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

2016-12-07 05:35杨绵发
雨花 2016年13期
关键词:瘦西湖扬州

■杨绵发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杨绵发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古代许多人生活的一大梦想。可见,有钱的人都是要到扬州去花的。为了这份潇洒与浪漫,古代文人墨客们也总是在他们的诗文中,把扬州编织在自己的精神罗帐里,而那些四面八方的达官显贵们,更是乐意云集于此,来寻觅着一个梦想成真的世外桃源。扬州地处淮河流域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地区,自古与淮河母亲有着割不断的血脉情缘。汉时的扬州大地为江都国和广陵郡,我的家乡盱眙当时属之。扬州距盱眙只有120多公里,加之李白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自小就种植在心野之上,这几年走读淮河,自然少不了要多走几次扬州,而且要选春光明媚的烟花三月。

扬州的历史很耐看

1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此书记载“淮海惟杨州”。汉碑及之前扬州的“扬”字皆是“木”部首,后代为什么将“木”改为“手”部呢?古人称这里为“杨州”,或许是与树有关。《春秋元命苞》云:“厥土下湿而多生杨柳,以为名。”后世的人们称这里为“扬州”,或许应该是与水有关,汉末刘熙作的《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再者,或许还与地气、人性有关。东晋著名学者郭璞的《尔雅注》云:“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杨。杨,扬也。”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云:“扬州宜杨,荆州宜荆。”李斗《扬州画舫录》记:“扬州宜杨,在堤上者更大……或五步一株,十步双树,三三两两,立园中。”因着周朝天下时就开始有所流传的诗歌总集《诗经》释文曰“扬,如字,激扬也”,为此,扬州人,喜欢一个“扬”字。

扬州,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远古时代举着神谕的大禹将中华大地分定“九州”之时,扬州便是“九州”之一的莽莽大野。盛唐与大宋的蕙风劲袭之时,扬州与开封、泗州、杭州一起并称为中国最繁华的四大名城。当然,扬州的繁荣不是天生固有的,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造化,更是亘古已久的历史文化造化。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扬州古城,他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数度繁华,那是自春秋开始的。今天的扬州西北一带当年为邗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灭邗之后在蜀岗上筑邗城、开邗沟,从此淮河穿越扬州走进了长江,这可谓是扬州的开发之始。古邗国和古邗城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那亘古的古邗沟还活着,它依然是现今淮河入江水道和京杭大运河重要的一部分。

扬州之地曾经历着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越又归楚的历史轮回。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邗城基础上筑“广陵城”,从此这“广陵”之名便见诸于世了。秦统一中国后,这里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的时候扬州称“广陵”和“江都”,这里长期是汉家王侯的封地。西汉吴王刘濞实施的“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掘了盐河(今通扬运河的前身),而让扬州走进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昌盛。再之后,江都王刘非掌控江都国的二十七年中,扬州的繁盛是一如既往。刘非是汉景帝刘启的爱子,吴楚之乱之时又巧立大功。汉武帝刘彻时代全国曾设有十三刺史部,扬州是刺史部之一。这个刺史部所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安徽的淮水和江苏的长江以南,以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的英山、黄梅、广济,河南的固始、离城等地。东汉时扬州的治所设在今天的安徽和县,末年时还先后迁至今天的安徽寿县和合肥的西北。可见汉代的扬州境域非今天的扬州之境所能相比。

2

风萧萧、马嘶嘶的三国纷争豪夺中华大地之时,魏国与吴国各置扬州。这一期间魏的治所在寿县,吴的治所在南京。魏国与吴国之间战火不断,这里是既临长淮又达江海的广陵之地,自然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镇。南北朝对峙时期,虽然广陵在屡经战乱而数次变为荒芜之城,战火熄灭之后,由于这里的经济基础和地理区位好,广陵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在很快的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时的广陵,一度改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朝的大幕拉开之后,隋文帝杨坚又改吴州为扬州。

隋唐之后的扬州之所以有一番格外的繁荣兴盛,世人们最不能忘却的一个人自然是隋炀帝杨广。隋炀帝于公元604年至608年的短短四年间,曾经动用了540多万民力,开通了震撼全球、举世闻名的长安至杭州的通济渠(古大运河)。这清冽洌、浩荡荡的运河水,让黄河、淮河与长江这三条自西向东的亘古大河得以全面贯通,扬州也就成了这“三大流域”中最重要的水路交通和国家漕运枢纽,也从此奠定了扬州在唐宋时代空前繁荣的基础。然而,可惜可悲的是:公元618年,大隋天下狼烟四起、兵变不断,那被历史和人民都记着功过各半的隋炀帝杨广,却在他苦心营造的扬州江都城里,倒在了叛臣宇文化及的毒刀之下。

