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与噪声对蓄电池制造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联合作用*

2016-12-07 03:04:37李霞朱长才童玲熊峰李济超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听阈频段蓄电池

李霞 朱长才 童玲 熊峰 李济超

(1.武汉科技大学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武汉 430065; 2.武昌理工学院护理学院 武汉 430223;3.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 武汉 430015)



职业健康

铅与噪声对蓄电池制造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联合作用*

李霞1朱长才1童玲2熊峰1李济超3

(1.武汉科技大学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武汉 430065; 2.武昌理工学院护理学院 武汉 430223;3.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 武汉 430015)

探讨铅与噪声对蓄电池制造作业工人的联合作用,为职业危害联合作用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依据蓄电池厂作业工人的职业史调查、环境检测和生物检测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铅与噪声联合暴露组、单纯铅暴露组、正常组,分析比较3组作业工人的听力损伤、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贫血结果。结果显示在4 000 Hz和6 000 Hz频率段,联合组听力异常率及听阈均值高于单纯铅暴露组和正常组(P<0.05),与单纯铅暴露组和正常组比较,联合组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率明显增多(P<0.05)。表明铅和噪声联合作用可增加作业者的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患病,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铅 噪声 联合作用

0 引言

噪声职业暴露除引起作业者听觉系统特异性损伤外,还可能造成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非特异性危害。铅职业暴露也可造成多个系统健康危害,长期低浓度的职业铅接触除对造血系统产生影响外[1-2],还可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3]。血铅能反映近期的铅接触情况以及体能的铅负荷和铅健康危害,是铅接触者的主要生物检测指标[4]。车间空气中铅浓度超标是血铅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5]。

蓄电池行业广泛存在铅和噪声联合暴露情况,其联合暴露对工人的健康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选择蓄电池厂同时接触噪声和铅的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境检测、生物监测和健康监护指标的调查分析,评价噪声和铅联合暴露的健康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甲、乙两个蓄电池厂的男性工人为研究总体,通过接触评价将研究总体分为联合暴露组(噪声和铅暴露均超标)、高铅暴露组(仅铅浓度超标)和正常组(噪声和铅暴露均不超标)3组作业工人。根据年龄、性别匹配原则分别随机抽取46例联合组、70例高铅组、67例对照组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联合暴露组对象主要来自焊接、分片岗位;高铅暴露组对象主要来自质检、组装岗位;正常组对象主要来自封胶、包装岗位。研究对象均未佩戴口罩和耳塞,无脑外伤、药物性耳聋等疾病史。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拟的《铅和噪声联合暴露职业人群健康调查表》,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特征(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等)、职业史(工种、工龄、防护措施等)、环境检测(铅、噪声测定等)、疾病史(现有症状、曾患疾病、用药史等)、健康体检(听力测定、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体检)。采用一对一访谈、资料阅读、环境调查、医学体检等方式收集资料。

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T 160.10—2004),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德国耶拿ZEEnit700P),测定计算职业环境中空气铅8 h加权质量浓度,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中的PC-TWA比较,铅尘≥0.05 mg/m3、铅烟≥0.03 mg/m3为超标。依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使用AWA6218B型噪声分析仪,测定职业环境中的等效连续A声级噪声强度,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进行比较,8 h等效连续A声级≥85 dB为噪声超标。

采用GSIl61双通道诊断型听力计,在本底噪声小于30 dB(A)的隔音室中测试研究对象的听力,按照《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进行听力损伤判断和年龄修正。语频包括500,1 000,2 000 Hz;高频包括3 000,4 000,6 000 Hz。语频听力>25 dB、高频听力>40 dB诊断为听力异常。依据《血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20—1996),检测研究对象全血铅质量浓度,根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 37—2002),当血铅>400 μg/L为超标。采用吉林维尔WD-3000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研究对象的血红蛋白,成年男性低于120 g/L、成年女性低于110 g/L诊断为贫血。

