的组织困境
(一)领导者后继乏人
墨家的首领称“钜子”,因推崇禅让,钜子的产生实行指定制和终身制,并有着极大的权威。《庄子·天下篇》中也指出:“以钜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墨徒对钜子衷心崇拜,竭诚拥戴,无条件服从,虽死无怨。在这种制度下,钜子的才识、素质以及个人魅力等就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钜子的英明与否是影响墨派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第一代钜子墨子死后,墨家陷于“真墨”与“别墨”之争,使墨子学说未能得到真正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后继钜子几乎都不能与第一位钜子才识相当,无法承担起学派精神核心甚至权力核心的重任。第三任钜子孟胜为帮助阳城君,致使“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极大削弱了墨学的力量。第五任钜子腹?,儿子在秦杀人,在秦王有意赦免的情况下仍被他执意处死,这一事件往往被作为说明墨家纪律之严格,却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钜子对学派内部人员管控力量的式微。至于墨家中其余人员,却大都显得寂寂无闻,在清代学者孙诣让《墨子传授考》中,仅得有名有姓的墨子弟子15人,再传弟子3人,三传弟子1人,呈几何级数递减,墨派对接班人的培养的乏力,确是铁的事实。〔8〕
(二)组织分裂
墨子去世后,特别是孟胜死于阳城后,墨家学派内部组织、纪律、信念均有变化,产生了学派分化乃至内部争斗,就地域而言,东方有田襄子一派墨者,西方有“秦墨”。据《吕氏春秋·去宥》载,“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而求用,但先谢子在秦的“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故预进谗言,使“王因藏怒以待之”,使“王弗听”,致使“谢子……遂辞而行”。〔9〕这充分说明了天下墨者的分化,不仅如此,还有墨家后学活动的转型。首先,自孟胜等自杀于鲁阳后,主要制造器械、助人守城的“从事派”弟子失去了参与军事的实力而转入整理“城守”著述。其次,宣扬墨家“兼爱”“非攻”的“理论派”仍在传扬墨学但已经不能身体力行。再次,与人论战的“谈辩派”关注重心由政治论辩转移到了空言名辩。而最终的结果是:墨家钜子丧失了绝对的权威,其行义忘身、守法不越、身体力行等诸种信念发生重大变化,墨子在世时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活动方式也不复存在,墨家失去了过去那种紧密团结能搅动社会政治风云的能力和气势,加之内部分化甚至自相倾轧,墨家的社会影响力大大减弱了。
三、墨家衰亡的理论困境
(一)墨家理论的内部矛盾
首先是尚同与兼爱的矛盾。墨家门徒,甚至包括墨子在内,都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他们的居室,茅茨不剪,木椽不斫;他们用土簋土碗,食藜藿之羮和极粗的高粱饭;他们的衣服,同囚犯一样。在极为简朴的条件下,维持着内部绝大多数成员生活上的平等。但这种平等,只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在政治生活方面,却有着严重的不平等。墨家钜子,可能还包括一些高层成员,对内部成员拥有生杀之权。正是由于这种严重不平等,墨子死后不久,墨家就一分为三。这成为墨家理论中“兼爱”和“尚同”无法兼容的一个活生生的注解。
其次是节葬与明鬼的矛盾。墨家要求节葬,主张“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者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10〕却又主张敬事鬼神,尊崇尤隆。王充在《论衡·薄葬》中揭示道:“墨家之议,自违其术:其薄葬而右鬼……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
最后,是其实用主张与社会理想的矛盾。墨家是代表小生产者,自由手工业者的阶层,故而墨家特别重视实用,“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认为衣食住行、保住底线即可,确实是经济生活中的实用主义和极简主义。但其兼爱与非攻的口号在战国时代却显得是很不实用,在当时统一战争、诸侯竞夺的大潮流下没有现实基础,虽然能赢得一时之人心,但也是其太过于理想化而被抛弃。
(二)墨家理论与传统伦理的冲突
中华先民很早就生活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结构中,夏启建立第一个国家后,便建立了以宗族统治为主要特征的“家天下”,殷商时又确立了嫡亲长子继承制,西周进一步将神权、君权、族权结合起来,不仅在国家政治层面,也在百姓中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治,实行族长、家长统治。可以说,宗族观念对于当时人们来说是根深蒂固的。而墨家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相等的爱,并且对兼爱是“天之义”进行了论证。这虽然对于当时众多因战乱而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人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在社会相对稳定之后,兼爱思想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显然不及儒家有区别的爱,也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而关于“非攻”说,愈加明显的统一趋势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灭国大战更是直接对墨学政治主张的否定。
综上所述,社会环境的剧变使得墨家学派失去了经济和阶级的基础,也不能受到新兴统治力量的青睐;组织上的乏力和失策使自身失去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和团结作风;理论上的矛盾和不实导致了自身的理论困境。社会困境,组织困境,理论困境共共同将墨家推上了衰亡的道路。而遗憾的是,墨家学者本身也没有像儒、法、道那样为顺应新时代或迎合统治阶层而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变,这一方面是其理论的僵化所致,另一方面也许就是对墨者苦行救世,死不旋踵理念的注解。
〔参 考 文 献〕
〔1〕韩非子·显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69.
〔2〕荀子·成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76.
〔3〕史记·孟子荀卿列传〔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255.
〔4〕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87.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391.
〔6〕墨子·非攻(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3:198.
〔7〕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8.
〔8〕章可敦.墨家消亡原因探微〔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06):47.
〔9〕吕氏春秋·去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57.
〔10〕墨子·节葬(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3:26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