大唐开盛世,当年地大、物丰、民富的扬州共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扬州的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这广陵之地从此享有了扬州的专名。隋炀帝留下的通济渠大运河,在唐代得到更加完善的修筑,因着那自京都西安而出的浩荡大运河在扬州得以入江、达海、走江南。这便捷的水运交通,很快让唐代的扬州当之无愧地成为“富甲天下”的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

此时的扬州之境,不仅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成了中国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这里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而统领淮南与江北诸州。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还专门设有司舶使,负责管理大唐的对外友好往来。扬州和阿拉伯地区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阿拉伯人数以千计。阿拉伯、婆罗门、波斯、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的客商云集并侨居扬州。日本还派遣大使来扬州学习,大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

历史风云多变幻,唐去宋来定乾坤。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之后,基于扬州有着富庶的根基和漕运要冲之地的优势,这里很快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此时,扬州铺展开来的一番繁荣之景象,那也是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的,尤其是那年度八万多贯的商业税收,让扬州坐上北宋税收第三位交椅。即使到了南宋与金国隔淮对峙之时,扬州之地虽然是韩世忠、岳飞抗金的主战场之一,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里的经济、文化依然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3

历史,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当大元忽必烈坚硬的铁蹄全面踏破南宋王朝疆土之后,那自宋金对峙起黄河入泗夺淮的洪水和泥沙,更是变本加厉地不断从黄淮扑入到江淮。一次次洪水猛兽冲击,一层层黑云滚滚压境般的泥沙堆积,终于让西安至杭州的千里古运河失去漕运功能。为了国之漕运的畅通,元世祖忽必烈终于下大力气修筑了从北京直通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有了清冽冽的水之源泉的激活,又得了国之漕运这一地利之优势,扬州自然是再度展开了让各地惊羡的繁荣昌盛之态。说到大元时代的扬州繁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闻名的意大利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对扬州的记录。

马可·波罗在十七岁时就果敢地开始了远涉重洋巡游东方世界的历程。四年之后,不远万里的马可·波罗到达北京,终于拜见了不可一世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精明的马可·波罗很快逐步熟悉了中国的语言和风俗,也很快甚得忽必烈的赏识、恩宠并委以重任。马可·波罗特别得到了出巡访问元朝天下的经济和文化重镇的机会。当取大运河之水路下江南到达扬州之境时,那可是他最兴奋不已的时刻。

《马可·波罗行记》里详细记载了扬州及其境内的宝应、高邮等城乡的状况:“走了一天路程,当夜幕降临时,来到一个名宝应州的大城镇,居民信奉佛教……他们靠工商业维持生活,丝产量很高,并且织成金线织物,生活必需品极丰富。和宝应相距一天时间的路程,往东南方向去,就是建筑很好,范围广大的高邮所在地,这里的工商发达,盛产鱼类,可猎取的飞禽走兽也很丰富,特别是雉鸡出产极多。”他在记录瓜洲景象之时也曾这样写道:“瓜洲城位于通往契丹省(今东北一带)的交通线上,这里每年汇集着大批的小麦和稻米,其中大部分运往京都。”马可·波罗在仕元的十七年中,他不仅向西方世界传达了深厚而迷人的中国文明,也许还因为他对扬州有着特别厚爱,他还受任在扬州做了三年的总督。

时光到了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历史新纪元,中华大地商品经济的势态已不断铺展开来了。此时,居交通之要冲,富盐渔之利势的扬州,凭借着独特的水陆交通便利,以两淮盐业专卖和南北货贸易为依托,自然是突飞猛进一派繁荣景象了。这期间,扬州的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当,而货物贸易更是扩大到了扬州的旧城以外,那千古传承不息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等手工业以及化妆品等等,更是达到百业兴旺的至高水平。

4

十七世纪初叶,女真部落爱新觉罗氏的脚步迈进清代历史的门槛里后,扬州依然是继续了“这里风景独好”的一方天地。特别是在康乾盛世之时,因康熙和乾隆二帝多次“巡幸”扬州,那浩大的人马和声势给扬州带来的空前繁华,是蒸蒸日上地持续发酵着。

此时此刻,欣欣向荣的扬州城已成为世界上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各地商贾不仅纷纷在扬州古城的各条大街上营建起自己的会馆,同时还悄然兴起了自古以来最为先进的信用汇兑“会票”。自古都是昌盛时代文昌盛,许多商贾们在扬州有了大财运之后,还广结文士,热衷藏书,修建学堂,恢复名胜古迹,这给扬州的文化不断得以蒸腾和弘扬开辟了优良的土壤。这期间,古城里不仅出现了以郑燮、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李方膺、罗聘“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也出现了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为代表的扬州学派,他们无可厚非地将扬州的文化艺术推上了东方世界的一片高地。此外,清代的扬州评话、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雕版印刷、扬州盆景、淮扬菜肴等等,同样也以鲜明的特色走上了传承与发展的一座座世人举目仰望的高峰。

