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本科贯通“3+4”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6-12-07 09:20王显燕谭坚俊王曼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基础课专业课院校

王显燕 谭坚俊 王曼

【摘 要】本文阐述中职本科贯通“3+4”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分析该培养模式在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中职本科贯通 “3+4”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06-03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与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对应用型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有关教育部门顺应现代化发展,打破原有的中职、本科独立培养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中职本科“3+4”分段联合培养模式,给职校的优秀人才创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技术型高等人才。

为了适应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认真落实全新的培养方案,培养出能够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高水平技术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实施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建立7年一贯的培养体系,深化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的合作,既保持职校的特色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又充分利用本科院校的优质师资和宽阔的平台资源,在两者课程之间做好课程衔接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既能为中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创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又能对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及其教师队伍提供一个极好的自我发展、自我突破的机会。

一、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多次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转型,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又刺激了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与服务业大国,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世界分工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被动地位。然而,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层次,在世界分工中争取到更多的利润,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特别是对高等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因此,用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用工难”问题的出现,不仅在于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劳动力数量减少,也在于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当前,中职、本科独立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此,我国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在江苏等地进行了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首试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期能够通过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的通力合作培养出更符合不断快速发展的我国实情的技术型高等人才。

现代制造业企业发展对应用型高等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等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中最关键的要素,缺乏高等人才的企业永远不可能做大做强。而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优势主力,必须通过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出更适合现代企业需求、更适应市场变化的高等人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行时刻,我国的高等院校必须肩负起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优质人才的任务。

二、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与意义

(一)打破了现有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是我国教育史上的新突破,不管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还是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都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也是必须把握的难得的机会。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高考升学途径,职校学生无需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也可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这解决了在原有职业教育体系中无法继续深造的“断头”问题。职业教育不代表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差,更不代表着中职生低人一等。中职教育直接与本科教育衔接,将极大地改善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公共形象,增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虽然现在的“3+4”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成为中职毕业生的主要出路,但是鉴于其重大意义,从长远看,它将促进中职、高中教育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平衡,促进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吸引一部分优质生源进入职校学习,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为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出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二)提升本科院校高等人才培养质量。在中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中再择优挑选优质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本科教育的培养,必将推动本科教育体制和模式的改革。从中职学校招收新生,对于本科院校来说从未有过相关做法与经验。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本科院校必须对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出调整。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学术型研究人才已经达到饱和而缺乏高级技工等应用型高等人才。这一不合理的教育结构造成了现代大学生毕业后普遍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发展与创新过程中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将促进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弥补本科阶段教育中对理论教育过于倚重而对应用型实践教育重视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构建全新的高等人才培养体系,改善现有高等人才培养体系中研究型人才过多且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技术型高等人才,从而以人才发展推动现代企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提升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自身都拥有丰富且各具特色的资源,原本相对独立的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的教师团队通过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聚在了一起。这不仅是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知识的交流与辩论,更是教学理念的碰撞。这样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双方教师队伍拓展自身见识,开拓学识领域,涉猎更宽泛的专业知识,也有助于教师团队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切入点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专业领域,从而在自身学术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教育教学,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

三、中职本科“3+4”人才模式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从2012年江苏就开始尝试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该模式现在仍然是一个新兴事物,其发展尚不够成熟,执行当中仍会出现很多问题,而操作不当可能会使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其中,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的课程衔接就是最关键的问题。中职学校立足于为企业培养职业性专业人才,教育目标基于某一职位的要求而设立,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意识、职业知识与技能,对学生的基础学科的学习情况要求不高;而本科院校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基础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目的是培养综合性、研究型的学术型人才,对学生能力与职位要求的匹配并不敏感。高等院校从高考渠道招收的学生经历过高中严格的训练,其基础学科的知识水平表现比中职学生优秀。这就使得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学生知识能力断层错位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上出现很大困难。

实际教学情况中,中职学校与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有很大出入。中职学校的基础学科课程普遍比普通高中少,文化基础课占用的学时比普通高中少30%以上。如果不对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中职升本学生将无法适应本科院校的日常学习。职校的优秀毕业生掌握了杰出的职业技能,但由于基础学科的水平较差,在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后,会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上碰到极大的困难,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与能力发展,也给本科院校增添了负担,拖累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影响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合作,无法获得双赢的结果。

