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赵 宁
三峡库区美丽乡村创建模式研究
张 健1赵 宁2
(1.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移民院,湖北武汉 430010)(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10)
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推动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农村环境改善和农业转型升级,响应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文章以库区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源、产业、区位、环境等要素的分析,把库区农村分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旅游主导、商贸主导和环境主导几种类型,分别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希望为库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峡库区;美丽乡村;创建模式
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三峡库区经济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既是关系到国家淡水资源库和黄金水道有效运行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库区百万移民及1 300万库区人民安稳致富的重大问题。为推动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通过优化完善,提出在生态屏障区内选择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示范[1]。
(一)美丽中国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关注“三农”问题并努力探索破解之道,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三峡库区农村地区,地域广、人口多,是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地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库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3]。而相对贫困的库区农村区域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是关系到建设美丽和谐库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建设库区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型城镇化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三峡库区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国家淡水资源库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人口集中居住,发展生态产业。建设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推动农村人口集中居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打造美丽、富裕、宜居的新型农村[4]。
(三)三峡后续规划
开展三峡后续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重点解决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问题。当前,库区正处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时期,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为助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扶持库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生态农业建设;支持库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支持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植被恢复、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5]。可将后续工作规划相关扶持措施与库区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并整合国家相关规划或专项的投入,集中资金、打造亮点,引领和示范三峡库区农村区域的发展。
(四)重庆和湖北相关政策
重庆“新特区”战略。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市情特殊,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建设三峡库区美丽乡村,是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要求,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改善三峡库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发展。湖北省“两圈一带”战略。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湖北省三峡库区地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区域、长江经济带的优先开放开发区域,担负着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维护国家淡水资源库的战略任务。建设三峡库区美丽乡村,为维护库区生态环境,推动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缩小湖北两圈经济发展差距,以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涉及213个乡镇、1 393个村、6 945个村民小组。通过梳理分析,库区农村大致分为七种类型:农业支撑型、生态保护型、城镇郊区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交通沿线型、农业聚落型。
(一)农业支撑型村庄
1.定义和特征
农业支撑型村庄是指农业优势和特色明显,未来农业发展潜力较大,能够支撑村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支撑型村庄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有明确的农业特色产业,农业优势和特色明显,特色农业已经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三是该产业为村民增收有明显效果,村民有较高的积极性继续投入;四是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6]。
2.典型村
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是柑橘生产大村,因盛产科技类、独特性、超前型的脐橙而闻名,是全镇种植最早、发展最快、产品最优的柑橘专业村,现有5 000多亩连片柑橘种植区,已形成种植规模。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 615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收入分别为2 480万元、10万元、125万元,柑橘收入1 93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比重74%,占第一产业收入比重78%,农民人均纯收入6103元。十几年来,村里柑橘品种持续更新换代,目前已打造出无污染新型柑橘园区1 300亩,其中红肉脐橙600亩、伦晚脐橙600亩、其它新品杂柑100亩。
柑橘产业作为村里主导产业,经济贡献率达到74%,为村民增收致富奠定重要基础。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 103元,高于全县5 330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鲜果需求持续增长,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有利于柑橘价格的上升,从而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和扩大集体经济规模,支撑村庄可持续发展。
