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应急气象服务体系的现代化特征——以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灾后救援气象保障为例

2016-12-07 02:40姚巍殷海涛邱旭敏
城市与减灾 2016年6期
关键词:气象预报滨海新区气象局

姚巍 殷海涛 邱旭敏

浅析应急气象服务体系的现代化特征——以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灾后救援气象保障为例

姚巍殷海涛邱旭敏

事件回顾

2015年8月12日22时51分46秒,天津市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起火,23时34分06秒发生第一次爆炸,23时34分37秒发生更剧烈的第二次爆炸。

事故中心区域东至跃进路、西至海滨高速、南至顺安仓储有限公司、北至吉运三道,面积约54万平方米。两次爆炸分别形成一个直径15米、深1.1米的月牙形小爆坑和一个直径97米、深2.7米的圆形大爆坑。

事故共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住院治疗,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截至2015年12月10日,直接经济损失约68.66亿元人民币。

爆炸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控制消除火情,全力救治伤员,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气象部门积极参与救援工作,采取紧急应急措施,为灾后救援提供应急气象保障。

应急气象保障

爆炸事故发生后,距离爆炸现场不足2公里的滨海新区气象局迅速反应,值班员于8月12日23时

姚巍,工程师,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2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先后在天津市气象台、天津市气象局减灾处从事气象预报业务、气象防灾减灾业务管理工作,现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从事应急减灾、气象观测预报和科技服务等的研究与管理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天津市气象局、滨海新区气象局等的气象服务、预报类重点项目10余项;作为负责人,编制了《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事业“十三五”规划》《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施方案》等规划、技术方案20余项;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15年8月,深入事故现场,全程参与了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气象应急保障工作。

爆炸点附近的厂房45分向新区气象局主要负责人电话报告发生爆炸及本局受影响情况,经快速核实后,新区气象局主要负责人于23时50分向天津市气象局值班局领导电话报告有关情况,并及时启动新区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Ⅰ级应急响应,工作人员迅速集结。在新区气象业务大楼受损严重的情况下,新区气象局分管领导亲自带领应急气象服务小组赶赴爆炸现场,开展气象监测工作。

市气象局值班局领导接到报告后,立即致电市政府应急办核实情况,并将最新灾况通报市局有关领导和同志,同时要求市气象台紧急制作事故区域的《天气快报》,及时报送现场应急指挥部和市应急办。8月13日凌晨1时15分,市气象局启动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Ⅰ级应急响应,相关领导率工作组赶赴新区气象局指导气象服务及应急救援。2时39分,现场应急小组移动自动气象站开始采集数据。2时40分,现场应急气象服务小组发布第1期现场气象服务快报。2时44分,市气象局向中国气象局上报重大突发事件报告。

由于爆炸现场仍然存放着大量危险化学品,爆炸产生的浓烟含有毒气体。降水、风力、风向和温度等天气条件将会对本次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产生很大影响,为确保应急气象服务准确及时,天津市气象局、滨海新区气象局采取多项综合措施,全力确保应急处置工作安全开展。从事故发生到应急处置结束,应急气象服务小组始终坚守在事故现场,截至9月14日17时,在34天的应急保障期间,市气象局共报送《气象服务专报》70期、《大气污染物扩散模拟分析报告》45期、《天气快报》320期、《应急现场服务专报》294期;滨海新区气象局报送《天气快报》95期。本次气象应急保障工作准确及时,为爆炸现场救援与危化品处置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成功经验

应急储备到位,全科目应急演练成效显著

事故发生后,滨海新区气象局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快速完成应急气象服务任务部署。1小时内启动新区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Ⅰ级应急响应;2小时内现场应急小组完成集结,携带便携式自动气象站、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以及防毒面具等必备应急物资,赶赴爆炸现场,成为第一支到达现场的应急服务保障队伍;3小时内在事故现场自动气象站搭建完成,开始实时采集天气数据,并发布第1份《应急现场服务专报》,向应急指挥部门提供及时气象实况和气象预报信息。

如此快速高效的气象应急服务响应,得益于平时开展认真细致的应急演练工作。2015年汛期前,滨海新区气象局组织开展了汛期重大天气应急演练。演练模拟滨海新区遭受暴雨、雷电、冰雹和短时大风等强天气影响,遭受重大气象灾害为天气背景,设置了停电、断网、火灾、数据恢复、灾情上报等13个演练科目,同时开通了与汉沽气象中心、大港气象中心三地视频会议系统,加强应急联动。

滨海气象保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气象服务

演练中重点对气象灾害防御预案流程,预警信号发布、升级与解除,应急响应命令发布与解除流程进行全面检验;测试了业务系统在断电、网络通信终端瘫痪的情况下,备用电源、通信设备与业务设备的运行情况。考查了气象灾害现场保障能力与业务人员的应急救灾能力。此外,演练还融入了火灾科目,将救火、疏散、逃生、救生等内容融合在演练之中,旨在加强演练真实性,提升演练效果。各部门能够按照不同科目的要求,迅速准确完成相应内容,指挥组通过视频会商系统及时汇报演练情况,领导和专家实时对分会场进行指导,演练成效在本次气象保障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创新科技助力,“云”业务系统保障气象工作正常运转