四、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调整建议

(一)增加文化基础课在培养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充分结合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的优势,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成长路径的7年一贯的培养体系,使中职+本科的7年形成一个整体。合理调整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适当增加文化基础课的比重,是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中职学校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改革,拥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教学培养体系。其教学培养目标在于针对社会某一岗位培养对口的职业人才,使其掌握该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虽然中职学校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但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其教学体系中文化基础课并不是重点。在这样的文化基础课标准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显然不能满足本科院校的高要求,因此建议在中职阶段提高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的要求,增加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课时,以更高的要求督促学生提升自身基础文化课水平;统一使用普通高中的文化基础课教材,统一制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监督与指导,统一考试;同时要尽力避免普通高中在教学中出现的诸如应试教育、死读书等问题。

(二)合理调整中职学校专业课的课程安排。中职学校的教学体系拥有完整的专业课体系和中职学校特有的实训体系,中职学校的专业课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本科阶段的学习,必须在中职阶段增加基础学科的课时比重,提高对学生的基础学科的能力要求。这显然将会挤占一部分专业课的学时,如果不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必须将中职阶段与本科阶段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配合起来,形成一套7年一贯的整体培养方案,合理调整专业课的分配。有些专业课在中职学校完整的培养体系下已经进行过全面的学习,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再次学习;而有些专业课往往因为学生在中职阶段文化基础水平不足而无法深入学习,仅学习一些皮毛,这部分专业课应在本科阶段继续进行深入的学习。

(三)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实训环节的作用。由于本科院校注重学生思考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在实践方面有所欠缺。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要求双方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工作技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企业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不断探索全新的知识与技能。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能力与创新创造相结合将十分有利于中职学校提升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使学生经过7年的学习与实践掌握更专业的知识,早日成长为“双师型”复合人才。实训环节是中职教育的特色也是亮点,是最能体现中职教育职业特点的环节,也是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闪光点。因此,在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调整中,适当调整专业课比重,同时确保实训课程的占比,弥补与丰富本科院校比重较小的实训实习环节,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监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标准,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的课程衔接得更紧密、更流畅,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四)合理设置中职阶段向本科阶段升学的条件。虽然在中职阶段进行了基础文化课的调整,但是中职学校的基础文化课培养体系与普通高中相比还不够成熟。为了达到高等院校的入学要求,保证教育质量,应该对有意升入本科继续修读的学生设置一定的升学条件以筛选真正优秀的人才。因此,(下转第11页)(上接第7页)学生的基础文化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应当达到相应的升学条件才能进入本科院校就读。为保证高校的生源质量,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应当得到高校认可;实际操作能力应当取得相关行业等级证书。设置合理的升学条件既可以保证高校的生源质量,精选中职毕业生中的精英,保证本科培养效果,又可以激励中职阶段的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身整体素质水平。

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诚然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其发展完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它不管是对于国家、本科院校、中职学校,还是对于教师、学生而言都具有极大的好处,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将中职和本科7年分段培养形成完整体系,合理协调两个学历阶段的课程体系安排,做好两个时段之间的课程衔接,在中职阶段合理安排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重,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充分发挥职校实训环节的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出现代制造业企业与服务行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晓娟,董夙慧.“3+4”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5(3)

[2]黄小璜,杨燕,刘麟.“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9下)

[3]徐红丽,张宇,金卫东.“中职 + 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4)

[4]刘淼.3+4:中职可直读本科[N].青岛日报,2013-07-08

[5]樊丽萍.打通路径让职业教育“上下对接”[N].文汇报,2016-01-15

[6]张永.基于“3 +4”模式的职业教育一体化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7]徐国庆.中本贯通的合理性[J].职教论坛,2015(9)

[8]王运奇.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3+4”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9]张健.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江苏教育,2015(1)

【作者简介】王显燕(1969— ),女,广西物资学校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谭坚俊(1967— ),男,广西物资学校讲师;王 曼(1988— ),女,硕士,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助教。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基础课专业课院校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英语笔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职业技术院校应如何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