3.发展策略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政府引导服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抓基地建设,突出发展基地规模农业、特色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围绕主导产业,提质升级,促进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双提升。
(2)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推动农业加工龙头企业来库区合作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政府扶持,组建企业的研发中心,加强技术支撑,提高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促进专业合作社与其配套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与村合作社的联合发展。
(3)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在产品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培育和壮大品牌,加强产品宣传,构思好的广告文案,建立地名与产品的直接联系,如秭归脐橙、巴东魔芋等,给消费者留下直观印象。
(二)生态保护型村庄
1.定义和特征
生态保护型村庄是指由于各方面原因,发展受生态环境制约较大的村庄。这种环境制约来自于主客观两个方面,一是村庄自身生态环境脆弱,经不起进一步的破坏;二是政府政策规定了环境保护要求,一般是村庄处于生态保护区范围内。
生态保护型村庄的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生态环境要求高,在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范围内或者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区范围内;二是发展方式落后,人地矛盾尖锐,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经济增长较为困难,急需转变发展方式。
2.典型村
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堡村位于三斗坪镇西北一角,三峡工程南岸坝头,被誉为三峡坝首第一村,东接新生村,南倚仙鹤观,西邻秭归茅坪,北连三峡大坝红线。村域面积6.51 km2,辖6个村民小组1 342户3 098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200多人、第三产业800多人,其它劳动人员多在外打工。该村因中堡岛而得名,历经葛洲坝、三峡工程两次移民搬迁,征地5 720亩,移民3 134人,是夷陵区最大的移民村。现有耕园地面积597亩,人均耕园地面积约0.19亩。现有的土地也是集中在少数不涉及三峡工程建设征地移民的农户手中,全村移民大部分没有土地,人地矛盾极为突出。村庄周围还有土地位于三峡大坝红线范围内,村集体没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只有少数村民临时用来种植蔬菜和经济作物维持基本生活。
中堡村是较为典型的生态保护型村庄,由于紧邻三峡大坝坝体,地质和生态要求很高,村发展建设用地极为紧张;村集体土地少、人口多,人地矛盾尖锐;无法依靠农业种植业实现村经济发展,急需转变发展方式。
3.发展策略
(1)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客观条件或政策的约束,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持续,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弱化农业产业的地位,重点向观光旅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转变。
(2)加快人口转移。借助城镇化机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扩大城镇安置容量,鼓励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大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力度,鼓励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
(3)严格保护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加强生态恢复,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人工种草等多种方式恢复植被,从而达到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目的,为产业向生态旅游观光转变创造基础条件[7]。
(三)城镇郊区型村庄
1.定义和特征
城镇郊区型村庄是指位于城镇镇区或镇区周边已经发展成为城镇的村庄,虽然名义上还是村庄建制,但是现状已经是小型城集镇。
城镇郊区型村庄的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点:村庄是所属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距城市和集镇较近,已成为或可能成为城市集镇的后备发展区;无论人口数量还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都符合集镇标准;道路、港口等工程项目或风景区、开发区等项目的建设,导致客观环境变化,村庄由于地理区位的优势吸引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逐渐具有城镇的规模和趋势。
2.典型村
秭归县茅坪镇九里村,紧邻秭归县城,交通便利,是典型的城郊结合型农村。村庄面积4.5 km2,现辖10个村民小组,1 844户,总人口4 062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138家,个体经营户500多家。三峡翻坝高速公路从九里村跨过,高速公路茅坪出入口位于九里村8组工业园附近,且有连接公路与县城对外公路建东大道相接。建东大道为九里村的主要交通干道,村内道路长3.4 km,向西可通高速公路,向东南可与省道S334相连,经三峡专用公路至宜昌,交通条件便捷。村庄已经纳入秭归县城发展范围,其中九里工业园区的九里组团位于九里村1、2、6、7、8、9组区域内,以工业用地为主,中间布置有居民点,工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加工企业,面积1.17 km2。九里村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 500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收入分别为600万元、3 500万元、4 000万元。农业主导产业为茶叶,种植面积约400亩。
九里村是典型的城集镇型村庄。翻坝高速建设和县城工业园区建设,使九里村临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凸显出来。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业居于次要地位,村庄融入城镇,成为县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发展策略
(1)产业转型。作为城镇发展附属区和后备区,此类型村庄应该主动对接城镇发展,为城市集镇服务,产业由原来的粮食作物转变为蔬菜水果种植,为城镇居民提供保障;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二、三产业为主,靠近商贸旅游区的发展餐饮、住宿、商贸等服务经济,靠近工业园区的鼓励进厂务工以及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
(2)村庄转型。承接城镇发展机遇,主动纳入城镇建设体系,逐渐完成村庄向社区、街道的转型,建立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管理模式,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
(3)身份转型。随着村庄产业非农化、生活社区化,村民的身份也同步实现市民化,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逐步消失,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到城市水平。
(四)文化传承型村庄
1.定义和特征
文化传承型村庄是指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殊人文景观的村庄,前者包括历史文化名人,流传较广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后者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等。