扬州古城,亘古以久地高筑在中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上。这里,当仁不让地占据在中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的高位之上。扬州,作为一座“通史式”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那一代代一个个寻访扬州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也是乐此不疲的。信口说一说大家所熟悉的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以及鉴真和尚、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们,他们在古城扬州留下的一篇篇、一首首传世佳作,便可让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绽放出奇妙而不朽的文化情怀和历史风韵。

然而,最让扬州人自豪的是一首“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这位初唐时期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并称“吴中四杰”的扬州人士张若虚所作的这首赞誉扬州的千古绝唱,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无论是古时还是当今,当人们读到这一诗篇的题目时,一定已是情致满怀地对扬州心驰神往了:好一个了得的“春、江、花、月、夜”,这是一抹何等动人心魄的良辰美景和奇妙境界呀……

瘦西湖里的美与妙

1

徜徉在扬州古城里,那“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说,还真的不是一个虚名。扬州城区现有五百多处历史建筑,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上百个。扬州古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之一,这里的唐城、宋城和明、清之城的遗迹、遗址,以及众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大都保存较为完好。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等古典园林,十分巧妙融合了中国南方的细腻与北方的豪放。扬州,不仅已成为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地,更是张扬和传承了扬州千年的人文精神。

瘦西湖坐落在扬州城的西北,南北朝的《宋书》记载,最早这里只是扬州的一条护城河,也被人们称为“保障湖”。这湖后来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始终是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亲密互动关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的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他饱览了这“保障湖”的美景后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是在清康乾时期形成现今这般格局的。书籍或影视剧里都有“康乾盛世”之说,扬州依靠京杭大运河漕运要道之重镇,周边盐场众多,这里的盐业长期十分兴盛,盐商们个个富可敌国。由于自南宋时起黄河时常入泗夺淮,淮水入长江之道已逐步形成,此时的瘦西湖因年长日久,其湖心不断被泥沙淤塞。大富大贵的盐商们失去了一方休闲郊游的好去处,自然都是不开心的。盐商们有的是钱,大家一商量便一致同意出资疏浚,来再现瘦西湖的一番美景。之后,盐商们都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也都纷纷在湖的岸边甚至湖中心兴建起了许多亭台楼阁。从此,瘦西湖便渐渐形成了一方盐商和官吏们的美好乐园。瘦西湖不仅有了清秀典雅之态,更有了一股富贵之气象。这也许是现今的人们也都喜欢来瘦西湖游玩的重要原因。

2

那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是人们对瘦西湖之美的第一感受。这一池碧水,加上一抹如窈窕淑女般媚态动人的长堤,再串以翩翩起舞的一朵朵如云烟般的嫩绿春柳和粉黛桃红,那一帧帧怡人眼目的美景便忽然灵动起来了。

是啊,烟花三月之始,六百余米的长堤,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春风轻起,柳絮飞舞,柳丝婀娜,缤纷艳丽,李白当年写下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有些人认为是指烟雨蒙蒙,有些人认为是指柳絮飞舞,也有人认为是指柳丝如烟。说来柳树之所以又称“杨柳”,这里还有一传说:当年隋炀帝杨广的通济渠(古大运河)开挖完成后,炀帝在视察通济渠扬州段时,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一来可以保护堤坝。炀帝不仅当即同意,还亲手栽了第一棵柳树,并为这柳树赐姓为杨。从此,这柳树便有了“杨柳”之姓名。

古人云:“多情最是扬州柳”,“绿杨城郭是扬州”。瘦西湖以柳色之美而著称,柳树现是扬州市的市树。沿着湖岸边行走或是悠悠荡舟湖上,那串似长堤的春柳与春流暗动的画舫,那荷蒲薰风的四桥与五亭桥的烟雨,那白塔晴云与二十四桥的明月洞照等等,那一幅幅佳境天成与人文造化相融一起的美妙之景象,总是纷至沓来地一路向你展轴铺开,人们置身于这美妙的图画中,总是会有一种应接不暇、心迷神驰、流连忘返的感觉。

如果把瘦西湖比作一位古典的绝世美人,那么走到虹桥之上便是揭开这个美人的盖头了。虹桥初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原是一木板桥,围以红色栏杆,故名“红桥”。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为石桥。清初诗人王渔洋在扬州做官时修缮了红桥,他常与一些文人在桥上吟诗作词。其中,他的一首“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更是让“红桥”声名远扬。再因这红桥形似彩虹一架,人们便遂将“红桥”改为了“虹桥”。之后,清时著名词人吴绮笔下“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槛,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也是描绘虹桥的精彩之作。

3

移步即换景,这已是中国园林设计基本常态,瘦西湖的移步换景设计当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乾隆二十二年建成的湖中五亭桥又叫“莲花桥”,这桥不仅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五亭桥阴柔阳刚的最完美结合,是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合。远远看去,那桥上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宛如挺拔秀丽冉冉出水的五朵莲花。慢步走过去,那亭上的宝顶、飞檐下的风铃、亭内华贵的天花,更是让这五个金灿灿的风亭多了几分绰约的风姿。因着五亭桥的桥墩和桥身是由硕大的一块块青方石砌成,这让古典的五亭桥又平添了几多厚重有力的庄重之美了。