1.3 资料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e3.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平行检错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年龄、工龄比较

联合组、高铅组、正常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0.30±7.66,38.60±7.14,36.55±8.19岁,平均工龄分别为4.49±2.30,4.18±2.25,3.78±4.21年,3组对象年龄、工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铅和噪声职业暴露水平

蓄电池厂铅危害主要来源于和膏、涂片、分刷片、包片过程中产生的铅尘及焊接、熔铅、铸片过程中产生的铅烟。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进行采样。甲厂设置20个铅尘和12个铅烟采样点,乙厂设置7个铅尘和7个铅烟采样点。两厂的铅超标率达71.74%,甲、乙厂铅超标率分别为75%,64.29%。

蓄电池厂噪声主要来源于熔铅、铸片和分片作业。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进行噪声检测。甲、乙厂分别检测了熔炉、铸片机、分片机3个点的噪声。两厂的噪声超标率达50%,甲、乙厂噪声监测超标率分别为33.33%,66.67%。

噪声检测结果见表1,联合组噪声强度明显高于高铅组和对照组。3组对象噪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调查183人血铅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见表1),与韩振华等[6]研究一致。联合组和高铅组的血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研究对象血铅水平和环境噪声强度

2.3 研究对象的听力检测结果

不同频率听力异常率和听阈水平分别见表2,3所示。结果显示,3组对象在500,1 000,2 000和3 000 Hz频段处的听力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 000和6 000 Hz频段处听力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作业工人语频段(500~2 000 Hz)的平均听阈在正常范围,在3 000 Hz频率联合组比正常听阈25 dB稍提高,其余两组工人3 000 Hz频率段的平均听阈正常。3组工人听力均值在语频段和3 000 Hz频率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高频听阈均值提高,且频率越高听阈提高值越大,均值高频段听力损失呈“”型,而其余两组高频段听力损失图呈“V”型。3组对象听阈在4 000和6 000 Hz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3组研究对象的不同频率听力异常率

表3 3组研究对象不同频率的听阈水平

2.4 研究对象的其他健康损害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乏力、记忆力减退、头晕、头痛、失眠。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口中金属味、腹绞痛。贫血、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比较见表4,联合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患病率明显高于高血铅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3组对象健康损害相关症状分析结果

3 讨论

近年来,职业性铅和职业性噪声联合暴露引起广泛关注。李南春等[7]报道铅和噪声联合作用主要表现为高频听力损伤,表明了神经性化学毒物和噪声联合作用对工人听力损伤的相加作用。张铭强等[8]调查了某炼铁厂炉前工铅烟与噪声对听力的联合影响,提示铅烟与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有协同作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接触铅和高噪声的工人比单纯接触铅和正常组工人在4 000和6 000 Hz频率段的听力异常率明显增多,接触铅和高噪声的工人比单纯接触铅和正常组工人在4 000和6 000 Hz频率段的听阈明显提高,铅和噪声联合作用组工人高频段听力损失图呈现“”型,单纯铅暴露组听力损失图呈“V”型。因此,铅和噪声联合作用可加重作业工人高频段听力损害。另外,铅和噪声联合暴露的工人比单纯接触铅和正常组工人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明显增多。由于长期的铅和噪声职业暴露均可引起暴露者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因此铅和噪声联合组的作业工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危害可出现增强效应。

4 建议

本研究提示铅和噪声联合作用导致作业工人听觉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健康损害增强。虽然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职业性铅和噪声联合暴露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联合暴露的健康管理。

(1)通过进一步流行病学研究,寻求联合暴露的剂量反应关系,修订联合暴露情况下的职业卫生限值标准,保护作业者的身心健康。

(2)在执行现有职业卫生标准情况下,加强劳动者健康教育[9]和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10-12]。国外学者对铅接触者做了一项研究[13],改变他们卫生观念和个人卫生习惯,比如餐前用肥皂洗手、工作后洗澡、每天换洗工作服等,尽管空气中铅浓度没有变化,但作业者血铅水平明显下降(P<0.01),说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自我保护的重点。

(3)增加对联合作用劳动者健康监护密度,早期发现高频听力损伤和其他职业性病损的,采取早脱离作业、驱铅治疗、环境治理等有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铅与噪声联合作用健康损害。

[1]熊亚.环境铅接触对健康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2,9(9):49-53.

