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
【摘 要】本文针对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运用影视资源,对原有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影视资源 幼师语文 阅读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12-03
语文教学中的影视资源特指那些以电影、电视的形态呈现的能够为语文教学所利用的具有直接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的影视节目,其中包括与语文教材中文章名称相匹配的一些电影、电视、诗歌、散文、科普知识、人物传记,与教辅内容相符的一些DV短片、微视频等能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资源。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影视资源作为知识、信息的新载体,具有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它能在短时间内通过鲜活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把真实的世界形象地再现于银幕,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改变其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使其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影视资源在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幼师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培养学生建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人格,热爱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影视资源具有形声兼备性、直观性和高效性,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实际的幼师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未能很好地被运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学习基础差,兴趣不浓。幼师学生多半是因为升高中无望,才就读幼儿师范学校的,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此外,学校是以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作为培养方向,在学科设置上更侧重专业课程的编排,在教学上注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对语、数、英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这与中学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有所不同,也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第二,影视资源运用不当。部分语文教师对影视资源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的影视素养较低,影视储存量较少,仍固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站稳三尺讲台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教师对影视资源题材的选择范围比较狭窄,对其选择和加工驾驭能力不足,不能够选出最适合和最能表达课本内容主旨的影视资料;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少必要的引导、评论和点拨,观影占据了整个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影视作品代替学生的独特体验,把语文课上成影视剧课,学生没有机会体会阅读的乐趣,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虽然课堂活跃,但是三维目标没有得到具体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价值。
二、影视资源在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语文教师想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影视资源,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影视在德育、审美教育、学科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影视艺术修养,让自己具备广博的影视知识、较高的思想素质。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与课本教材相关的优秀影视资源,并将之与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进行想象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精选影片,做好课前预热。做好课前预热是指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对学生而言若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课的内容和要点,可在授课前先安排他们观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影视资源,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热身。幼师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是经典作品的节选,其中幼师语文教材的古代诗歌单元、小说单元及戏剧单元的一些名篇,像《离骚》《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是原著节选,因为学生的文化底蕴相对浅薄,语文素养本来较低,平时又不喜欢阅读,对原著的内容或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因此很难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及作品的深层意蕴,只能学到节选作品的语言表达或写作技巧等方面零碎有限的知识,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若能在课前组织学生先认真观看和了解有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对一些距离自己年代较远的经典著作在直观上有感性认识,他们将会对一部完整的作品了然于胸,教师在授课时再结合重点段落和章节进行落实,学生就容易走进文本,对文本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及形象的分析等就不再是片面或肤浅的认识,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如讲授古代小说单元《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宝玉挨打》等篇目前,可先组织学生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影片。
(二)妙用影视资料,营造教学氛围。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3-5分钟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环节,利用丰富的画面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比如,教师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可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虞美人》,当鲜活的画面伴随着邓丽君那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一齐展现时,我们仿佛置身于清辉小院,影随身动,更容易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深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那如春水般绵绵不断的满腔愁绪,为诗歌内容、意境的分析探讨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又如在讲授孙犁的“诗体小说”《荷花淀》时,教师可在导入部分引入一些图文并茂的有关荷花淀名称来历的影视资源,营造一种浓郁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为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抓住煽情情节,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如果长时间集中就会感到疲劳,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就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影视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剪辑,选取合适的煽情镜头或情节为教学服务,即抓住影视作品中那些足以引起学生情绪变化或心理波动的情节或者镜头,以此来激发其兴奋点和动情点,调动其积极性,升华其情感,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教师讲授《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一文,当介绍中国21世纪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时,可播放2013年6月11日中国“神舟十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的视频。当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身影同时出现时,学生的兴奋点立刻被激发了:“好威风的神舟十号!”“那个就是王亚平!”学生疲劳的精神状态一扫而光,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教师可趁热打铁讲授科技兴国的道理,并强调这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强国梦,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来说,影视的形声兼备性、直观性、高效性是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讲授《都江堰》一文时,为突出都江堰水利工程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教师可在课中适当放映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影视资料,当学生看到都江堰在遭受巨大的地震时只有后来新加固的一部分工程被损坏,原有的工程却基本完好无损,学生被都江堰的神奇和伟大震撼了,他们对课文的学习也自然有了兴趣。
(四)运用影视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性非异,善假于物也。”影视材料是教学中很好的凭借物。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影视资料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幼师语文教材的诗歌和小说单元选编了古代小说、古代戏曲的一些名篇,如《宝玉挨打》《窦娥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学生因为缺少与之对应的背景和环境,文化底蕴较浅,阅读量较少,对这些作品缺乏情感体验,在学习时往往会断章取义,对古代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不准确,更谈不上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那么教师该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呢?这时可借助影视资源的超时空特点,用声色结合的动感画面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问题,缩短学生认识文本内容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与文本思想的共鸣,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
布鲁纳说过:“语言写得再直观都是抽象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0多句,幼师语文教材中节选了13句,前七节自述屈原被贬的政治原因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后六节表达对美政执着追求的高尚节操。对里面的经典名句如“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学生很难从纯粹的文字中去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教师讲解起来也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学,可以选取CCTV-2人物纪录片《屈原》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在欣赏演员精湛演技的同时了解屈原从一位贵族少年成长为政治家、文学家、诗性哲人的坎坷经历和曲折的心灵旅程,这时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就容易多了,想突破教学的难点也不再是难事。再如讲授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时,学生难以想象作者在【端正好】中对环境的描写,更难从【滚绣球】那些单纯的文字叙述中去体会崔莺莺与张生别离时那种相思之苦与肝肠寸断的情感,但影视作品可以通过音、像等的转换、移动,让学生通过观赏,感受影视营造那种萧瑟悲凉的秋景,带给他们最直观的感受。
(五)活用影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语文是人文和工具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歌德认为,人的鉴赏力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培育成的,而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培育成的。影视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学生观看优秀的影视片时,从感知到的图像、声音过程中实现内心情感的转化和升华,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
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播放根据朱自清的同名散文制作的优秀电视散文《荷塘月色》,让学生进入那充满幽美清香的荷花、荷香的诗意世界。学生从和谐画面美、传神的色彩美中感受到朦胧的意境美,视觉审美得到满足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操。随着画面冷暖色调的切换,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品读出朱自清这位处身于水深火热年代的爱国青年沉重灰暗的心情,一腔淡淡的忧愁正是这通过些画面传神地表达出来,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在评价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李冰》的相关片断和图片资源,帮助学生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学生都被李冰这种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的精神(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3页)感动,他们的灵魂受到洗礼,对他们理想、品格等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戴锦华先生认为,如果一个年轻人看50部有质量的影片,将会改变他的世界。我们在课余时间利用影视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要比说教式的理论课好得多。如播放《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片,可以给学生一种道德的震撼,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等精神;引导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焦点访谈》等节目可提高学生修养,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观看《泰坦尼克号》《一个都不能少》等电影,可以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精神。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要改变课堂中“教师热、学生冷”的局面,教师就要以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影视资源所具有的特点,让它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面对汹涌的影视文化潮流,我们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区分良莠,合理利用,努力创新,使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雪屏,王相文,王松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宋秀丽.影视资源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4]姜燕.影视艺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刘娟.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6]肖云.浅谈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5)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