文化传承型村庄的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村庄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二是村庄和宗教、历史、文化名人有过重要渊源,或是其出生地,或是其长期居住地,或是其重要作品、重要人生转折点的场所,或是其晚年居所和驾鹤西归之地;三是有专门的建筑物或纪念物,如牌坊、居所、楼阁、墓碑等;四是一般有较大规模的家族,有较完整的族谱。
2.典型村
兴山县昭君镇昭君村位于兴山县城南端郊,香溪河畔,面积2.7 km2。汉时王昭君生长此村,故又名昭君村。昭君村是以展示昭君遗址遗迹和保存完好的古汉自然生态景观,展演昭君故里独特浓郁的地方文化及汉代宫廷仕女文化的首批国家AAA级旅游区,昭君村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君村也是宜昌市旅游新十景之一。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村中昭君纪念馆收藏陈列的汉唐文物均出土于昭君村,昭君书院珍藏的各种版本的古典书籍,记载了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对昭君的评价和褒扬。博大精深的文史资料,使纪念馆成为当今中国研究王昭君历史文化的中心。馆藏的名人字画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同类馆所之最。昭君别乡几千年,但村中仍保留着西汉时代的生活习俗和劳作方式,婚、丧、嫁、娶原始古朴,被专家学者誉为“绝无仅有”的汉代历史文化景观。昭君村只有300多人,大多姓王,据称皆为昭君娘家后裔。
地方政府借助王昭君这一历史名人,结合昭君文化、宫廷仕女文化、汉代乡村文化等,大打文化牌,使昔日位置偏僻的昭君村成为连接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三个黄金旅游线的重要节点,仅2012年就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成为国内知名的特色文化村。
3.发展策略
(1)文化产业先行。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农耕文化,深挖资源,借助文化平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观光旅游,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吸引资本,修缮民间博物馆、纪念碑、亭台楼阁等。
(2)加强宣传营销。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精心策划、包装产品、推出精品,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打响库区文化品牌。
(3)拓展文化消费。不断创新基于本地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周边产品销售。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五)休闲旅游型村庄
1.定义和特征
休闲旅游型村庄指景观优美、资源独特、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村庄。其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生态环境好,景观优美,村庄建筑与周边的山水环境协调一致,距离城市远近适宜,生活简单,能给人休闲放松的感觉;二是有独特的资源,或有传承完整的农耕技艺供体验,或有独特美食供品尝,或有工艺品供欣赏和购买,或有新鲜水果蔬菜供采摘;三是交通便捷,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能为游客提供必要的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服务。
2.典型村
巴南区木洞镇庙垭村位于木洞镇以东3.5 km,东靠丰盛镇沿江高速公路出口和双河口镇的茶店村,南接长坪墙院村,西接保安村,北临长江中的桃花岛。2012年全村农业产值2 0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167元。全村分为10个合作社,2012年全村总户数1 339户,总人口3 271人,其中劳动力1 596人。全村幅员面积12.5 km2,共有耕地8 056亩,其中水田1 942亩,旱地6 114亩。水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除传统粮食作物之外,村庄有果园,主要种植柑橘、枇杷、李、桃、葡萄等水果,适宜采摘。村内生态环境保持较好,山清水秀,地理位置独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有企业投资休闲观光农业,开展庙垭村水果生态农业园建设。
3.发展策略
(1)产业升级。对原有的传统种植农业改造升级,通过品种改良和引进新品种,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以设施完善为基础,以农业园建设为核心,以个体经营为支撑,打造新型休闲观光农业。
(2)市场营销。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点的推广,精心组织制作编写旅游指南、旅游交通线路图、景点标志牌;建立专业旅游网站,构筑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景区景点在线路组织、宣传促销等方面的联系与协作;通过举办旅游节、美食节等形式吸引游客。
(3)新产品开发和功能拓展。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开发新的休闲服务项目,融入教育培训功能,以农为本,农旅结合,弘扬农耕文化,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交通沿线型村庄
1.定义和特征
交通沿线型村庄是指位于重要道路沿线,或者位于道路枢纽的村庄。其特征一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地处重要的道路沿线和交通枢纽附近,尤其是国道、省道沿线或二者的交汇点附近;二是人流物流量大;三是以餐饮、住宿、商贸、物流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达,第一产业比重小并且以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四是已经成为集镇或具有成为小城镇的潜力,是人口净流入地。
2.典型村
随着沪蓉高速、沪蓉高铁等一批国家重要交通干线和其它道路的建设,原本闭塞的三峡库区部分村庄的区位交通优势得到明显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量增大,商贸、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日益繁荣,逐渐成为附近区域的人口、商贸集聚地。巴东县沿渡河镇孔堡村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农溪流域中上游,红砂河神农溪交汇处,距巴东县城(水路)22 km、巫山县城65 km、沪蓉高速进出口17 km、神农架自然保护区70 km,交通便利。村幅员面积3.5 km2,辖区五个村民小组,564户,3 258人;现有耕地400亩,林地980亩。由于位于重要的旅游交通节点,村餐饮、住宿、商贸等服务业比较活跃,产业经济多元化,以商贸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农业处从属地位,所占比重很小。作为联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圈的东西交通大动脉,未来沪蓉高速的全线通车,使孔堡村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必将成为神龙架、神农溪旅游重要游客集散中心。
3.发展策略
(1)农业为基,提升三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健全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形成完善的农村现代消费品流通网络;着力提升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水平,吸引客流驻留消费。
(2)重视规划,高标准建设。随着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考虑到未来发展趋势,村庄应制定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参照城镇标准,道路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场所建设要有超前意识。
(七)农业聚落型村庄
1.定义和特征