盛名远扬的湖中亭桥,那秀美与雄浑的和谐统一,还在于那桥墩和桥身之间巧妙地设计了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十五个相互贯通的卷形桥洞。那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那直线的桥基配上自然流畅的桥洞曲线,可真的是绝美无比。皓月当空之时,那十五个桥洞是各衔一轮明月,是何等的一派众月争辉妙景;那十五轮明月倒挂湖中,又何等的一派仙子沐浴湖中的妙境。在此,清人黄惺庵早已有诗赞赏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现代中国最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见到这座有着如此绝妙意境的桥后,感慨万分地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4

瘦西湖中那深入湖心的钓鱼台,原来是人们演奏丝竹乐器抒情寻乐的好地方。据说,只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一次鱼,这里便有了一个“钓鱼台”之美名。相传,当年的乾隆皇帝下扬州游瘦西湖逛到这儿时,忽然来了钓鱼的兴趣。可是,这乾隆皇帝的钓鱼竿下的湖水却一直是平平静静,平日里一呼百应的乾隆皇帝钓了半天,也没有一条鱼儿肯上钩。呆在一旁陪同的扬州盐商着急了,当即选了几个水性好的手下悄悄带着活鱼潜到水下,一手举着荷叶做掩盖并借着荷茎来换气,一手把一条条活鱼举到乾隆爷的鱼钩下。这下子,上面的乾隆鱼竿一落,下面的活鱼就被挂上了钩。如此这样,乾隆爷自然是龙心大悦地乐了一阵子。

在一个地方既能欣赏到美景,又能听到美丽的故事,自然是最美妙不过的。钓鱼台小小一方天地上,建有一个绝妙的外看两层里看一层但却张扬着八角的钓鱼亭。这亭子的顶排列着古典的灰黑色的小拱瓦,四周的墙是皇家或者寺庙常的金黄,内墙则是百姓家常用的石灰白,给人一看既有尊贵高雅的大气,又有朴素简约的平凡。而这亭子最大的妙处还在于它方方正正的四面墙上开有一个大门洞,一个正门入口大大的方洞,三个墙而开着三个大大的圆洞。玩赏在这座四周碧波荡漾的钓鱼亭里,这北边的圆洞可以为你勾画出五亭桥横卧在波光中的美景,那南边的圆洞中可以向你送来远处巍巍白塔的一抹倩影,而东边的圆洞中则向你晃动着湖边大道上色彩纷呈的游人兴致。这一橙彩一素白一多彩之画面景象,给人们带来无比美妙的视觉感受。难怪古今园林专家都说:这方钓鱼台上的钓鱼亭,可称为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

5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这里的风亭是瘦西湖的制高点,也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风亭上有一副“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以;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的楹联,是到此驻足的游人最喜玩味和感慨的了。

在这里,还有一样最让人们过目不忘的东西,那就是一块盆景一般的硕大而奇妙美丽的钟乳石。而关于这块钟乳石却是有着不平凡的来历呢。说是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际决定在京都开封建造一座万寿山,于是一块来自广西的美丽钟乳石,在百般周折进入古大运河至扬州古城时,恰好碰上方腊的农民起义而受阻,从此这奇妙的钟乳石便遗落在了扬州。为此,现珍存在小金山的这块钟乳奇石,也就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了。

因着唐代诗人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一首传世绝句,让人们对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之景多了几分特别的向往。这二十四桥,其实只是玉带状的一座拱桥,只不过这桥是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桥的上下两侧各有二十四个台阶,桥的两侧围着二十四根白玉栏杆和二十四块白玉栏板。古人不仅造这座小桥时动了很多巧妙的脑筋,为景点起名也是想着让人着迷。

二十四桥景区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吹萧亭,以及熙春台、玲珑界、望春楼和小李将军画本等一个个美丽景致组合而成,而那个十分突出的主体建筑——熙春台,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这“熙春”一词,那可是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语,意思是指这个台前,好一个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热闹场面。据说,当年扬州盐商还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过寿,这一景致也被称之为”春台祝寿”。为此,熙春台一带的建筑,也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红的栋梁、白色的墙体和金色的檐顶来建造,以此来体现出一种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气度。

高高伫立在五亭桥旁的那尊白塔,是担当着瘦西湖地标性建筑之重任的。这身高27.5米的白塔,下端束腰的须弥塔座是八面四角,每面三个神龛中雕刻着十二生肖像。这白塔和北京的北海白塔造型基本一样,只是体量和北京相比小了许多,但这精制匀称如美女般亭亭玉立的形态,自然是与瘦西湖的灵秀相匹配的。白塔是藏传佛教的象征,它也被称之为“喇嘛塔”。可是,许多人都弄不明白的是,扬州的地理位置已基本到了江南地区,这里也许不该有这样造型的一座塔吧。

