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湘潭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

2016-12-07 08:13中共湘潭市委党校陈璐
中国商论 2016年30期
关键词:湘潭全域融合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 陈璐

全域旅游视角下湘潭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 陈璐

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渗透、关联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对接等方面均严重落后于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如求新、求独、求奇、求异等,造成多元需求与有效供给不对等,这仍是农业旅游产业附加值偏低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就湘潭市农业旅游的制约瓶颈和发展方式提供参考性建议,以期有利于全域旅游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域旅游 农业旅游 产业融合

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资源、农村景观(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农事活动)为旅游资源,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策划和开发,把农艺展示、田园风光观赏、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区别于之前的旅游价值观,全域旅游提出了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对各类主体的旅游观影响很大。为实现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为实现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导向和着力方式。

1 全域旅游视角下农业旅游的特点

与传统农业旅游不同,全域旅游视角下农业旅游呈现出需求供给方面参与人群多、受众需求大;产品项目方面特色营收强、项目创新快;财务效益方面资金回流快、投资收益高等特点。

1.1 需求供给方面参与人群多、受众需求大

全域旅游突出的是“全”,其包括地域、人群、产业、时效,即全方位、全覆盖、全产业链、全时候都体现出旅游的元素。在这些方面已然颇有市场需求的就是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市人群短暂“回流”,体验乡村乐趣,而旅游便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回流渠道。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先天禀赋优势大,农业旅游的突破点容易找到,即从事单一农业至农业旅游转型难度小,供需双方市场力量均为强劲。

1.2 产品项目方面特色营收强、项目创新快

全域旅游下旅游的特色已不仅仅局限于只画一张蓝图,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动而不停更新知识、管理、项目和产品,否则低门槛的准入会使部分地区农业旅游发展停滞于初级阶段,直接带来的是经济效益低下。

1.3 财务效益方面资金回流快、投资收益高

全域旅游着眼于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国情,虽在全国范围不同的地区统一铺开,却能带来同样高的收益,前提是政府政策扶持准、中小企业眼光独到、农户积极参与,这样的旅游性收入既能够推动农业化产业发展和精细化发展,又能直接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帮助部分农民脱贫。

2 湘潭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2.1 现代农业基础

湘潭地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80%的面积在海拔150m以下,土地状态适合耕种,多丘陵、山水林资源丰富,种植、养殖均有良好的基础,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2015年1月,农业部认定湘潭为全国20个城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第一年的开工建设农业重点项目90个,投资57.7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农产业正在稳步发展。201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家,产值686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产值419.1亿元。

表1 湘潭现代农业基础

2.2 与旅游业融合不足之处

2.2.1 农旅产品加工精深度偏低

全域旅游下的农业资源呈现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地方特色明显,技术能力和栽培成果出色的特征。对于旅游农产品的开发种类、龙头企业品牌、产品策划包装和对接市场渠道都会随着旅游市场的拓展而全面提升。但本市在农产品的开发并未真正与旅游产业对接,多数停留于旧式思维,生产方式、产品立意、销售渠道等方面并未针对游客群体进行专业化精美包装、实行品牌化直接营销,旅游功能仅停留在观光,游离于低级阶段,隔断了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动力市场——消费市场,也不利于本市的特色文化传播。

2.2.2 旅游特产市场供求不对等

一是产品营销渠道不畅,旅游特产推介中企业并未抱团发展,形成整体意识来推介;二是小范围多层次类产品较为缺乏,低端农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精品类农产品开发种类少,容易出现旅游特产市场良莠不齐、价格混乱等现象;三是真正受欢迎的农家土特产未能有效开发成品牌,未能成规模式推广,难以为广大旅游群体熟知。这类产品分散性较广,采购难度较大,比如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大米、土禽、土菜等农产品。

2.3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首先,农旅产业模式发展未成气候,产业附加值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休闲农业以小、同、中低端为主,且主要停留在以个体式经营为主,盈利模式主要靠餐饮的低端发展水平,离全域旅游要求的“依托全体农户、迎合多种需求、提振农村经济”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观光农业产业链延伸遭遇瓶颈,文化元素未能有效融合。比如部分特色乡镇已开发以观赏花卉为主的旅游节,但是辐射范围较小,以自驾游为主,服务群体未能有效开发,配套设施未跟上游客的需求;节庆产品策划包装创新性不足,缺乏后续产品和服务,未形成旅游产业链,造成整体经济效益偏低;村镇间模式相似,项目策划亮点和包装的创意文化元素未能有所体现,易造成重游率低。

3 全域旅游视角下湘潭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旅游板块多向错位发展,创新休闲产业业态

依托水府庙国家水利风景区、韶山灌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盘龙现代农业观光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茅浒水乡等,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发展观光休闲、生态康养、研学科普等旅游业态,构建环湘潭市城区休闲体验农业圈、韶山红色旅游观光农业板块、水府庙韶山银河蓝色休闲旅游农业板块、花石白石绿色休闲农业板块的“一圈三板块”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3.2 注重农产品开发和推广,丰富农旅产品层次

着重农旅产品与文化的融合,通过深加工—精包装—准推介三步走将传统农业的第一产业业态升华为一、二、三次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型业态。第一步是经过工业化的精深加工。如湘莲全面加工开发莲子、莲心、荷叶、莲藕等方面产品,由农产品到食品加工,实现了第一次升值。第二步是通过文化主题的创意精美包装,由产品变艺术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如湘莲可形成系列产品,新鲜糕点类、可口甜品类、健康养生类、工艺美术类等,实现了第二次升值。第三步是附加旅游服务,加强文化立意设计,发展观光体验式旅游。如以“观赏荷花,亲近大自然”为主题,开展亲子活动,亲手采摘莲蓬、莲藕,以莲为主题的吟诗作画,推广了湘莲产品和湘莲文化,实现了第三次升值。

3.3 分工合力满足农旅需求,凸显品牌示范效应

整体按照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以村集体为单位,开发休闲农业,避免低质同质化竞争。龙头企业从总体上负责项目策划包装、产品开发设计、市场拓展营销、产后权益保证。农户按照相应标准加盟经营,加快更新产品或项目速度,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政府引导举办油菜花节、赏茶节、盘龙国际荷花节、花石荷花节等节会,加强推广力度和提升品牌知名度。力争打造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湘潭县或岳塘区)、2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明月山庄、龙凤庄园等)、1家国家农业公园示范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分工协作合力实现农旅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和品牌构建。

[1] 陈义彬.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广东梅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28(3).

[2] 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Z].2015-08.

F590.1

A

2096-0298(2016)10(c)-055-02

猜你喜欢
湘潭全域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湘潭:天生C位
融合菜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