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6-12-07 05:29徐科技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络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京地区300余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归纳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48-02

网络作为全新的社交媒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大学生网络行为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普遍的网络行为问题,设计针对性较强的问卷,对南京鼓楼、仙林、江宁等地300余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一、南京地区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通过归纳统计,南京地区大学生网络行为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上网频率较高,自制能力较差。调查显示,南京地区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100%,人均上网时间4.8小时/天,68%的学生网龄超过3年,54%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24%的学生因为上网感到疲劳,42%的学生课堂上玩手机。

(二)上网目的多样,偏重休闲娱乐。调查显示,聊天、购物、查资料、看电影、打网游、逛论坛位居大学生上网目的前六位,比重分别为76%、68%、62%、58%、46%、37%。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被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论战包围,“偶像剧”、“非主流”充斥他们的业余生活,大学生网络行为明显偏重于休闲娱乐。

(三)网络发声频繁,表达欲望较强。调查显示,87%的大学生习惯于通过QQ空间、微博、微信、知乎等网络平台发表个人看法。“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渴望与人沟通、与世界对话,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独立表达,评论热点时事,社会责任凸显。

(四)热衷以网会友,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调查显示,南京地区43%的大学生经常聊天的朋友是通过网络认识的,23%的大学生会与网友见面,12%的大学生会忽略现实中的朋友,8%的大学生有网恋经历。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4%的调查者周围有同学陷入网恋或者感情受到欺骗,防范意识薄弱。

(五)严重依赖网络,失范行为多发。丰富多变的网络极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无法适应没有网络的日子。48%的大学生浏览过成人网站,30%的大学生沉湎网游,20%的大学生有过网上受骗(包括感情与财物)经历,14%的大学生网上受到过他人的挑衅或者攻击,7%的大学生周围有同学或朋友牵黄涉赌。网络依赖症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们的亲情、友情意识,削弱了他们的实际交往能力,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成因分析

调查显示,南京地区大学生网络行为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盲目性、娱乐性、虚拟性等特征。主观上,大学生个性张扬,心智不成熟;客观上,经济不独立,阅历不够,导致他们对社会缺乏客观认知,情绪化倾向严重;大学生抗压能力弱,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忽略集体利益,社会公德意识薄弱,他们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缺乏目标。网络的隐匿性、互动性、分散性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在网络的潜移默化下发生变化,网络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在于:

(一)社会转型导致“三观”错位。当下中国处于人类文明转型和社会转型相叠加的时期,两种意识形态仍在博弈,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传统的是非标准出现错位甚至遭到颠覆。对处于“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无所适从。阶层固化趋势和“读书无用论”论调的抬头等,往往弱化了主流信念教育、价值观培育的效果。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谣言发酵快,极易干扰大学生的判断。

(二)高校总体缺乏人文关怀。南京地区高校近60所,竞争压力大,多数高校普遍关注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内在的精神培养;普遍强调教育的政治性,忽视了教育的艺术性;普遍注重教育的“疏”,忽略了教育的“导”;管理职能超过服务职能,对学生情感世界关注不足、利益诉求重视不够。可喜的是,近年来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相继加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不少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形式大于内容。不少高校的校园网形同虚设,内容单调、形式呆板、互动性差,对大学生的网络需求缺乏足够的关注。

(三)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缺位。大学生醉心网络交友暴露出人际交往圈、特别是亲情交际圈的狭窄。有45%的大学生表示“家长不会像从前那样干涉网络行为,相反会在硬件上予以支持”。进高校之前,学生唯一的任务是学习,家长一贯是“学业第一、生活包办”,对学生的硬性要求多,软性交流少;进高校之后,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却不知道如何支配课余时间,极易随波逐流。家长鞭长莫及,只要成绩过得去,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并不过分约束。部分家长自身的素质有限,对学生网瘾、网恋等失范行为不能做出客观分析,只会粗暴制止,对隐藏在背后的诉求无从知晓,家庭教育缺位明显。

(四)大学生主流信仰缺失。“90后”大学生是与计算机和网络共同成长的一代,习惯通过网络自我表达,校园里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各种价值观、社会思潮通过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他们无所适从。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霸主地位,趁机灌输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价值理念,不断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降低他们的道德水准,造成他们理想信念的缺失。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陷入困境。

三、改进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改进顶层设计。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都有这样的倾向: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思想政治教育是政工人员的事。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类似观念,要重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树立全局观念。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既是现阶段高校宣传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党团组织应主动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统筹调动各个部门,明确分工,突出重点,形成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这种新常态,努力使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真正建立起适应当前形势、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二)尊重主体间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是绝对的主体,对教育内容具有选择权,对教育形式具有掌控权,教育实施过程相对封闭,受教育者对教育效果的反馈达不到预期。网络时代,虚拟IP隐匿了性别、身份等现实信息,客观上延展了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大学生习惯于依据个人的价值判断、兴趣爱好对教育者发布的信息进行选择、解构、重组甚至加工。只有教育者提供的信息符合他们的预期,才有可能被接受,从而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质。只有充分尊重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自主权,尊重主体间性,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实现原则与方法的同步创新。

(三)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受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当前大学生接触网络媒介不单单为了获取信息,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猎奇和窥探的欲望。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批判地接受信息;如何利用网络媒介发声、维权,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实中,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他们喜欢在公共空间上嘲讽甚至谩骂,侵犯他人隐私而不自知;有些学生面对一些暂时无法理解的新制度、新规定时,会上网发帖,误导舆论,给正常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将新媒体知识、道德和法制教育渗透到相关教学中。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顺应潮流,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信息鉴别、评价、引导的能力。南京地区一些高校近年来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诸如不断完善校园网主页建设,推出新浪微博、公众微信号平台,但是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切忌将微媒体当成危机公关、人气投票的工具。

(四)切入积极心理学视角。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以问题为切入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地纠错。2013年南京某高校学生“微博自杀”事件一出现,其他高校迅速反应,采取各种措施排查隐患;女大学生走失的新闻频繁出现,各高校纷纷开始新一轮的女生防骗教育……从防微杜渐的角度讲,这无可厚非。但是,过分被动的纠错,势必削弱对学生潜能的挖掘。针对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缺位、主流信仰缺失、高校人文关怀缺乏等实际,教育者们更应该把“人人都有积极潜能,人人都是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视角渗透到课堂,渗透到社会实践乃至教育的各个环节,把重心放在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塑造他们积极的人格力量上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把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意识,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积极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各种教育要素,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侯大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2]李志锋;胡惠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解南.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4]范玉红等.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与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5]杨雪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6]王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报,2008(2)

[7]贺永平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

[8]杨熙.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3

[9]杨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5)

【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2015年度校级思政课题(2015SZKT36)

【作者简介】徐科技(1975— ),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网络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数据挖掘对校园网用户网络行为的分析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的立法与完善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