的确,有关这尊白塔的来历,还有一个“一夜造塔”的传奇。说是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游览扬州瘦西湖时,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美景时遗憾地说:“这里的景像看起来基本可以和北京的北海差不多了,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陪在一旁的一个大盐商为了博得龙颜欢心,当即表态:“我明天起就在这里建一座白塔。”没想到,为了展示他的能力和财力的大盐商,竟然花重金聚万众之力连夜用盐包堆了一座白塔。更让这盐商感到幸运的是,到了第二天天公还真是作美,一大早悄悄然地下起了茫茫大雾,乾隆皇帝早晨在瘦西湖边散步时,远远看去隐隐约约有了一座白塔,于是连声感慨:“盐商之财力伟哉!”

说是乾隆皇帝刚走,这胆大包天的大盐商便开始害怕起来。他想,万一皇帝下次再来,看到白塔没有了,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于是,他们只有硬着头皮花万金购买北京白塔的图纸后投巨资修建了这座塔。这“一夜造塔”虽然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却从另一角度道出了皇帝南巡和扬州园林之间的潜在联系,同时也反映了当年扬州为运河重镇的繁盛,以及扬州盐商们财力是何等地富足也……

个园里一天看四季

1

扬州人或者去过扬州关东街游玩的人都知道,东关街作为一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里诸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那最负盛名、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遗存中,“个园”自然是首当其冲的。坐北朝南的个园,正门向南开在东关大街上。这是一座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是清嘉庆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个园,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园”。

个园,很奇妙,首先是那一个“个”字。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三片竹叶的形状不就是一“个”字吗?这个园的“个”字一定是源于“竹”,因为当年的个园中就植了大片的翠竹。这个园主人黄至筠,或许是受苏东坡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诗句启迪;或许是受前辈郑板桥一生爱竹、种竹、画竹的影响;也或许是取自清代诗人袁枚的一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绝句;或许是因为这园主人黄至筠名字中的“筠”,本身就有着竹子的影子。

“个”字由三笔组成的伞状造型,它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是象征着天时、地利、人和,是昭示着鼎立扶持,面面呵护,路路通达。这可是经商之人所祈盼的最高境界。此外,还有人说:这“个”字笔画有三,它还代表着多而全的意思,他体现着福、禄、寿三全齐美的完满境界。这样看来,园主人挑这“个”字作为园名,也是天机暗合、顺理成章之事了。个园的确有记载:“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君子见其本,则思树德之先沃其根。竹心虚,君子观其心,则思应用之务宏其量。”竹子是具有本固、心虚、体直、节贞的特性,是为君子之风格,这也呈示着园主人是一个不俗之人。

个园,从南到北分为三大部分,前为人宅,中为石山,后为竹海。这个园的三大部分各占三分之一。就如一部优美恢弘的交响乐曲,分可独立成篇、独具韵味、各奏华彩;合则大化天成、共演谐律、高潮迭起。因着园主爱竹、迷竹、植竹,所以个园的植物主要以竹为主,园中移植自南北各地的各种竹子:那不同形态与风格的青竹、紫竹、红竹、苦竹、凤尾竹、湘妃竹、琴丝竹、龟甲竹、佛肚竹等好几十个品种各展风姿。这问竹成音、竹石组合、曲径通幽的园林中,是路随景转,景随路换,厅馆楼台、石桥小院,更有鸟啭莺啼、蜂舞蝶恋,着实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美图画卷。

2

“深港通”开通的前后两个阶段深港股市价格的动态相关性由a和b调控,表3显示,a和b均在1%水平上显著不等于零,且符合DCC-GARCH模型约束条件a+b<1,表现了相关系数具有时变性,同时保证了残差项的条件协方差矩阵稳定与正定。

个园因竹而得名,更因这里有竹、兰、桂、石而风雅。但个园内最富盛名者还属那名扬天下的“四季假山”,因为他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次徜徉这方园子时,便可以经历着一年春夏秋冬的洗礼。走向白墙黛瓦月形的个园门,那门外两边的修竹是劲挺地高出墙垣,是一股冲霄凌云之姿,那竹丛中巧妙参差并起的石笋,一定是呈“雨后春笋”之意。这是一幅别开生面的春山开篇竹石图,这是建园者以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了个园的“春山”主题。

