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专业学科竞赛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2016-12-07 13:20张翠杨志清潘天赐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人才培养

张翠 杨志清 潘天赐

【摘 要】本文分析电类专业学科竞赛存在的不足,探索电类专业学科竞赛的改进方向,提出选拔学生的方式及改革课程体系、多专业相结合的团队建设方法,并提升教师自身理论水平。

【关键词】电类专业 学科竞赛 人才培养 多专业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7-03

大学生学科竞赛主要是指在高教课堂教学以外开展与专业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去设计解决某个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国民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能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有积极重大作用。大学校园是创新的前沿阵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力,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创新能力,是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方法,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精英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电类专业是指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业,此类专业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且要反复操作实践,加深印象,才能真正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电类专业学科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等。目前全国性学科竞赛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等。

一、学科竞赛存在的不足

学科竞赛可以整合学生课内外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科竞赛,几个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开发、制作,如果有可能,竞赛成果可以流向市场,转化成生产力,体现学生的能力、价值;如果学生的作品获得了企业认可,则可以顺利进入对口企业,完成高质量的就业。目前,电类专业学科竞赛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选拔不严格、参与热情不高。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学科竞赛没有一套严格的选拔机制,临近比赛,从各个年级抽一些学生组成参赛队参加比赛,选拔队员的标准过多依赖理论课程的考试成绩,这样很难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科竞赛是一个团队性的比赛,需要团结协作,各取所长,为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斗,而且需要实践动手能力,才能顺利完成作品。电类专业学科竞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参赛选手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方法,并且思维灵活,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具备某一特定功能的作品,也可以对现有的产品或功能进行改进,敢想、敢做、会想、会做才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如果专业知识不过硬,不具备本专业的思维方式,就很难发挥自身潜能,不但无法促进学习,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的大学生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就业没有压力,缺少了奋斗的动力,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获取变得简单,同时选择有效信息也花费了大量精力。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热情远高于学科竞赛,热衷于网络购物及社交媒体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一些学生的功利心较强,参加学科竞赛就是为了获奖,认为参赛万一获奖,就可以在将来的简历上添加重重的一笔。

(二)课程设置及考核模式不能适应竞赛项目。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后来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学大纲”基本还是沿用前人的,大学生在校间所学的课程信息量少,知识不够全面,视野不够开阔。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之前的课程设计知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在,高校里大部分学科的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比例失衡,理论课程量普遍较多,对实践教学观念淡薄。在课程设置方面,早期的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数学等基础学科与电类学科的实践应用有一定差距,课程内容理解起来很困难;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等课程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还是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学生真正的能力和水平很难通过一张试卷考查出来,而且会束缚自己的思维;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结束后,一些学生得到了高分但是不会编程;电路分析、电子线路CAD等课程是电路设计的核心课程,但是学生学完后很难做出一张像样的电路板。

(三)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需要提高以适应学科竞赛要求。学科竞赛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传授主要依靠专业教材,教材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目前教材内容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科学性不强,很多本科教材的内容还不及高职高专的实用性强。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更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课上只会依葫芦画瓢,不求甚解,只求得到正确实验结果,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创新。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和传递者,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方法新颖,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强大的创新力。当教师的创新力度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那么就会出现知识结构老化,无法接受新事物,害怕改变,无法应用新知识。

高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欠缺。电类专业学科竞赛一般需要检验参赛区者所创作的实物,如果指导教师经过企业的锻炼,能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学生的作品也会更接地气。

(四)竞赛宣传重视不够,体系机制不完善,软硬环境需加强。高校对于学科竞赛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了解学科竞赛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学校的宣传大多是限于海报和广播等,宣传的时间很短,如果得到这一消息,没有立即付诸行动,学生很快就会把这个事忘记,导致无法按时报名参赛。学校对于学科竞赛类的课程和培训较少,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对于竞赛心里充满未知和恐惧,一些成绩优秀、视野开阔的学生如果引导正确,投入一定的时间就有机会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高校对学科竞赛不够重视,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没有放在学科竞赛上,没有出台学科竞赛的管理体系,有一些高校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文件,但是具体的执行不到位,影响到了竞赛的正常进行。学校对于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没有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只要完成项目的任务就算交了差,最终竞赛没有取得好成绩。

