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力培养浅思考

2016-12-06 17:30赵天闻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创新力培养大学生

赵天闻

摘 要: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经济转型中,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确立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力 培养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强调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经济转型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大局,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一、什么是创新力

创新力,顾名思义就是创新能力和创新力量。概括讲,就是发明的能力及推动创造和首创的力量。

在英文中,创新 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有三个涵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三是改变。创新概念昀早见诸于 1912年以德文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熊彼特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工艺创新,三是市场创新,四是要素创新,五是制度创新。熊彼特这个理论提出之初,并没有太大影响,到 1934年,这部著作以英文版发表后,才在学术界引起重视。而创新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进入企业层面、经济层面、科技层面,也进入到人文社会科学层面等诸多领域。

创新力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二、为什么要培养创新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论述,深刻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重在要有创新力,创新力的形成是推动进步的源泉。创新力是一个群体,也只有群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进而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强盛。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就是一个明证,历史上我们长期处于发展的领先在位,但在近代以后出现衰败,就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力所造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选择了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与当时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资源环境的变化,那些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中国经济要由“世界工厂”向“中国创造”转型,就必须向创新型国家转变。国外的大量实例表明,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及时调整发展方式,就很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的意思是,当一个国家的发展达到世界上中等水平之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昀终就会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出现长期停滞的一种状态,如拉美一些国家。为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换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摆脱对物质要素的过度依赖,转入创新发展的轨道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孕育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叩响人类的大门,刷新世界经济版图,调整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打开“机会窗口”。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是创新的“主力部队”。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所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力的培养放在大学教育的突出位置,为我们国家在新一轮跨越发展中,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

三、制约创新力的因素

我国的大学在创新方面的教育,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2010年,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高等教育的战略发展布局中。当前,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灌输式教育。虽然我国的大学已开始从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按照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把规定动作完成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简单、易用、省事,但也对大学生的创新力培养不利。

二是封闭式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与社会联系较少。学生们基本上过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生活,从而弱化了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这样的方式目前占大学的 80%以上。

三是应试式教育。当代大学生基本是从应试教育体制中走来,面对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把考研作为另一种出路,所以从入学起,就把考研当作奋斗目标。这一方式脱离了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了人类自然发展规律,以升学考试为目标,客观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是听话式教育。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多数是老师就是权威,对权威必须服从,其实质就是一种等级式教育,或是奴才式教育,这在无形之中也扼杀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养成。

国外的大学多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我国的大学大多是综合性。即便是专业式和专业类院校,也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虽然学科大多有交叉,但一味地

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也在客观上不利于创新力的培养。

四、怎样把创新力纳入教学中

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马约尔在曾撰写的世界教育报告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大学生是昀具创新、创业的群体。提升他们的创新力,不仅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也对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实现其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一个共同特点是:思维敏捷,兴趣广泛,热情高涨,赋有灵气,但普遍缺乏毅力,动手能力较弱,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还有所欠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需要在三个层面展开:

1.

是从学校层面,需要植入创新理念。纵览各个高校的校训,80%以上把“创新”融入其中。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浙江大学:求是创新;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等等。也有许多院校,虽然没有在校训中出现“创新”二字,但其内涵也包含着“创新”理念,比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尚严、崇实、善知、敏行,其中的善知与敏行就体现着创新的精神。高校要提升创新理念,就要涵养创新文化,培植创新土壤,打造创新氛围,剔除不利于创新力培养的旧观念,把创新力培养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创新型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之中,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知识传播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个体培养为主,向以群体素质打造转变。

2.

从制度层面,引入创新体系。创新力的培养需要在制度层面加以强化。不仅要推进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也需要

建立科学有效的跟踪考评体系。在课程体系上,以适应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为大学生的创新力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拓宽课程选择面,开设相关选修课,使更多的学生可以跨专业甚至跨院系学习,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读喜欢的辅修课程。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中,要把创新力的培养作为其中重要一项,对在校和离校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成功案例,可以建立信息跟踪系统,鼓励更多的教师把创新力培养放在教学育人计划中。

3.在具体操作层面中,注意把大学生的情商、智商、逆商和律商的开发作为重点。情商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的高低;智商是知识储备、聪明程度的体现;逆商是逆向性思维的考量;而律商,则是自律能力的体现。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不能忽视情商、智商、逆商和律商的因素。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平等、开放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力、思考力和质疑力。特别是在建立实践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让他们更多地走出去,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到生产一线中去,体验创新创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翔.律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月

[2]大学生创新创业瓶颈分析[J].学理论,2013年 12期

[3]张君施.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探索[D].北京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征文,北京工商大学

[4]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年《习近平重要讲话文章选编》[5]2003年《社会百态》中的《世界著名大学校训集锦》

[6]乔.蒂德&约翰.贝赞特 著.创新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创新力培养大学生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国家创新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创新力不足导致国产手机再遇寒冬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