[2]彭珊茁,张春生,王朝和,等.职业接触铅工人血细胞参数变化的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2,20(5):334-335.[3]HIARLA M,KOSKAA H,YOSHIDA T.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lead 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mong lead-exposed workers[J].Industrial Health,2004,42(4):431-434.

[4]郑星泉.1981—1998年我国女性成人血中铅镉水平变化[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18(6):332-334.

[5]虞敏,周金鹏,李倩兰.某蓄电池厂铅作业男工血铅、尿铅及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27(16):1806-1809.

[6]韩振华,刘树利.北京长辛店地区233例儿童血铅检测结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7):719-720.

[7]李南春,陈瑞梅,李照亮,等.铅和噪声联合作用对听力损伤的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5):1926-1928.

[8]张铭强,张天尧,王建平,等.铅烟与噪声对听力损伤的联合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7,23(5):261-264.

[9]NOMURA K,NAKAO M,YANO E.Hearing los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and occupational noise exposure in a japanese metal working company[J].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Health,2005,78(3):178-184.

[10]CHUANG HY,LEE ML,CHAP KY,et a1.Relationship of blood lead levels to personal hygiene habits in lead battery.workers:Taiwan,1991—1997[J].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1999, 35(6):595-603.

[11]LAI J S,WU T N,LIOU S H,et a1.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bient lead and blood lead among lead battery workers[J].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Health,1997,69(4):295-300.

[12]HO S F,SAM C T,EMBI G B.Lead exposure in the lead-acid storage battery manufacturing and PVC compounding industries[J].Occupational Medicine,1998,48(6):369-373.

[13]LORMPHONGS S,MORIOKA I,MIYAI N,et al.Occup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lead poisoning of workers in a battery manufacturing plant in Thailand[J].Industrial Health,2004, 42(4):440-445.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Lead and Noise Exposure on Battery Workers Health

LI Xia1ZHU Changcai1TONG Ling2XIONG Feng1LI Jichao3

(1.Occupational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Institute,Wuh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6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lead and noise exposure on battery workers health,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divided into lead and noise exposure group, the pure lead exposure group and normal group based on their occupational history, environmental detect results and biological detect data, to compare the hearing loss, nervous system symptoms, digestive system symptoms and anemia of the workers. In lead and noise exposure group at 4 000 Hz and 6 000 Hz, the abnormal rates and threshold of hearing is increased obviously(P<0.05).Compared with pure lead exposure group and normal group, abnormal rates of nervous system symptoms and digestive system symptoms in lead and noise exposure group a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 It shows that combined effects of lead and noise exposure can increase abnormal rates of battery workers' hearing system, nervous system and digestive system, then som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lead noise combined effect

武汉科技大学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科技研究中心2012年开放基金(A1203)。

李霞,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危害评价。

2015-10-30)

朱长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危害评价。

猜你喜欢
听阈频段蓄电池
gPhone重力仪的面波频段响应实测研究
地震研究(2021年1期)2021-04-13 01:04:56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短声听性脑干反应结合单频刺激听性稳态反应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评估中的应用*
聊聊蓄电池的那点事儿(1) 汽车蓄电池的前世
蓄电池去哪儿了
蓄电池去哪儿了?VOL12.雷克萨斯RX450h
推挤的5GHz频段
CHIP新电脑(2016年3期)2016-03-10 14:07:52
蓄电池去哪儿了?
TD—LTE在D频段和F频段的覆盖能力差异
中国新通信(2015年1期)2015-05-30 10: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