迈入了园门,这一座春山就显现了。这里虽然还是竹石迎面,但抬腿一入那番意境已是全然不同了。春山,只是四季山景的序曲,园内的夏山、秋山、冬山才是个园美妙叠石的重头戏。跌宕多姿的夏山,是一块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巧妙叠垒出停云之势。太湖石是乳白如玉,是多变多孔,是纹理优美,是宛转流动,是天然自成的皱、瘦、漏、透的美石品质,是柔美飘逸而带润雨的云,这湖石叠出的夏山更是多了几分空灵和俊秀。夏山的一半浸落在清冽的碧波里,这碧波之上的小桥,它曲折徘徊地将游人引入到山腹内一弯穹窿石室里。太湖石吸水,湿湿的石壁吐出清凉若冰的水。出石室,攀山道,咫尺之间,像是又重回人间之境地。这夏山之山,是名木成荫,流泉飞瀑,翠鸟啁啾,还有山顶亭阁翼然,紫藤摇摆,有几对丽人俊男傍石小憩,美目传情。夏山之上多风清凉,山下近水一抹清幽。妙妙然的好一个“清凉世界”,着实渲染出了一方浓浓江淮水墨画之意蕴了。

秋山是个园的制高点。春山、夏山大多是乳白色的太湖石构筑而起的,但秋山却是一块块的大黄又泛红的方形大石块叠垒而起的。看山、扶石,如摸秋,红与黄是一年之秋的主色调。这人造的秋山,与自然之山不能相比,但它也是峰峦起伏,很有一派摩霄凌云之势。这黄石山上间植了许多丹枫,虽然此时还没有滴翠绽红,但叫出这“丹枫”的名字,心田与脑海中便会有一片霜色愈浓、秋高气爽的感怀了。秋山的黄石夯实无隙,石虽呈不规则块状,但却是棱角分明,切面如削,其色黄如蜡质,如悉心打磨抛光或许能与名贵的黄腊宝石有的一拼。秋山之上,有崎岖蹬道上下盘旋,忽壁忽崖,时洞时天,曲折辗转地构成了这里的立体的交通体系。有导游提醒:蹬走秋山之道,一定要记住这个口决:“大不通小通,明不通暗通,直不通弯通。”这意思是:走在这山洞中,若朝着宽处、明处,最终要碰壁;倒是朝着窄处、暗处,反而豁然开朗,脱颖而出。这样说来或许还有另一种人生寓意:如果想超捷径,很可能就会误入歧途;要是不避凶险,反而能化险为夷。游走秋山如历千山万壑,来这里的人们大多会寻得一份攀登走险的乐趣。

3

个园里四季山的冬山建造,那可是最富想象力的创意了。这是以白色的宣石堆砌的一座冬山。这冬山的迎光处是荧荧闪亮,背光处则是幽幽泛白,酷似一片皑皑雪山,而石山后墙上特别凿出的二十四个风音洞在呼呼唤风,更是为人们神奇地造化出了一阵阵“北风呼啸雪光寒”的隆冬寒意。

因我参加过盱眙象山地质博物馆建设,平日里也是非常喜欢奇石的。但是听说这方堆山之石叫“宣石”,这种石还是第一次见到。之后,我回家查阅了此石的来龙去脉才有得一解。宣石,又称宣城石,它主要产于安徽省南部宣城、宁国一带的山区。此石质地细致坚硬、性脆,硬度摩氏达6-7度;其颜色有白、黄、灰黑等,但主要以色白如玉为主。宣石的体态是天生的古朴,它以山形见长,间以杂色,貌如积雪覆于石上。宣石是最适宜用作表现雪景的假山了,古时十分精致高贵的园林才能选宣石做园林的小山景。《红楼梦》一书中提到,大观园里林黛玉的闺阁中有宣石做的盆景。

中国的宣石假山,最著名的莫过于扬州个园中的冬景假山。因为这假山是经清代山水画派大师石涛和尚之手叠造起来的。石涛,本姓朱,生于明末,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明朝灭亡后,三岁石涛被一太监带走而出家,取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等。石涛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历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石涛曾在宣城广教寺寓居多年,他遍游宣城山川风光时,尤其对宣石极为赏识。个园的这方小天地,原本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精明的园主人黄至筠,为了营造使假山在不下雪时仍喻雪意,他想到了宣城的宣石之妙,也同时想到了山水大画家石涛对宣石的情有独钟。

黄至筠和石涛大师一拍即合,这雪一样洁白的宣石冬山便在个园里倚壁堆起来了。在这里,还值得多写几笔:石涛和尚在用宣石建造这冬山的时候,特别着意堆塑出一群大大小小的雪狮子,它们或跳或卧,或坐或立,或跳跃嬉戏,或顾盼生情。如此这样一幅神乎其神的“狮舞瑞雪”图,让人们心目中一方孤寂的冬山,便显得一派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景象了。

何园不仅是建筑美

1

在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寻幽问古,除了“个园”这个江淮名园之外,还不能落下的另一个重要去处,就是街南一隅的“何园”了。何园是与个园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也是全国首批二十个重点公园之一。这个何园是由清末先做官后经商的一代豪杰何芷舠所营造。何园原名为“寄啸山庄”,说是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当时的寄啸山庄很大很大,后因这山庄的一块地辟为何宅的后花园,故又被人们称之为“何园”。这名闻天下的何园,曾被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园林泰斗罗哲文称之为“晚清第一园”。