学科竞赛需要高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给予极大的支持。高校的校园设施、实验室、教学设备等是学科竞赛的后勤保障,经过调查了解,高校对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支持明显不足,一是学校的实验设备采购没有针对性;二是学校首要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在课余时间教学及实验设施对学生开放较少,有的实验室开放审批流程烦琐,学生很难得申请到实验设备进行科学实验。学生的科学实验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用于耗材采购、资料购买以及与同学交流,学校对于学科竞赛的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到实验的正常进行,学生的一些创意无法实现。

二、学科竞赛的改进方向

(一)选拔优秀大学生作为学科竞赛参赛人员,加强团队建设。参赛队员的知识储备、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对于竞赛能否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因此在选拔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拔大学生要依据竞赛内容选择相近专业或对口专业,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选择基础知识扎实,对专业知识学习深入者参加竞赛。第二,选拔大学生要热爱科学研究,心理素质强,具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第三,选拔大学生要把握时机,坚持成熟一人选拔一人,不拘一格,学生的知识达到了竞赛水平就可以选拔到参赛队伍,不以基在大学的学习年限为标准。第四,选拔大学生注意团队建设,学科竞赛更多的团队作战,需要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参赛人员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合成一个队伍,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电子信息类不同专业中先拔人才组合在一起,如图1所示,软硬件结合,这样更容易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图1 多专业结合模式

(二)确立研究性教学的学科竞赛指导思想。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手段多种多样,学校可以进一步改进宣传方式。首先,坚持传统宣传方式不放松,利用平面媒体对人的视觉冲击,做好平面设计,吸引大众眼球,提高宣传效率。其次,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手段对学科竞赛进行宣传。网络媒介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可以达到最大范围和最大力度的宣传。高校可以利用大众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如果有条件的可以自行开发专业APP,发布的信息量更大,可以对学科竞赛的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大学生学科竞赛种类繁多,包含多个级别,涵盖几乎所有学科,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各不相同。高校没有把学科竞赛的成绩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参加学科竞赛多属于个人行为,因此在学业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学生没有过多关注学科竞赛的举办和参与情况,因而间接影响了学科竞赛的参与度。为了提高学生对竞赛的参与度,高校各职能部门应全力做好引导和组织工作,并且出台相应政策保障学生的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活动。

(三)构建合理的学科竞赛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学科竞赛是课堂教学的补充。高校的改革方向之一是教学理念向研究性教学发展,科研与教学并重,科研不仅是教师、硕士、博士的考核指标,本科学生思维活跃,也可以参与到科研团队中来,学科竞赛区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有创新,可以得到社会各方的评价,实用性、创新性都得到了检验,这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课程体系改革要与学科竞赛的发展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科竞赛发展的课程体系。学科竞赛可以作为选修课程之一,将竞赛的成绩与学分评价结合。借助相关课程体系的建立,推动研究性教学的落实,成为促进学科竞赛发展的措施之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要走在创新的前沿,了解学科和课程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度及最新科研成果,找到可以创新及改进的方向。当教师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改进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自己有了一桶水,自然可以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能把握学科或所授课程的发展趋势,了解科技的发展前沿动态及最新成果,提高自身科研创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师实操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在学科竞赛中指导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积极引进或聘请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有较大的科研成果并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来组建团队,为学科竞赛平台注入鲜活的创新灵魂。另外,教师应扎根企业,每年到企业挂职1-2个月,学习企业(下转第71页)(上接第38页)的生产及工艺流程,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可以把自己当作一座桥梁,连接社会与学校的桥梁,连接学生与企业的桥梁,把创新落到实处。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重视学科竞赛建设,学院领导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学科竞赛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亲自担任组长,各个指导教师为小组成员,每位指导教师在假期都要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学院建立了一整套学科竞赛支持体系,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从各年级、各专业选择优秀学生组成团队,参赛队伍的素质逐年提高,并且取得了较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

[2]汪和生,吴达胜.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0)

[3]陈松,潘理,郭云林,等,基于创新基地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4(1)

[4]金海,李坚,陈琳,等.如何提升计算机学科专业价值[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

[5]万敏.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6]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Z189)

【作者简介】张 翠(1985— ),女,硕士,湖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控制,嵌入式系统,图像处理。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人才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