8月15日15时,由于风向变化,新区气象局处于爆炸点下风污染防控区,为保障新区气象局职工人身安全,工作人员全部撤出防控区域。预报员和气象服务人员进驻天津市气象台和胜利宾馆(塘沽地区),以新区气象局“云”业务系统为支撑,开展异地办公。

在“云”业务系统的支撑下,新区气象局业务人员通过任意一台能够上网的客户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的方式进入滨海新区“云”业务系统桌面,可以随时调取相关数据,运行各类气象业务软件,制作并发布气象预报和服务产品。“云”业务系统打破了空间限制,只要网络联到哪里,气象预报与服务就可延伸到哪里。通过“云”业务系统,气象应急保障工作实现了无缝衔接,为爆炸事故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应急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特征

应急气象服务体系是“安全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次应急气象服务经验积累,尤其是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的应急保障实践,应急气象服务体系的现代化特征可归结为制度完善、预报精准、科技创新和成效显著四个方面。

制度完善特征

制度完善是应急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指标的出发点。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开展应急气象服务的基础,主要包括完备的应急响应与联动机制、完善的应急演练机制和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

首先,应急响应与联动机制要从应急预案建设方面着手,从规范化、制度化角度,制订切实可行、能有效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提升至气象法制化建设要求的高度。此外,应急联动机制还要充分考虑联动部门的衔接,注重部门合作、资源与信息共享,从政府、社会角度,完善应急气象服务的协同应对机制。其次,应急演练是否全面到位是检验应急气象服务制度完善的重要指标,应急气象服务队伍在突发灾难面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及时精确的应急气象服务,关键在于应急演练的“真枪实弹”。最后,应急气象服务能力的评价机制是评判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推动应急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滨海新区气象局在爆炸中严重受损

预报精准特征

预报精准是应急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指标的关键点。政府和应急处置相关部门需要的是定点、定时、定量的精准气象预报,针对公众量级的气象预报,或者含有“局部”“区域性”字眼的气象预报产品,在应急气象保障中很难发挥出核心作用。制作精准气象预报的前提是需要建成布局合理、运行稳定、质量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截至目前,滨海新区气象局中尺度WRF模式可生成空间分辨率为1千米、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数值预报产品,已建成包括多普勒天气雷达、无人气象观测站、大气电场仪、GPS水汽监测站、微波辐射计、风能塔等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共建成各类自动气象观测站64套,滨海新区核心区观测站点间距小于5千米。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气象服务中,现场应急气象服务小组依托数值预报产品和综合气象观测数据,结合多年预报经验,为应急指挥部提供逐小时的预报服务产品,在“黄金72小时”救援方案、应急指挥部转移等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科技创新特征

科技创新是应急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指标的着力点。不断提升应急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是提升气象预报及时性、精准性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应急气象服务队伍建设和软硬件装备技术等方面强化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应急气象服务的有效支撑手段,科技创新是促进应急气象服务始终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持久动力。

从滨海新区气象局在本次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气象服务中获得的经验可以看出,“云”技术的成功应用,是气象业务、气象服务、现场气象应急保障工作无缝衔接的关键;无人机空中灾情收集系统的运用,为应急气象服务的精准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驻扎应急现场的气象应急保障车

成效显著特征

成效显著是应急气象服务系统现代化指标的落脚点。从制度建设到科技创新,应急气象服务最终的目的是要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取得成效。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气象部门为应急抢险救援、现场指挥部转移、防止有毒物质扩散等重大决策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气象依据,受到了事故现场总指挥天津市副市长的表扬。应急气象服务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否发挥了作用,要用其获得的成效去检验。检验指标应该从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精细化程度,以及政府认可度、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只有具备了成效显著这个特征,才能实现应急气象服务的真正价值。

几点思考

通过参与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气象服务,我们获得了应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的丰富实战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自身应急气象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突发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作为第一支到达现场的应急服务保障队伍,现场应急气象服务小组对事故现场的危险性考虑不足,为了提供更为精准的气象实况数据和预报产品,深入距离爆炸点仅50余米的地点,如果再次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二是预报的精准化程度亟须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气象服务,基本上都是针对某一地点开展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预报服务,而目前小尺度天气系统预报能力和准确程度及时间提前量,不能完全满足突发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实际需求;三是气象预报员的预报服务思路需要转变。在开展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时,气象预报员往往会存在“宁空勿漏”的心理,在预报结论把握不准时,把情况考虑得偏严重一些,为应急指挥和决策提供一些“富余量”,但有时“过度”的预报也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束语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已经一年有余,但它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突发公共事件对应急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急气象服务是应急救援处置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民生安全的重要保障,只有认真分析应急气象服务的现代化特征,查找差距和不足,才能有效提升应急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气象预报滨海新区气象局
龙江气象预报服务团队助力北京2022冬奥会
天津滨海新区 率先建立防返贫资金池
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参观黑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
天津市滨海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天津市滨海新区粮食局 创新机制加强监管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敢问天公脾气几何?——宝山气象局参观记
浅析广播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角色定位
当前气象预报服务的特点与改进策略探索
天津滨海新区“典范之声”合唱艺术节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