园主人何芷舠,出身于清代末期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何俊曾是清廷钦点的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正三品从二品。有人说,何家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帝师孙家鼐两大家族有着姻亲关系,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何芷舠官运一路亨通,从知县一直做到五品道台,清政府驻法国公使,再到扬州两淮盐运使,湖北江汉关监督、汉(口)黄(州)德(安)道台。可是,就在何芷舠年方49岁官达正三品,其仕途正值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突然辞掉汉黄道台之职,转行来到扬州做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之后,他便在扬州购得一方占地14000余平方米的双槐园旧址,先后花了十三年修成了一个名扬天下的“寄啸山庄”。

有人认为,何芷舠此举是退隐,是因为他看不惯晚清的官场黑暗,无能而腐败的晚清也不会让他做能臣,他是觉得做官没出路没意思了,因他在湖北任职时就边做官边经商,辞官经商或许对他来说更有前途,更可以让他家业兴旺。何园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现已有130多年历史了,它不仅有“晚清第一园”之称,也有“中国名园、江南孤例”的美誉。何园的规模虽然不是十分庞大,但是建筑设计是十分精巧完美的,它不仅吸收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诸家私宅庭园之长,还将许许多多西方的建筑特色和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植进了这片园林之中。何园,可以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

这何园的建筑,以住宅院落、后花园和“片石山房”组成。何园可以说是中国园林之中一方难觅的精妙之园。这园子占地面积是一万四千平米,而建筑面积却达七千多平米,这样的建筑密度应该说非常之大了。可是,人们走进这园中的感觉却是十分地舒朗轩敞。至于这番精妙之处得来的原因,是这园子充分运用了复道回廊的建筑布局。何园,是园主人和设计师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到了极致的建筑作品。

那总长一千五百多米的复道回廊,其规模和形制在中国园林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这空中彩虹一般的何园复道回廊,有人称它为“天下第一廊”,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立交桥的前身和雏形呢。

2

进入何园的东大门,那后花园是先入眼帘的。后花园分东西两部分,穿过砖雕着“寄啸山庄”四字的圆洞门是牡丹厅,那迎面山墙上嵌有一块精雕细刻的“风吹牡丹”砖雕,也就是这“牡丹厅”之名的来由。我们此时到来,还是春寒料峭之时,空荡荡的厅园里那一簇簇壮壮实实的枣红色的牡丹之躯干,一枝枝直立向天,像是在伸着长颈呼唤着春天的到来。

东园所有建筑群中最为精彩的要数船厅了,这座厅堂特别设计成为一方单檐歇山式带回廊的船形,四周瓦片铺设的地面,那地砖的花纹也呈水波状,这就给人以船儿悠荡人居水中央的感受与意境。厅旁抱柱上悬挂着木刻的“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对联,若是坐在船厅内透过四周玻璃镶嵌的花格窗,这里当仁不让地是一方“人在厅中坐,景自四边来”的美好。

是啊,何园主人“芷舠”两字,意为:载满香草的小舟。芷舠出仕之后,时而春风得意、顺水行舟,时而宦海沉浮、风起流急,这船厅的设计不正是隐示着园主的身世命运吗?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是烟花三月的夜晚,是牡丹、芍药齐放之时,何园主人和家人们一起坐在船厅里,嗅着花香,看着月亮在水中摇晃,若是再抚着一架古琴,吟唱一曲“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那该是怎样的一份似梦如幻的感觉。

悠然在何园的东园,只是在弹奏着何园后花园的序曲,步入到西园里时才是进入到何园后花园的主场。这西园的主场的精彩之处,就是前文所说的那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所谓的复道回廊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着一道墙,这复道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它分上下两层,并且非常巧妙地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了一起,当时的家人,现今的游人,大家即使在雨雪天或者烈日下那是完全可以免遭淋漓和暴晒之苦的。

这龙行一样的串楼回廊,那东南两面墙上都连绵不断地开设着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这些花窗造型各异,其所用的材料全是色泽素雅且古韵十足的青瓦。一路绕廊行进,一路透过花窗观赏到邻园中的美景,真的是好一个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的步移景异之妙。“四面串楼环水抱,几堆假山叹自然。”四百余米曲折逶迤的串楼回廊是绕园一周的,那回廊的一方方窗格和壁板上,还精致地镌刻着苏东坡、唐伯虎、郑板桥等等名人大师的诗与画供人们欣赏呢。如此这般,这园子和欣赏这里诗画的人也都多了一些浓郁的人文气息。

3

在西园船厅之后的一堵风火墙前,就是何园中著名的号称天下“第一山”的“片石山房”。这“第一山”或“片石山房”是太湖石做的一组假山,长达六十余米,真的是好一个奇峰耸立、飞瀑流泉、参差蜿蜒、妙趣横生。假山上有盘山蹬道,下有水绕空谷,登至山上有月亭雅座歇脚,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去自由寻觅游览。如果要是把这堵封火墙比作一张大宣纸的话,那贴壁假山就是一幅巨大精美的山水画。有专家考证,这组贴壁假山也是清代山水大画家石涛的手笔,人们也都说这“片石山房”是一个“人间孤本”。