农业聚落型村庄是指世代以农业为主,除传统种植业外无明显优势资源的村庄。其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结构中以农业为主导,一产业内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基本没有;二是土地贫瘠、位置偏远,距离干线道路较远,交通不便;三是人口较少并且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劳动力外出就业,并且在外置业。
2.典型村
三峡库区有一部分村庄和居民点,由于没有优势产业,村经济社会发展没有起色,农业投入产出不高,仅靠农业村民收入增长不明显,低于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土地抛荒较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投入成本高,受益人群少,经济效益差。随着人口减少,村庄逐渐萧条,在所属地方发展规划中划为非投入区,日益被边缘化,是人口净流出地。针对这一类村庄,县级政府应该逐村摸底调查,除必要生活生产设施外,减少村庄大规模资金项目投入,鼓励村庄转型。
3.发展策略
(1)鼓励人口外迁。人口集聚程度越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人均成本越低。为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由地方政府在城镇发展区提供建设用地,制定土地和建房政策,鼓励农业聚落区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
(2)鼓励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发展规模农业效果显著,建议出台支持和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促进有序流转。随着人口数量减少,村庄原有建设用地可复垦为农业用地,对于农业企业大户,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率。
(3)发展规模农业。一方面通过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依靠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通过统一标准、分户生产、联合加工和销售的方式来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和整体效益。对通过农村土地流转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种养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并在项目支持、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解决生产资金短缺等问题,支持种养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表1 库区美丽乡村创建模式
结合库区美丽乡村规划工作的具体实践,综合考虑产业、区位、环境等多种要素,把美丽乡村创建归纳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旅游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环境主导型等五种类别(其中农业主导型和旅游服务型又分为两个小类,详见表1),并分别提出发展策略,希望可以为三峡库区乃至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库区农村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转型发展。
三峡库区村庄和村组成千上万,各地情况也不尽相同,不能搞一刀切,发展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应充分依托库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农业结构提档升级,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创建,推动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夯实库区的产业支撑,使依靠种植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向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服务业转变,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8],共同打造美丽库区。
[1] 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优化完善意见[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14:31-31.
[2] 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2-11-19)[2014-12-05].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2016-01-28)[2014-12-07].http://www.farmer.com.cn/uzt/ywj/gea/201601/t20160128_1176627.htm.
[4] 张健,蒋建东.库区城镇化与非自愿移民问题研究[J].人民长江,2014,45(7):106-109.
[5] 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11:16-19.
[6]牟红,李耀.基于乡村机能恢复的乡村旅游特征值选择及其开发控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2):73-79.
[7] 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6):18-22.
[8] 蒋建东,李文军,张健.三峡库区美丽乡村规划实践[J].人民长江,2016,47(9):106-109.
(责任编辑:李朝平)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Model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ZHANG Jian1ZHAO Ning2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tective barrier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is area is in a very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response to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dea of constructing Beautiful China, the government devotes to promote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mmigrants get rich, to improve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paper takes the rural area as the su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such as resources, industry,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etc, and then divides the reservoir area into 5 rural type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oriented, industrial oriented, tourism oriented, trade oriented and environment oriented.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pectively,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reservoir area.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model
F327
A
1009-8135(2016)06-0007-07
2016-09-11
张 健(1982-),男,河南商丘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移民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和产业规划。
赵 宁(1984-),女,河南信阳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和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