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反差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大的背景,也是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学校对教育的要求不一致,作为应然的理想和作为实然的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反差。
“工具理性”主导着现实的教育。
何谓“工具理性”?查尔斯·泰勒的界定是:“我的‘工具主义理性指的是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借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比率,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
工具理性具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特征,当它主导教育时,教学成绩的取得就是以牺牲学生的人文素质、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
学业不良的很多原因是与功利化的、异化的教育相关的,而应试的、追求效率的教育背景造就了大量的学业不良学生。
一、现行评价制度
1.高考制度的功能发生了异化
高考制度的功能发生了异化,不断地强化人才的选拔功能,而弱化了人才的培养功能。它对师生互动的影响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更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对整个人的关注。
应试是社会带给学校的压力。一位专家说,今天所有的问题都是和高考体制相关的。这种体制造成了片面的政绩观,高考成绩成为政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学校是被现在的体制所捆绑着,它只能按照这个体制对它的束缚来思考问题、来寻求发展。高考在平时的教学中起着绝对核心作用。高考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得下面的学校随风而动。考上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重点专业是家长的期望,有很多学业不良学生的家长对教师说,他们的希望是孩子能考上大学,将来成为公务员之类的“国家的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教师和学生被高考体制裹挟其中,不能自已。
2.“新课改”是改善针对学业不良学生教学的契机,但高考制度对“新课改”的制约也非常明显
高考制度不改革,“新课改”只能流于形式,针对学业不良学生教学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新课改也只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新的改革趋势之间的矛盾。
高考制度迟迟未能有所改革,正是限制“新课改”无法真正实施的最根本因素。高考从来就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如不能及早提出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学校、老师谁都不敢改到哪里去,学业不良学生教学的老问题会依然存在。
3.高考命题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学也有重要的影响
一线教师一致认为,如果高考命题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反而有利于学业不良学生强化基础,从而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所以这种命题有利于差生,也有利于薄弱学校、农村中学。而高考命题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淡化基础,考查学生的基本素养,突出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考查,这些基本素养都不是短期内能够通过训练、强化的手段加以提高的。这些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弱化了“强化训练”的作用。
加之高考语文具有偶然性,有的平时好的学生高考考差了,有些平时不好的学生高考考好了。很多因素综合在一起,使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等方方面面都觉得,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没有什么作为了,学与不学没有多少区别,即使对于学业不良学生而言,他们提高的余地和可能性很小。
4.应试教育窄化了语文的培养目标
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身心、个性、情感的发展,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而早早地以高考复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存在着教学效益低、差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意志力的学业不良学生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
二、语文学科
多年来,几乎所有人对于语文学科的看法是:收效慢、差距小。平时考试和高考时,平行班级之间,同类学校之间的差距在一两分之内。在高考中,与英语、数学等学科相比,语文对学校的贡献率是偏低的,与此相对应,语文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是比较低的。
作为语文老师,有相当多的人也认为语文教学无用,语文教学低效。这导致了语文教师的不作为,教学中有放任自流的现象。有位对语文教学颇有研究的老教师讲,语文到了高中已经没有多少作为了。
其他学科的任课老师对于语文也持这样的态度,有的班主任甚至对学生说,你们不要在语文上浪费时间了。
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有些语文不好的学生也不愿意在语文上多花时间,而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容易“拉分”的学科上去。
这一切,都使得在现行体制中,语文教育被边缘化,语文教师被边缘化。
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现实的语文教学是功利性的教学,忽视了文学无功利性的特点,把文学和各种应试能力的培养蛮横地拧在了一起,出现了术语繁多、知识纷杂等现象。
语文教材事实上主宰着教学。高一、高二的课本,高三的讲义,就是教学的内容。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新教材是花架子,不实用,不好教,对于高考没有多少用处。这一切都导致了语文学科的尴尬地位和语文教师的迷惘,也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