在何园的西园里,还有一水池中央建有一座水心亭。这水心亭,又称“小方壶”和“壶上春秋”,更有人称之为“天下第一亭”。这是一座中国少有的建在水中央的戏亭和戏台,是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的。这亭有石板曲桥和湖石飞梁与四岸连接着。园主人们常请戏班来这里唱堂会,水池四周有复道回廊串楼环绕,家人们可以端坐楼上看戏,视野无碍,琴声缭绕。有懂音效设计的人说,那唱戏人的声音有用池水与走廊回声的反射,可较好地增强余音效果。这里可宽宽松松容纳几百人,是一方设计绝佳的立体剧场。同时,坐在这里看戏听曲时,园内风光一览无遗,可以让人达到耳目两悦、身心共享的绝妙境界。

何园的主建筑“玉绣楼”是何家的住宅楼,这楼的独特之处是由两排上下两层西式洋楼组成的。这两排楼之间是由那串楼回廊连接着的。这样只要不出何园大门,可以任意在园内走动,而且那是晴天不用打伞遮阳,雨天也不会淋雨湿鞋。那两楼之间围着一个大花园,因着园内特别种了几棵高大的广玉兰、玉簪花和绣球花,而取名“玉绣楼”。何氏这样的大家族,子孙众多,这两幢楼的房间既通透又相对独立,可以住上二十多个小家庭。此外,这玉绣楼建筑设计不仅有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还融入了西方的建筑手法,这里的房间格外地高大明亮,装配了西式的落地百叶门窗、壁炉、铁艺床、吊灯和日本式的拉门、木地板等等。当年的园主人还真是与时俱进呢,这样的建筑装饰着实就是一派采光、空气、环境、风景都堪绝佳的洋房别墅。

4

何园虽是平地起筑的,但通过许多嶙峋的山石、磅礴连绵的贴壁假山、清清冽洌的荷莲池塘,便让整个园内的建筑群全部置于山水天地间,融入名木花丛之中了。何园是清后期扬州建造的最后一座大型园林。此时,虽然由于盐商和漕运的衰落,江淮的园林建造中心已经转到苏州,何园却依然能集扬州园林的精髓,并很好地融合了西洋建筑的元素,以致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奇葩,而让所有来过这里的人平添几多敬重和爱戴。

在何园里寻访游玩,除了这里奇妙的建筑景象会让人惊叹外,何氏家族那一份与时俱进奋发进取的人文精神,也更让人格外地赞叹不已。在何园西园的一隅是一方“翰林公子读书楼”,这里应该是滋生何氏家族文脉与气象之地。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父亲这辈起,五代人中诞生了两个进士、两个博士、两个院士。其中何芷舠的父亲何俊官至翰林正三品从二品;何芷舠自已是官至正三品;其子何声灏为钦点翰林之职,另一子何适斋和孙女何怡如为父女画家。其孙何世桢、何世枚兄弟二人,则是双双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法学家、教育家,他们曾创办上海持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其曾外孙女王承书和曾孙何祚庥,则分别是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功勋、中科院院士、工程物理学家。悉心寻访了偌大而精彩纷呈的何园,知晓了何氏家族有如此这般的杰出人物,有谁不对这奇妙奇景的何园更生几多敬畏和敬仰呢。

何氏家族为什么会才俊辈出呢?有人总结:这是因为何家传承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的确,何园里的训规戒律多处可见。其中,那怡萱楼的房间里就可以看到十一条何氏家规:孝敬亲长之规;隆师亲友之规;鞠育教养之规;节义勤俭之规;读书写字之规;待人接物之规;撑持门户之规等等。然而,何氏家族人除了坚守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更特别重视读书和对后人的教育。但并不是让后人们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在《读书写字之规》中,就开明地要求后人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你适合读书就安心去读书,你适合做什么事就去做什么事。

何芷舠,作为何园的主人,对于何氏家族的人应该怎样去做人做事,起到了一个长者的楷模作用。二十世纪初年,已年近七十本该是落叶归根的何芷舠老先生,突然卖掉了他悉心营造十多年的何家庄园,一转身举家迁至大上海的再次闯进了新的商业码头。尽管,他在扬州做的生意已经很好了,但他看到了那已经兴起的海运代替了河运,那快捷的津浦铁路也横空出世。那时扬州已经失去了交通大动脉的卓然地位,而上海已很快地发展成中国的经济中心。

猜你喜欢
瘦西湖扬州
扬州茶韵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十二月的瘦西湖
Parks In Yangzhou
游扬州瘦西湖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游瘦西湖
瘦西湖景区文化内涵提升对策研究
“扬州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